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脱节
(1) 使脱开,卸下
(2) 失掉联系
词语解释
事物失掉联系;不相衔接。
《元典章新集·刑部·详谳》:“审録囚徒,辨验赃伏,其追会未完,照勘脱节,并合催督。”《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努力克服招生计划同国家远期和近期需要脱节的状况。” 宋则行 《关于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几个理论问题》:“这是各个部门经营管理不善,货不对路,质量低劣,产销脱节所造成的大量积压的结果。”
犹脱空。指说话不符实际。
《西游记》第四十回:“你既家私被劫,父被贼伤,母被人掳,救你去交与谁人?你将何物与我作谢?这谎脱节了耶?”
引证解释
⒈ 事物失掉联系;不相衔接。
引《元典章新集·刑部·详谳》:“审録囚徒,辨验赃伏,其追会未完,照勘脱节,并合催督。”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努力克服招生计划同国家远期和近期需要脱节的状况。”
宋则行《关于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几个理论问题》:“这是各个部门经营管理不善,货不对路,质量低劣,产销脱节所造成的大量积压的结果。”
⒉ 犹脱空。指说话不符实际。
引《西游记》第四十回:“你既家私被劫,父被贼伤,母被人掳,救你去交与谁人?你将何物与我作谢?这谎脱节了耶?”
脱节的国语词典
骨的关节因外力推撞而脱离。
如:「他说话颠三倒四,前后脱节。」
脱节的网络释义
脱节
脱节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肉,兑(
)声。本义:肉去皮骨)(2) 同本义
脱,消肉臞也。——《说文》
肉去骨曰脱。——《尔雅》
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礼记·内则》
其状若脱。——《列子·天瑞》
筋骨尽脱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离;脱离
则脱然愈。——《公羊传·昭公十九年》。注:“疾除貌也。”
言脱于口。——《管子·霸形》
蠃蚌脱壳。——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鱼不可脱于深渊。——《韩非子·喻老》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4) 又如:脱祸(摆脱祸害);脱了干系;脱凡(脱离凡俗);脱尸(灵魂脱离尸体);脱出(离出);脱清(脱离干系);脱卯(榫头离开卯眼);脱难(脱离患难)
(5) 脱落;掉落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宋· 苏轼《后赤壁赋》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6) 又如:脱羽;脱毛;脱叶
(7) 脱下,取下
脱衣就功。——《国语·齐语》
虎贲之士脱剑。——《孔子家语·辨乐》
揽裙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脱我战时袍。——《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帽著帩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脱械居监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脱巾(脱下头巾);脱白(脱去白衣,进入仕途);脱肩(脱衣露肩);脱械(去掉刑具);脱脚(脱去鞋袜);脱褐(脱去粗衣);脱素穿色(脱掉白色的孝服,换上艳丽的服装。表示守孝期已过);脱白挂绿(脱去便装,换上官服。指已登科及第);脱剥(脱掉;剥去)
(9) 逃
幸得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度不得脱。——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脱京口。
脱笼之鹄。——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脱人于死。——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脱去(逃走);脱走(脱身逃走或隐遁);脱免(脱身免祸或免灾);脱命(脱逃得命);脱监(脱狱。越狱);脱樊(逃出樊笼);脱网(漏网,逃脱);脱窜(逃窜);脱归(脱身逃归);脱放(放走;释放)
(11) 失去;散落,缺漏
脱去章句,是以难知。——《抱朴子·钧世》
(12) 又如:脱气(泄气;没出息);脱光(日月失去光辉);脱色(失色);脱简(原指简片散失。后泛指书本有缺页或文字有脱漏);脱角(折脱兽角)
(13) 把东西变卖出去或把货物推销出去 。如:脱售(将货物脱手售出)
(14) 照着描画;临摹
彩笔描画我娘形,像貌仪容脱似真。——王仲文《王祥卧冰》
(15) 过去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庄子·天道》
(16) 欺骗 。如:脱嘴落须(说话不顾事实,胡编乱造);脱天漏网(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事);脱赚(欺骗甩脱)
(17) 冒出,说出
颖脱而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名词
(1) 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症候
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临证指南医案·脱》
(2) 又指中风脱证
凡中风昏倒,…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医宗必读》
副词
(1) 表示频度,相当于“偶尔”
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后汉书》
(2) 表示推断,相当于“或者”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世说新语》
连词
(1) 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
脱获回耗。——唐·李朝威《柳毅传》
(2) 如:脱使(犹倘使。表示假设);脱或(倘或);脱若(倘若)
形容词
(1) 洒脱;放任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诗·召南·野有死麇》
则脱然而喜矣。——《淮南子·精神》
(2) 又如:脱然(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样子);脱直(爽快,耿直)
(3) 疏忽,轻漫
无礼则脱。——《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入险自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ot7 [宝安腔] tot7 [陆丰腔] tot7 [东莞腔] tot7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jiē
(2)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3) 另见
jié
名词
(1)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節,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功之节。——《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词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量词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另见
形容词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诗·小雅·节南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ak4 旧读:zat4 ,zoi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