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当殿挥毫,番书草就番人吓。脱靴磨墨,宿憾今朝释。”
成语用法
脱靴磨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肉,兑(
)声。本义:肉去皮骨)(2) 同本义
脱,消肉臞也。——《说文》
肉去骨曰脱。——《尔雅》
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礼记·内则》
其状若脱。——《列子·天瑞》
筋骨尽脱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离;脱离
则脱然愈。——《公羊传·昭公十九年》。注:“疾除貌也。”
言脱于口。——《管子·霸形》
蠃蚌脱壳。——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鱼不可脱于深渊。——《韩非子·喻老》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4) 又如:脱祸(摆脱祸害);脱了干系;脱凡(脱离凡俗);脱尸(灵魂脱离尸体);脱出(离出);脱清(脱离干系);脱卯(榫头离开卯眼);脱难(脱离患难)
(5) 脱落;掉落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宋· 苏轼《后赤壁赋》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6) 又如:脱羽;脱毛;脱叶
(7) 脱下,取下
脱衣就功。——《国语·齐语》
虎贲之士脱剑。——《孔子家语·辨乐》
揽裙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脱我战时袍。——《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帽著帩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脱械居监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脱巾(脱下头巾);脱白(脱去白衣,进入仕途);脱肩(脱衣露肩);脱械(去掉刑具);脱脚(脱去鞋袜);脱褐(脱去粗衣);脱素穿色(脱掉白色的孝服,换上艳丽的服装。表示守孝期已过);脱白挂绿(脱去便装,换上官服。指已登科及第);脱剥(脱掉;剥去)
(9) 逃
幸得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度不得脱。——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脱京口。
脱笼之鹄。——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脱人于死。——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脱去(逃走);脱走(脱身逃走或隐遁);脱免(脱身免祸或免灾);脱命(脱逃得命);脱监(脱狱。越狱);脱樊(逃出樊笼);脱网(漏网,逃脱);脱窜(逃窜);脱归(脱身逃归);脱放(放走;释放)
(11) 失去;散落,缺漏
脱去章句,是以难知。——《抱朴子·钧世》
(12) 又如:脱气(泄气;没出息);脱光(日月失去光辉);脱色(失色);脱简(原指简片散失。后泛指书本有缺页或文字有脱漏);脱角(折脱兽角)
(13) 把东西变卖出去或把货物推销出去 。如:脱售(将货物脱手售出)
(14) 照着描画;临摹
彩笔描画我娘形,像貌仪容脱似真。——王仲文《王祥卧冰》
(15) 过去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庄子·天道》
(16) 欺骗 。如:脱嘴落须(说话不顾事实,胡编乱造);脱天漏网(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事);脱赚(欺骗甩脱)
(17) 冒出,说出
颖脱而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名词
(1) 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症候
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临证指南医案·脱》
(2) 又指中风脱证
凡中风昏倒,…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医宗必读》
副词
(1) 表示频度,相当于“偶尔”
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后汉书》
(2) 表示推断,相当于“或者”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世说新语》
连词
(1) 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
脱获回耗。——唐·李朝威《柳毅传》
(2) 如:脱使(犹倘使。表示假设);脱或(倘或);脱若(倘若)
形容词
(1) 洒脱;放任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诗·召南·野有死麇》
则脱然而喜矣。——《淮南子·精神》
(2) 又如:脱然(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样子);脱直(爽快,耿直)
(3) 疏忽,轻漫
无礼则脱。——《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入险自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ot7 [宝安腔] tot7 [陆丰腔] tot7 [东莞腔] tot7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革,化声。革,皮革。本义: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 同本义
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晋书》
(2) 又如:靴叶子(塞藏在靴筒内可折叠的票夹);靴桶(靴靿。靴筒);靴衫(乘马时所穿的衣服);靴袍(穿靴时所服的官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o1 [客英字典] hio1 [客语拼音字汇] hio1 [台湾四县腔] hio1 [陆丰腔] hio1 [梅县腔] hio1 [东莞腔] hio1 [宝安腔] hio1
◎ 潮州话:hia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鞾 | 許
