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莱

hāo lái [ hao lai]
繁体 蒿萊
注音 ㄏㄠ ㄌㄞˊ

词语释义

野草;杂草。 草野。

词语解释

  1. 野草;杂草。

    《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后汉书·独行传·向栩》:“﹝ 向栩 ﹞及到官,略不视文书,舍中生蒿莱。” 唐 杜甫 《夏日叹》诗:“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 鲁迅 《集外集·<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2. 草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一:“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唐 岑参 《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诗:“还须及秋赋,莫即隐蒿莱。” 黄侃 《效庾子山<咏怀>》:“我本蒿莱人,焉能知治乱?”

引证解释

⒈ 野草;杂草。

《韩诗外传》卷一:“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
《后汉书·独行传·向栩》:“﹝向栩﹞及到官,略不视文书,舍中生蒿莱。”
唐杜甫《夏日叹》诗:“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
鲁迅《集外集·<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⒉ 草野。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一:“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唐岑参《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诗:“还须及秋赋,莫即隐蒿莱。”
黄侃《效庾子山<咏怀>》:“我本蒿莱人,焉能知治乱?”

蒿莱的国语词典

蒿、莱,皆野草名。蒿莱指杂草。

蒿莱的网络释义

蒿莱

  • 蒿莱,汉语词汇。
  • 拼音:hāo lái
  • 释义:1、野草;杂草。2、草野。
  • 蒿莱造句

    夜色的蒿莱中一双翠绿的眼睛。
    这一道秦长城,绵延八百里,居然不用一块砖石,全是泥土杂草蒿莱干打垒而成,足见先人智慧。
    城社丘墟,蒿莱没人;十室无烟,磷火昼见。
    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满眼生机动,凝眸看蒿莱,无论叶小大,何云丑与乖?色调虽非一,有花必自开。
    一晃两年,小眉的坟,旧坟新土,蒿莱壮气。
    不禁赞叹,好一个公子,果然有翩翩贵公子,仗剑起蒿莱之风。
    千年河岳控喉襟,一日神州见陆沉。已为操琴感衰涕,更须同辇梦秋衾。城头大匠论蒸土,地底中郎待摸金。拟就天公问翻覆,蒿莱丹碧果何心?元好问。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芒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李煜。
    可怜芙蓉金玉质,零落蒿莱在末室!忆君非是眼中人,眼中人随西风去。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汉字详情

    hāo [hao]
    部首: 301
    笔画: 13
    五笔: AYM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YRB
    四角: 44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高声。本义:草名。有白蒿、青蒿、牡蒿、臭蒿等多种。特指青蒿)

    (2) 即青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小雅·鹿鸣》

    (3) 蒿子 ,蒿属的一种植物。引申为野草的意思。如:蒿艾(即艾蒿。一种野生的草。泛指野草);蒿棘(蒿草与荆棘);蒿藜(蒿和藜。泛指杂草;野草);蒿蓬(蒿草与蓬草)

    动词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庄子·骈拇》

    (1) 又如:蒿目时艰(形容对时局忧虑不安)

    (2) 物之精气蒸出的样子 。如:蒿蒸(蒸腾貌);蒿蒿(形容气体浮生的样子)

    (3) 用同“薅”

    我把花子腿砸折了,把淫妇鬓毛都蒿净了。——《红楼梦》

    (4) 忧烦;忧虑不安 。如:蒿恼(骚扰;打扰;烦恼);蒿目(忧虑不安);蒿然(忧烦;忧虑不安);蒿忧(为世事忧虑)

    英文翻译

    mugwort, artemisia; give off

    方言集汇

    ◎ 粤语:hou1
    ◎ 客家话:[宝安腔] hau1 [海陆丰腔] hau1 gau1 ko1 [客英字典] gau1 hau1 ko1 [台湾四县腔] hau1 gau1 ko1 [东莞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hau1 ho1 [梅县腔] hau1 gau1
    ◎ 潮州话:hau1 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毛平聲開口一等xɑuhau/xau
    lái [lai]
    部首: 301
    笔画: 10
    五笔: AGO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DT
    四角: 44905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来声。本义:草名。即藜)

    (2) 草名,又名藜 。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莱,蔓华也。——《说文》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诗·小雅·南山有台》

    (3) 郊外休耕的田 。如:莱田(荒地)

    (4) 古国名 。今山东省黄县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旧址。如:莱夷(古国名。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鲁襄公六年为齐所灭)

    (5) 姓

    莱驹为右。(莱驹作晋侯的车右武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动词

    (1) 长满杂草

    莱五十亩。——《周礼·遂人》

    莱,野也。——《越绝书·吴内传》

    田卒污莱。——《诗·小雅·十月之交》

    (2) 除草

    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周礼·地官·山虞》

    英文翻译

    goosefoot, weed; fallow field

    方言集汇

    ◎ 粤语:loi4
    ◎ 潮州话:lai5

    宋本广韵

    蒿莱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