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托

chèn tuō [ chen tuo]
繁体 襯托
注音 ㄔㄣˋ ㄊㄨㄛ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衬托 chèntuō

(1) 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

小小的金别针衬托着他朴素的黑礼服
群山的背景衬托出风景的幽美
set off;serve as a foil

词语解释

  1. 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事物。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俗人应避雅人》:“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三:“说起念白的份量,并不比唱工轻。因为唱时场面上有胡琴衬托,多多少少有一点借劲。”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白云缭绕青松、落羽杉、银杏、垂珠树、桦槭、海桐,把幽静的山林衬托得更加翠绿。”

引证解释

⒈ 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事物。

鲁迅《且介亭杂文·论俗人应避雅人》:“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三:“说起念白的份量,并不比唱工轻。因为唱时场面上有胡琴衬托,多多少少有一点借劲。”
碧野《白云·绿树·金花》:“白云缭绕青松、落羽杉、银杏、垂珠树、桦槭、海桐,把幽静的山林衬托得更加翠绿。”

衬托的国语词典

垫衬。

如:「西装上衣肩膀的部位要衬托垫肩。」

衬托的网络释义

衬托

  •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乙事物由于甲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更易懂。
  • 衬托造句

    优美的环境更衬托了同学们春游时的快乐心情。
    北京的新老建筑和谐衬托,相得益彰,令人惊叹。
    小鸟需要美丽的羽毛衬托。
    因为只有娇艳的玫瑰才能衬托她的高贵,只有冰冷的冬雪将她的圣洁变成优美的文字。
    在面条的衬托下,面条里的肉酱中搭着一根豆芽菜,多么像音符啊。
    红旗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分外鲜艳。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鲜艳的色彩衬托着她天使般的美貌,芳丽小口绽出她嫣然一笑的甘甜,多么令人陶醉的少女呀!
    云山雾海衬托着一轮红日,景色美极了。
    这篇小说描写人物用了衬托的手法。
    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孩子是嫩叶,衬托着绽开的花朵。
    每到傍晚,点点灯光衬托出一片安静、祥和的夜。
    彩旗飘扬,映着人们灿烂的笑容格外鲜艳;花儿朵朵,衬托着城市格外美丽;那一点一滴,一景一幕都如此幸福和谐,甜蜜幸福充满了整个城市。
    白衬衣将胸前的红领巾衬托得更加鲜艳夺目。
    紫色的山峰衬托着几朵白云,美丽极了。
    夜空在遥望中仿佛清澈得没有一丝杂质。繁星密密麻麻地点缀在黑夜顶端,像婴儿一样闪烁着童话般的色彩。银河的光芒在月亮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明亮,静静地荡漾在随处播洒的星辉中。最终,雪一般纯洁的月光从天际溢出,向世界倾泄而来,那样寒冷,又那样温暖。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
    但是倘若整个画面都是黑点,没有背景作为衬托,那么整个世界会因此失去光彩。
    庐山的雾飘浮不定,把远处的山峰衬托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汉字详情

    chèn [chen]
    部首: 525
    笔画: 8
    五笔: PUFY
    五行:
    仓颉: LDI
    四角: 342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親声。本义:外衣内的单衫)

    (2) 同本义。又称衬衫 。如:衬袍(元代仪卫服饰名。衬在裲裆甲里面的长衣);衬褡(衬搭。指背心,背搭之类的贴身内衣)

    (3) 附在衣服鞋帽里的布 。如:帽衬儿;鞋衬儿;袖衬;领衬

    (4) 垫,衬垫 。如:钢衬;环衬

    动词

    (1) 施舍,布施 。如:衬钱(做佛事时施舍给和尚的钱);衬施(施舍财物给僧道。亦指所施舍的财物)

    (2) 衬托 。如:白雪衬着红梅

    (3) 相帮 。如:帮衬(衬帮。帮助);众光棍从旁衬道

    英文翻译

    underwear; inner garments

    方言集汇

    ◎ 粤语:can3

    宋本广韵

    tuō [tuo]
    部首: 330
    笔画: 6
    五笔: RTA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HP
    四角: 520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推。同“拓”

    托,推也。——《玉篇》

    拓,手推物也。或作托。——《集韵》

    (2) 用手掌附着或承着 。如:托钵(手托钵盂。指斋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托着盘子;托着下巴;两手托腮

    (3) 泛指承托。支持使稳定在某一高度的位置。如:托架(支撑重物的架子)

    (4) 用作…的衬里 。如:托一层纸

    名词

    (1) 承托某些器物的座儿 。如:茶托;花托儿;盏托;托子(承物的器具。即承盘。也叫托儿)

    (2) 安装步枪、猎枪的枪筒、接受器和其他装置的木头制作的供端起来瞄准射击的部件 。如:枪托

    (3)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动词

    (1) (形声。左形,右声。本字是“乇”( zhé),小篆字形,象形。象初生的嫩芽,“一”表地面,枝叶有根,有所寄托。后加“手”作“托”。汉字简化后,“托”又兼代“託”字。本义:寄托)

    (2) 同本义

    託,寄也。——《说文》

    东方不可以託些。——《楚辞招魂》

    託山阪以孤魂。——《文选·张衡·思玄赋》

    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礼记·檀弓下》

    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3) 又如:托身(寄身);托心(寄托心意);托情(寄情);托意(寄托心意);托言(寄托言辞);托附(寄托,依附);托宿(寄宿);托食(寄食)

    (4) 交付委托

    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家书一箧托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将身后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托实(托重于人;不客气);托命(托寄生命);托音(寄托音信);托意(借事物以寄托感情);托体(委身。委托身体);托附(委任,受托);托始(托事而有所起始。后来也称开始为托始);托寄(委托,交付)

    (6) 假托

    凡败法之人,心设诈托物以来亲。——《韩非子·饰邪》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托名汉相。

    托于柑以讽。——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托言(借口);托病不来;托天(假托天命);托事(假藉事故);托善(假托美善);托讽(藉事物以为讽喻);托寓(藉以寓意);托之空言(无事实为证的言论)

    (8) 依靠;凭借 。如:托庇粗安(托人福庇,过着清闲而安适的生活);托足(立足;容身);托大(托身于高位而不被世俗纠纷所纠缠);托名(依托他人高名,借以显扬己名);托承(依附承受);托援(依托而得到帮助)

    (9) 请求 。如:托人;托你一件事

    英文翻译

    to hold up with palm; to support, rely on

    方言集汇

    ◎ 粤语:tok3
    ◎ 客家话:[东莞腔] tok7 [梅县腔] tok7 [沙头角腔] tok7 [客英字典] tok7 [陆丰腔] tok7 [客语拼音字汇] dog5 tog5 [台湾四县腔] tok7 [宝安腔] tok7 [海陆丰腔] tok7
    ◎ 潮州话:to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thaktʰɑ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