详细解释mó动词 (1) (形声。从石,麻声。本义:磨治石器) (2) 同本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论衡·量知》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论语·阳货》 (3) 又如:切磋琢磨(加工骨称“切”,加工象牙称“磋”,加工玉称“琢”,加工石称“磨”);磨渲(磨治);磨拭(琢磨);磨琢(犹琢磨);磨斫(雕琢;雕饰) (4) 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5) 又如:磨镜石(传说 轩辕氏铸镜时用以磨镜的石头);磨刀雨(即磨刀水);磨刀水(旧指农历五月十三日所下的雨);磨刀霍霍(磨刀声);磨袭砥砺(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 (6) 磨擦 。如:磨拳擦掌(形容斗志昂扬,跃跃欲试的样子);磨牙吮血(磨利牙齿,吮吸鲜血);磨沙(指沙入蚌壳,与蚌肉相摩擦) (7) 磨炼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韩愈《石鼓歌》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 (8) 又如:磨涅(磨砺熏染,经得起考验);磨厉(磨练);磨揉(磨练);磨盾(犹磨练) (9) 研讨;观摩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 (10) 又如:磨切(切磋;探讨);磨究(研讨究竟);磨砻(切磋;磨练);磨砻浸灌(切磋浸染);磨砻镌切(磨砺切磋) (11) 折磨 。如:磨问(仔细审讯盘问);磨折(折磨;磨难;挫折);磨害(折磨伤害);磨障(折磨阻碍) (12) 拖延 。如:磨驼(磨蹭);磨菇(亦作“磨古”。拖延;纠缠) (13) 纠缠 。如:磨它子(故意纠缠磨时间);磨劲(纠缠的劲头);磨搅讹绷(纠缠捣乱,欺骗讹诈) (14) 通“摩” 。如:磨捋(抚摩);磨娑(抚摩);磨弄(抚摩;把玩) (15) 磨灭;泯灭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唐· 韩愈《送穷文》 (16) 转;移 。如:磨转(耐心劝说使转变) (17) 挥;摇 。如:磨动(摇动);磨旗(舞动旗帜,用以传递信息);磨旗擂鼓(摇旗击鼓) 名词 (1) 磨刀石 。如:磨砥刻厉(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2) 磨难;灾难 。如:磨障(磨难障碍);磨隔(磨难) (3) 另见 mò名词 (1) 磨子 以磨碎物亦曰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作牛便推磨。——王安石《拟寒山拾得》 (2) 又如:磨石(研碎粮食的石制工具);磨心(石磨中心);磨牛(转磨之牛。比喻愚鲁);磨室(即磨坊);电磨;水磨 动词 (1) 用磨碎物 。如:磨研(用石磨研碎);磨博士(以磨粉为业的人) (2) 转移;掉转 。如:磨子兵(谓到处流转而人数很少的军队);磨兑(兑换);磨趄子(方言。打转) (3) 晃动;摇动 。如:磨动(挥动;摇动) (4) 碾轧土地 我们耕田磨地的女子,对个皮鞋托托响、油头油脸的香港人全不合适。——陈残云《香飘四季》 (5) 〈方〉∶拉,指拉下脸子 。如:实在脸上磨不开 (6) 另见 英文翻译grind; polish; rub; wear out; a millstone
方言集汇◎ 粤语:mo4 mo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o2 mo5 [宝安腔] mo3 | mo2 [台湾四县腔] mo5 mo2 no2 [客英字典] mo2 mo5 mo3 [海陆丰腔] mo6 mo2 no2 [东莞腔] mo2 mo3 [陆丰腔] mo6 mo3 [梅县腔] mo1 mo2 mo5 no2 [客语拼音字汇] mo2 mo4 [梅县腔] mo6 ◎ 潮州话:bhua5 ,mo7 [潮州、饶平]bho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详细解释名词 (1) (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2) 同本义 墨,书墨也。——《说文》 舐笔和墨。——《庄子·田子方》 史占墨。——《周礼·占人》 致其墨。——《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 (3) 又如:墨丸(古墨的一种);墨本(碑帖的拓本);墨工(制墨的工匠);墨妆(脸部以墨化妆);墨路(墨线) (4) 指诗文或书画 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扬雄《长杨赋》 (5) 又如:墨君竹(墨绘之竹);文墨;遗墨;墨兵(指史书;指书画诗文);墨妙(精妙的文章、书法和绘画);墨帖(法帖。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 (6) 绳墨。木工用以校正曲直的墨斗线 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物仰其墨。——《太玄·法》。注:“谓绳墨也。” (7) 又如:墨斗(木工画直线的工具);墨路(墨线。木工画在木料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 (8) 中国古代五刑之一。刺刻面额,染以黑色,作为惩罚的标记。商周叫“墨刑”,秦汉叫“黥刑” 墨者,墨其额也。——《白虎通·五刑》 墨罪五百。——《周礼·司刑》。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9) 指墨家。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九流之一,墨翟所创 。如:墨者(墨家的门徒和学者) (10) 通“纆”。绳索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形容词 (1) 黑色 墨,黑也。——《广雅·释器》 面深墨。——《孟子·滕文公上》 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国语·吴语》。注:“传曰:‘肉食者无墨。’今 吴王有墨。墨,黑气也。” 其色墨。——明· 魏学洢《核舟记》 俄倾风定云墨色。——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墨以葬文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于是始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又如:墨绖(黑色的丧服);墨面(形容面容黑瘦);墨玉(黑色玉石);墨衣(黑衣,指丧服);墨灰(黑灰色) (3) 贪污,不廉洁 贪以败官为墨。——《左传·昭公十四年》 墨者多自免去。——清· 张廷玉等《明史》 (4) 又如:墨臣(贪赃不法的臣子);墨吏(贪官污吏) (5) 通“默”。不语 故口可劫而使墨云。——《荀子·解蔽》 孔静幽墨,冤结纡轸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英文翻译ink; writing
方言集汇◎ 粤语:mak6
◎ 客家话:[宝安腔] met8 [梅县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英字典] met8 [东莞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海陆丰腔] met8 [沙头角腔] miet8 [台湾四县腔] met8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