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

zhì mì [ zhi mi]
繁体 緻密
注音 ㄓˋ ㄇ一ˋ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致密 zhìmì

(1) 精致紧密的

质地致密
compact;fine and close

(2) 周密;细致

致密的观察
thorough

词语解释

  1. 细致周密。致,“ 緻 ”的古字。

    《诗·大雅·假乐》“威仪抑抑” 汉 郑玄 笺:“ 成王 立朝之威仪,致密无所失。” 孔颖达 疏:“緻密无失,谓举止详悉,事无非礼。”

  2. 周密;细密。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夫荷旃被毳者,难与道纯绵之緻密。” 宋 苏辙 《光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栋楹峻峙,瓦甓緻密。”

  3. 严密;紧密。

    《东观汉记·冯鲂传》:“若向南者多取帷帐,东西完塞诸窗,望令緻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緻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4. 细致坚实。

    《灵枢经·本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緻密矣。”

引证解释

⒈ 细致周密。致,“緻”的古字。

《诗·大雅·假乐》“威仪抑抑” 汉郑玄笺:“成王立朝之威仪,致密无所失。”
孔颖达疏:“緻密无失,谓举止详悉,事无非礼。”
1. 周密;细密。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上》:“夫荷旃被毳者,难与道纯绵之緻密。”
宋苏辙《光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栋楹峻峙,瓦甓緻密。”

⒉ 严密;紧密。

《东观汉记·冯鲂传》:“若向南者多取帷帐,东西完塞诸窗,望令緻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緻密,行人鲜有能至矣。”

⒊ 细致坚实。

《灵枢经·本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緻密矣。”

致密的国语词典

精致细密。

如:「这是个构思致密的计划。」

致密的网络释义

致密

  • 精致紧密的。质地细密。形容某一事或物精致紧密。
  • 致密的翻译

    德语: dicht (Adv)​

    致密造句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
    测试结果表明薄膜表面平整致密,无裂纹。
    扪诊可触到扁平、颗粒样较致密的区域,边缘不清,经后亦不消退。
    背景:由于骨性生物材料和骨组织本身坚硬致密的物理特性,限制了对生长在其中的靶细胞的示踪研究。
    蓝色的反射星云散布在画面中,但最吸引眼球的却是只反射微弱星光、带有银色光泽的尘埃星云合成体,其中间或点缀着致密的黑暗星云。
    致密气藏一般束缚水含量高,但不少气井仍可产出水,这种现象很难解释。
    结果表明,团簇能量的增大,增加了团簇原子在基片表面的有效碰撞能和迁移力,也改善了沉积薄膜的附着性、致密性、平整性等。
    紫外线处理破坏了羊毛纤维鳞片表层二硫键形成的致密的网状结构,使羊毛的初始染色壁障被打破,染料容易从染浴向纤维内扩散。
    为了搜寻移动机器人周围最大的可通行区域,采用全向立体视觉系统,提出获取可靠的致密三维深度图方法。
    煤层的渗透率低,对于致密的多孔介质渗流,滑脱效应将十分显著。
    提高表面膜的致密度,是降低氧化反应的根本措施。
    细颗粒配方能增加炭素焙烧阳极致密性、利于提高其机械强度,对改进配方工艺具有积极意义。
    和田玉有绿花玉、绿斑玉、青白玉、微细结构、致密块状,显油脂光泽。
    均密石英岩非常坚硬,致密,结构均匀,含硅的沉积岩,用作磨石。
    在铺放碳纤维前,首先采用激光器加热树脂,之后将所有层压材料压缩到一个致密结构中。
    活性骨料的界面孔隙率较高,影响界面区孔隙率的决定性因素在于骨料的多孔结构和致密性。
    研究表明:采用铁砂造型时,铁砂既体现了型砂的固有性能又充当了金属型的作用,铸件在型腔中的冷却速度较快,使铸件的晶粒得到细化,致密度得到提高。
    射频溅射沉积的薄膜均匀性和致密性要优于直流溅射沉积的薄膜。
    结果发现,作为电子致密依的前体和原顶体颗粒出现在副核和细胞核之间区域。
    讨论了原子灰附着性、致密性、耐高温性的评价方法;介绍了原子灰的正确选择和施工应用。

    汉字详情

    zhì [zhi]
    部首: 621
    笔画: 10
    五笔: GCF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GOK
    四角: 1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致,送诣也。——《说文》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

    远莫致之。——《诗·卫风·竹竿》

    卿致馆。——《诗·卫风·聘礼》

    殷人既葬而致事。——《仪礼·曾子问》

    远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蔽》

    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致敬亭于幕府。——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致电上海。——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致聘(送交定亲礼品)

