捺钵

nà bō [ na bo]
繁体 捺缽
注音 ㄋㄚˋ ㄅㄛ

词语释义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辽主的行营。

词语解释

  1.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 主的行营。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宋 王易 《重编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辽史·营卫志中》:“ 辽国 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嵗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辽诗纪事·懿德皇后》引《回心院》诗注:“君臣尚猎,故有四时捺鉢。”

引证解释

⒈ 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 辽主的行营。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
宋王易《重编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
《辽史·营卫志中》:“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嵗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鉢。”
《辽诗纪事·懿德皇后》引《回心院》诗注:“君臣尚猎,故有四时捺鉢。”

捺钵的网络释义

捺钵

  •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
  •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 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
  • 汉字详情

    [na]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DFI
    五行:
    仓颉: QKMF
    四角: 5409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奈声。本义:用手重按)

    (2) 同本义

    先须捺后脚,然后勒前腰。——《游仙窟》

    (3) 又如:捺上花冠;捺头向水下;捺印(盖指模或图章);捺抉(用力挤压);捺弮(向下弯曲如弓弩。形容禾穗丰硕)

    (4) 抑制 。如:按捺(抑制兴头,扫兴);捺硬(勉力抑制);勉强捺住心头的怒火

    (5) 搁置;扣压

    这事断断破不得,既承头翁好心,千万将呈子捺下。——《儒林外史》

    名词

    汉字笔画的一种,向右斜下,近末端微有波折。古又名“磔”

    俗云捺,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书法离鉤·八磔》

    英文翻译

    to press down heavily with the fingers

    方言集汇

    ◎ 粤语:naat6
    ◎ 客家话:[梅县腔] nat7 nak7 [海陆丰腔] nak8 [客英字典] nat7 nak8 [台湾四县腔] nak8 [客语拼音字汇] nad6 [宝安腔] lat7 lak8 [东莞腔] l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二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奴曷入聲開口一等natnɑt
    [bo]
    部首: 506
    笔画: 10
    五笔: QSGG
    五行:
    仓颉: OPDM
    四角: 857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本声。僧人的食器)

    (2) 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

    吾一瓶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钵盂(佛家语。是僧侣的覆钟状饮食器皿);钵多罗(佛家语。僧侣的食器)

    (4) 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 。如:瓦钵;饭钵;粥钵

    英文翻译

    earthenware basin; alms bowl

    方言集汇

    ◎ 粤语:but3
    ◎ 潮州话:buah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