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夷

xiā yí [ xia yi]
繁体 蝦夷
注音 ㄒ一ㄚ 一ˊ

词语释义

亦作'虾蛦'。 日本古时北方未开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须髯﹑颡高﹑眼凹﹑鼻尖﹑肤色浅棕﹐居住在本州东北奥羽﹑北陆地方。一般认为北海道阿伊努人即其后裔。

词语解释

  1. 亦作“ 虾蛦 ”。 日本 古时北方未开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须髯、颡高、眼凹、鼻尖、肤色浅棕,居住在 本州 东北 奥羽 、 北陆 地方。一般认为 北海道 阿伊努 人即其后裔。

    《新唐书·东夷传·日本》:“明年,使者与 虾蛦 人偕朝, 虾蛦 亦居海岛中,其使者鬚长四尺许,珥箭於首,令人戴瓠立数十步,射无不中。” 清 薛福成 《檀香山土人日耗说》:“又如 日本 之 虾夷 , 美利驾 之 红夷 ,始未尝不致死力争,以决一旦之胜负。”《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原来他俩赌东道,一个説是 虾夷 ,一个説不是 虾夷 。列公可晓得这 虾夷 么?是在 日本 海中羣岛的土人,披着头髮,样子污糟极了。”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虾蛦”。 日本古时北方未开化的民族。其人多毛及须髯、颡高、眼凹、鼻尖、肤色浅棕,居住在本州东北奥羽、北陆地方。一般认为北海道阿伊努人即其后裔。

《新唐书·东夷传·日本》:“明年,使者与虾蛦人偕朝, 虾蛦亦居海岛中,其使者鬚长四尺许,珥箭於首,令人戴瓠立数十步,射无不中。”
清薛福成《檀香山土人日耗说》:“又如日本之虾夷,美利驾之红夷,始未尝不致死力争,以决一旦之胜负。”
《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原来他俩赌东道,一个説是虾夷,一个説不是虾夷。列公可晓得这虾夷么?是在日本海中羣岛的土人,披着头髮,样子污糟极了。”

虾夷的网络释义

虾夷

  • 虾夷(えみし Emishi 或えぞ Ezo),为北海道的古称。而虾夷人则是是古代日本的族群之一。根据其地理分布分为东虾夷、西虾夷、渡岛虾夷、渡觉虾夷等。虾夷是指他们毛发长如虾须。
  • 汉字详情

    xiā,há [xia,ha]
    部首: 603
    笔画: 9
    五笔: JGHY
    吉凶:
    仓颉: LIMY
    四角: 51130

    详细解释

    xiā

    名词

    (1) 动物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长尾亚目。许多较小的须,有一细长身体及侧扁的腹部,长足,长而多少带刺状的额

    虾,鱼名。又,虾虫多须而善游好跃。——《篇海类编》

    (2) 又如:虾须镯(金丝编成的镯子);虾杯(以海虾虾头与前两脚壳制成的杯子);虾魁(即虾姑;指巨虾)

    (3) 〈动〉 像虾一样弯曲 。如:虾腰(行鞠躬礼);虾朐(虾干。比喻貌丑而驼背的人)

    (4) 满语对侍卫的称呼

    王辅臣勇冠三军,所向不当,号曰马鹞子……八王子以 辅臣为虾,随入都。——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5) 另见

    (1) [虾蟆]也作“蛤蟆”。

    (2) 另见 xiā

    英文翻译

    shrimp, prawn

    方言集汇

    ◎ 粤语:haa1
    ◎ 潮州话:hê5

    宋本广韵

    [yi]
    部首: 308
    笔画: 6
    五笔: GXWI
    五行:
    仓颉: KN
    四角: 508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

    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 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 倚輩;同輩

    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8) 古囯名 。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9) 姓

    形容词

    (1) 平坦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

    (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 太平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 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

    (6) 平正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 经常,常道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

    (8) 傲慢

    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 安闲 。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10) 通“怡”。喜悅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动词

    (1) 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 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 攻破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 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同坐)

    (8) 毁灭 。如:夷毁(毁灭)

    (9) 犹豫,迟疑 。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 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英文翻译

    ancient barbarian tribes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东莞腔] ji2 [梅县腔] j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gni3 [台湾四县腔] ji2
    ◎ 潮州话: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以脂脂A開平聲開口三等脂Azĭɛnji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