    (3) 招引;招致

    致天下之士。——汉· 贾谊《过秦论》

    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今宜厚待刘禅,以致 孙休。——《三国演义》

    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清· 袁枚《祭妹文》

    致此疾困。——《明史》

    (4) 又如:导致(引起);致病;致残;致人(招致人才);致士(招引贤士);致聘(征聘)

    (5) 造成;导致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致负诚托。——唐· 李朝威《柳毅传》

    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致郁郁死。——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致得(致使)

    (7) 求取;获得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致一己之能。——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数数百金。——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致知格物(获得知识在于研究事物);致效(效力);致养(得到养育)

    (9) 表达

    妇前致问。——唐· 杜甫《石壕吏》

    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

    (10) 又如:致诚(表达诚挚的情意);致精(显示精巧)

    (11) 奉献;献纳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

    (12) 又如:致君泽民(为皇帝效力,为百姓造福);致身(原指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致福(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13) 转告;回报

    荆轲遂见太子,言 田光己死,致 光之言。——《史记》

    (14) 又如:致事(上报施政情况)

    (15) 施加;施行

    君子以折狱致刑。——《易·丰》

    我乃明致天罚。——《书·多士》

    (16) 又如:致化(施行教化);致罚(施加惩罚);致礼(向人施礼)

    (17) 归还;交还

    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三国演义》

    (18) 又如:致政(致仕);致仕(辞去官职);致位(辞去职位)

    (19) 放置 。如:致之度外(置之度外);致之死地而后生(兵家用语。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

    (20) 集中心、力于某一方面 。如:致功(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致一(专一);致志(集中注意力);致思(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致意(关注;集中心思)

    (21) 通“至”。到达

    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庄子·外物》

    卒先致缘陵。——《管子·大匡》

    (22) 又

    邢君出致于 齐。

    副词

    (1) 通“至”。极,尽

    致赏则匮。——《管子·君臣下》

    致忠信。——《荀子·君道》

    致思于天文。——《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致曲(尽力研究细微的事理)

    名词

    (1) 情趣;兴致

    干还,称 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有致(富有情趣);别致;景致;致度(神采风度)

    (3) 书卷,契据

    献田宅者操书致。——《礼记·曲礼》

    形容词

    (1) 结构上细密

    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礼记·月令》

    (2) 又如:精致(精巧细致);密致(结构紧密;致密)

    (3) 周密

    德产之致也精微。——《礼记·礼器》

    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4) 又如:细致(精细周密)

    英文翻译

    send, deliver, present; cause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梅县腔] zi5 [陆丰腔] zhi5 [客英字典] zhi5 [东莞腔] zi5 [宝安腔] zi5
    ◎ 潮州话:d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利脂B開去聲開口三等脂Btriih/tyhţi
    [mi]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NT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PHU
    四角: 3077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山,宓( )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

    (2)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3) 隐蔽的地方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4) 姓

    形容词

    (1) 假借为“比”。稠密;多

    密,稠 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 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文理有疏密;斫直删密;密札札,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密茂(茂密);密茫茫(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密茸茸(密集丛生的样子);密丛丛(茂盛丛集的样子)

    (3) 亲密(强调关系上的亲近)

    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序》

    (4)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5)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

    密通洞庭。——唐· 李朝威《柳毅传》

    密奏请皇上。——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7) 紧密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8) 通“谧”。安宁;安定;安静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密,静也。——《尔雅·释诂》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传:“密,静也。”

    止旅乃密。——《诗·大雅·公刘》

    京室密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9) 又如:密如(安定的样子);密清(安静洁净)

    (10) 深;幽深 。如:密恩(深恩);密深(深切);密款(内心的真诚)

    (11) 严密

    古之为国者,甚虑敌深,其防患密。——辛弃疾《美芹十论》

    刘桢壮而不密。—— 曹丕《典论论文》

    凡道必周密。——《管子·内业》

    (12) 又如:密心(精细的用心);密巧(精细,纤巧);密石(纹理细密的石料);密要(精密准确);密科(繁苛的法律条文)

    (13) 通“默”。不语

    公密而不应。——《庄子·达生》

    动词

    (1) 接近

    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左传·襄公三年》

    (2) 封闭,闭藏 。如:密固(密封严实);密迹(匿迹,不露形迹);密椟(密藏于匣子中)

    英文翻译

    dense, thick, close; intimate

    方言集汇

    ◎ 粤语:mat6
    ◎ 客家话:[梅县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mi1 mid6 [东莞腔] mit8 [客英字典] met8 mit8 [台湾四县腔] mit8 mi1 met8 [沙头角腔] mit8 [宝安腔] mit8 [海陆丰腔] mit8 mi1 m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美畢質B開入聲開口三等眞Bmit/mytmĭĕ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