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挽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脱离挽车的劳役。
汉 扬雄 《解嘲》:“ 娄敬 委輅脱輓,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后即用为离穷出仕之典。 明 高叔嗣 《叙怀》诗:“衣褐出下国,脱輓造中朝。”
引证解释
⒈ 脱离挽车的劳役。
引汉扬雄《解嘲》:“娄敬委輅脱輓,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
后即用为离穷出仕之典。 明高叔嗣《叙怀》诗:“衣褐出下国,脱輓造中朝。”
脱挽的网络释义
脱挽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肉,兑(
)声。本义:肉去皮骨)(2) 同本义
脱,消肉臞也。——《说文》
肉去骨曰脱。——《尔雅》
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礼记·内则》
其状若脱。——《列子·天瑞》
筋骨尽脱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离;脱离
则脱然愈。——《公羊传·昭公十九年》。注:“疾除貌也。”
言脱于口。——《管子·霸形》
蠃蚌脱壳。——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鱼不可脱于深渊。——《韩非子·喻老》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4) 又如:脱祸(摆脱祸害);脱了干系;脱凡(脱离凡俗);脱尸(灵魂脱离尸体);脱出(离出);脱清(脱离干系);脱卯(榫头离开卯眼);脱难(脱离患难)
(5) 脱落;掉落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宋· 苏轼《后赤壁赋》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6) 又如:脱羽;脱毛;脱叶
(7) 脱下,取下
脱衣就功。——《国语·齐语》
虎贲之士脱剑。——《孔子家语·辨乐》
揽裙脱丝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脱我战时袍。——《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帽著帩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脱械居监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脱巾(脱下头巾);脱白(脱去白衣,进入仕途);脱肩(脱衣露肩);脱械(去掉刑具);脱脚(脱去鞋袜);脱褐(脱去粗衣);脱素穿色(脱掉白色的孝服,换上艳丽的服装。表示守孝期已过);脱白挂绿(脱去便装,换上官服。指已登科及第);脱剥(脱掉;剥去)
(9) 逃
幸得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度不得脱。——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脱京口。
脱笼之鹄。——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脱人于死。——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脱去(逃走);脱走(脱身逃走或隐遁);脱免(脱身免祸或免灾);脱命(脱逃得命);脱监(脱狱。越狱);脱樊(逃出樊笼);脱网(漏网,逃脱);脱窜(逃窜);脱归(脱身逃归);脱放(放走;释放)
(11) 失去;散落,缺漏
脱去章句,是以难知。——《抱朴子·钧世》
(12) 又如:脱气(泄气;没出息);脱光(日月失去光辉);脱色(失色);脱简(原指简片散失。后泛指书本有缺页或文字有脱漏);脱角(折脱兽角)
(13) 把东西变卖出去或把货物推销出去 。如:脱售(将货物脱手售出)
(14) 照着描画;临摹
彩笔描画我娘形,像貌仪容脱似真。——王仲文《王祥卧冰》
(15) 过去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庄子·天道》
(16) 欺骗 。如:脱嘴落须(说话不顾事实,胡编乱造);脱天漏网(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事);脱赚(欺骗甩脱)
(17) 冒出,说出
颖脱而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名词
(1) 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症候
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临证指南医案·脱》
(2) 又指中风脱证
凡中风昏倒,…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医宗必读》
副词
(1) 表示频度,相当于“偶尔”
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后汉书》
(2) 表示推断,相当于“或者”
脱时过,止寒温而已。——《世说新语》
连词
(1) 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
脱获回耗。——唐·李朝威《柳毅传》
(2) 如:脱使(犹倘使。表示假设);脱或(倘或);脱若(倘若)
形容词
(1) 洒脱;放任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诗·召南·野有死麇》
则脱然而喜矣。——《淮南子·精神》
(2) 又如:脱然(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样子);脱直(爽快,耿直)
(3) 疏忽,轻漫
无礼则脱。——《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入险自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ot7 [宝安腔] tot7 [陆丰腔] tot7 [东莞腔] tot7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2) 同本义
挽,引也。——《小尔雅·广诂》
輓,引之也。——《说文》
輓,輓车也。——《广韵》
或輓之,或推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
娄敬脱輓辂。——《史记·刘敬传》
转粟輓输以为之备。——《汉书·韩安国传》
挽炮车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挽郎(出葬时,牵绋唱挽歌的少年);挽强(拉强弓);挽满(拉满弓);挽车(拉车);挽住(憋住);挽手儿(缰绳);挽歌郎(出殡时替丧家在灵前唱挽歌的人);挽强为弱(使强变弱)
(4) 悼念死者
现今胡三公子替 湖州鲁老先生征挽诗,送了十几个斗方在我那里。——《儒林外史》
(5) 又如:挽章(挽词。哀悼死者的词章);挽诗(哀悼死者的诗);挽歌(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辞(哀悼死者的言辞)
动词
(1) 通“绾”。卷起 。如:挽裤腿儿
(2) 同“绾”。编结 。如:挽手(鞭子);挽角(童年)
(3) 扭转;挽回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三侠五义》
(4) 又如:挽狂澜(扭转局面或风气);挽正(纠正);挽转(挽回);挽通(勾结;买通)
(5) 荐引 。如:挽推(引荐;扶持)
(6) 勾;挎 。如:不由分说,拉着文君就走,挽其腰;手挽小篮
(7) 请,托
怎奈蔡攸处挽心腹催促公人起身。——《水浒全传》
形容词
(1) 后,迟。通“晚”
必用此为务,輓近世塗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挽近(近世,近代。同晚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an3 wan1 [海陆丰腔] wan1 wan3 [客英字典] van3 van1 [沙头角腔] wan3 [东莞腔] wan3 [宝安腔] wan3 [客语拼音字汇] man1 van3 [台湾四县腔] wan1 w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晚 | 無遠 | 明 | 元合 | 上聲 | 阮 | 合口三等 | 臻 | 元 | mĭwɐn | myanx/mva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