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相向而立貌。
唐 皇甫湜 《题浯溪石》诗:“石屏立衙衙,溪口扬素瀨。” 胡文英 《吴下方言考》卷四:“‘石屏立衙衙’,案衙衙,立而相向之貌。 吴 谚谓相朝对曰衙衙然也。”
象声词。
明 刘基 《听蛙》诗:“初聆衙衙杂更鼓,渐听嘈嘈成侈多。” 陈三立 《公约过随园故址用前韵》:“ 扫叶楼 头万緑合, 大江 雁去呼衙衙。”
行走貌。
《楚辞·九辩》:“属雷师之闐闐兮,通 飞廉 之衙衙。” 洪兴祖 补注:“衙衙,行貌。” 清 龚自珍 《太常仙蝶歌》:“慰此蹇蹇,其来衙衙。”
引证解释
⒈ 相向而立貌。
引唐皇甫湜《题浯溪石》诗:“石屏立衙衙,溪口扬素瀨。”
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四:“‘石屏立衙衙’,案衙衙,立而相向之貌。 吴谚谓相朝对曰衙衙然也。”
⒉ 象声词。
引明刘基《听蛙》诗:“初聆衙衙杂更鼓,渐听嘈嘈成侈多。”
陈三立《公约过随园故址用前韵》:“扫叶楼头万緑合, 大江雁去呼衙衙。”
⒊ 行走貌。
引《楚辞·九辩》:“属雷师之闐闐兮,通飞廉之衙衙。”
洪兴祖补注:“衙衙,行貌。”
清龚自珍《太常仙蝶歌》:“慰此蹇蹇,其来衙衙。”
衙衙的网络释义
衙衙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行,吾声。(
)本义:列队行进的样子)(2) 旧时官署之称
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
衙,衙府也。——《广韵》
衙门,本牙门之讹,《周礼》谓之旌门,郑氏司常注所云,巡狩兵车之会,皆建太常是也,其旗两边刻绘如牙状,故亦曰牙旗,后时因谓营门曰雅门。——《陔余丛考》
每日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北齐书·宋世良传》
(3) 又如:衙头(金人军队的统帅部);衙职(官衙中的职役);衙庭(官署的庭堂);衙堂(官署的大堂);衙里(衙署内);衙子(在衙门中当差的人)
(4) 排列成行的事物 。如:柳衙;松衙
(5) 唐代谓天子所居之处
群臣始朝于宣政衙。——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
(6) 又如:衙队(宫廷卫队)
(7) 姓
动词
(1) 衙参
病卧四更后,愁闻报早衙。——李洞《江干即事》
(2) 又如:衙日(衙参之日);衙喏(衙参时兵卒的声诺)
(3) 坐衙,官吏坐堂审案
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聊斋志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a2 [宝安腔] nga2 [海陆丰腔] nga2 [东莞腔] nga2 [台湾四县腔] nga2 [梅县腔] nga2 [陆丰腔] nga3 [客语拼音字汇] nga2 [客英字典] nga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魚 | 語居 | 疑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ŋĭo | ngio/ngi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行,吾声。(
)本义:列队行进的样子)(2) 旧时官署之称
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
衙,衙府也。——《广韵》
衙门,本牙门之讹,《周礼》谓之旌门,郑氏司常注所云,巡狩兵车之会,皆建太常是也,其旗两边刻绘如牙状,故亦曰牙旗,后时因谓营门曰雅门。——《陔余丛考》
每日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北齐书·宋世良传》
(3) 又如:衙头(金人军队的统帅部);衙职(官衙中的职役);衙庭(官署的庭堂);衙堂(官署的大堂);衙里(衙署内);衙子(在衙门中当差的人)
(4) 排列成行的事物 。如:柳衙;松衙
(5) 唐代谓天子所居之处
群臣始朝于宣政衙。——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
(6) 又如:衙队(宫廷卫队)
(7) 姓
动词
(1) 衙参
病卧四更后,愁闻报早衙。——李洞《江干即事》
(2) 又如:衙日(衙参之日);衙喏(衙参时兵卒的声诺)
(3) 坐衙,官吏坐堂审案
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聊斋志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a2 [宝安腔] nga2 [海陆丰腔] nga2 [东莞腔] nga2 [台湾四县腔] nga2 [梅县腔] nga2 [陆丰腔] nga3 [客语拼音字汇] nga2 [客英字典] nga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魚 | 語居 | 疑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ŋĭo | ngio/ng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