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残去杀

shèng cán qù shā [ sheng can qu sha]
繁体 勝殘去殺
注音 ㄕㄥˋ ㄘㄢˊ ㄑㄨˋ ㄕㄚ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胜残去杀 shèngcán-qùshā

(1) 感化残暴的人改恶从善而不滥用刑罚

胜残去杀,教化残暴
give up the evil and follow the good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成语用法

胜残去杀作宾语、定语;指以德化民。

引证解释

⒈ 实行仁政,使残暴的人化而为善,因而可以废除刑杀。

《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何晏集解:“王曰:‘胜残,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不用刑杀也。’”
《汉书·礼乐志》:“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能更化也。”
明叶子奇《草木子·杂制》:“故七八十年之中,老稚不曾覩斩戮,及见一死人头,輒相惊骇。可谓胜残去杀,黎元在海涵春育之中矣。”

胜残去杀的国语词典

残,暴戾凶恶的人。杀,代指死刑。胜残去杀语出《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指感化凶残的人,使其去恶从善,则可以废除死刑。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胜残去杀,上凭宗庙之威;禁暴戢奸,下藉熊罴之用。」也作「捐残去杀」、「去杀胜残」。

胜残去杀的网络释义

胜残去杀

  • 胜残去杀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shèng cán qù shā,解释是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 胜残去杀造句

    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担任这门课程,是完全能够胜残去杀的。
    盖由曩世风淳,民多惇谨,图像既陈,则机心冥戢,刑人在涂,则不逞改操,故能胜残去杀,化隆无为。
    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书进,诏遣迎至。
    胜残去杀,上冯宗庙之威。
    归马放牛,胜残去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我们不要以为胜残去杀,就可以高枕无忧。
    当今胜残去杀,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那些认为胜残去杀,从此可以倒载干戈的人,实在太天真了。
    虽然胜残去杀,但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
    北宋仁宗年间,胜残去杀,风调雨顺。朝廷虽有偃武修文之举,然民间依然群侠并起,书写了几多流芳百世的侠客传奇。
    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
    老夫已是年过六十的人了,游宦三十多年,历经嘉靖,隆庆两朝,见过了多少朝廷变故,胜残去杀的人事代谢,早就看腻了。

    汉字详情

    shèng,shēng [sheng,sheng]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ETGG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HQM
    四角: 75210

    详细解释

    shèng

    动词

    (1) (形声。从力,朕( 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2) 同本义

    胜,任也。——《说文》

    胜,克也。——《尔雅》

    莫之胜说。——《易·遯》。虞注:“能也。”

    武王靡不胜。——《诗·商颂·烈祖》。传:“任也。”

    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管子·入国》。注:“堪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 杜甫《春望》

    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不胜其苦(苦得受不住);胜任愉快(有能力承担并能愉快地完成任务);胜兵(能充当士兵参战的人)

    (4) 战胜,打败

    胜殷遏刘。——《诗·周颂·武》

    胜,克也。——《尔雅》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 宋· 苏洵《六国论》

    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汉· 贾谊《论积贮疏》

    (5) 又如: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6) 胜过;超过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 欧洲。——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胜常(超过平常);胜却(胜过)(略胜一筹)

    (8) 一说通“称”。相当;相称

    为礼而不终,耻也;中不胜貌,耻也。——《国语·晋语四》

    调乃三体相胜。——《礼记·学记》注

    (9) 克制;制服

    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胜也。——《管子》

    (10) 又如:胜残(遏制残暴的人)

    (11) 通“升”。上升

    卿当日胜贵。——《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名词

    (1) 特指名胜古迹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胜迹

    (3) 通“升”。容积单位

    县前已窖八千斛,率以一胜完一亩。——宋· 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

    (4) 古代妇女首饰

    胜里金花巧耐寒。——杜甫《人日》

    (5) 又如:蓬发戴胜

    (6) 姓

    形容词

    (1) 胜利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 苏洵《六国论》

    (2) 又如:胜负兵家之常(胜利或失败是作战的人常碰到的事);胜期,胜日(胜利之日)

    (3) 非常美好;美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 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4) 又如:胜异(奇妙出众);胜绝(绝妙);胜妙(佳妙);胜情,胜致(高雅的情趣);胜否(善恶);胜侣(良伴);胜语(出众的言语,警句);胜谈(高明的言论);胜处;胜气(不平凡的气质、气度);胜士(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胜致(优美的景致);胜事(美好的事情)

    副词

    尽;完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可胜道也哉!——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shēng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victory; excel, be better than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g1 si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五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桑經青開平聲開口四等sengsieŋ
    cán [can]
    部首: 406
    笔画: 9
    五笔: GQGT
    五行:
    仓颉: MNIJ
    四角: 1325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歹( è),戋( 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2) 同本义

    残,伤也。——《苍颉篇》

    昔智伯瑶残 范中行。——《战国策·秦策》。注:“灭也。”

    废为残贼。——《诗·大雅·民劳》

    则汝残矣。——《战国策·齐策》。注:“坏也。”

    凡二十七县残。——《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

    张仪之残, 樗里疾也。——《战国策·秦策》。注:“害也。”

    放轼其君则残之。——《周礼·夏官》

    残名以逞。——《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失);残心(残害人的心);残贼(杀害);残灭(残杀毁灭);残夷(残杀)

    (4) 毁坏;破坏

    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于刑戮。——《荀子·荣辱》

    (5) 又如:残略(摧毁掠夺);残坏(破败;毁坏)

    (6) 凋谢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7) 又如:残花;残芳;残英(凋零的花。即落花)

    形容词

    (1) 凶恶;狠毒

    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汉书·隽不疑传》

    (2) 又如:残烈(残酷剧烈);残横(残暴专横)

    (3) 残缺,残废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忧。——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残而不废;残卷(书籍的残存部分;亦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残脱(残缺脱漏);残替(残缺废弃);残帙(残卷);残梦(零乱不全的梦)

    (5) 剩余;残余,残存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庄子·马蹄》

    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6) 又如:残香(余香);残客(剩下未走的客人);残雪(剩余而未融尽的雪);残羹冷炙(剩下的酒食菜肴)

    (7) 最后的,最末的 。如:残年(年末;余年。指人的晚年);残照(夕阳);残冬(冬季将尽之时);残山(山将尽处)

    名词

    也指凶暴的人,暴虐无道的人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是天下之大残也。——汉· 贾谊《论积贮疏》

    英文翻译

    injure, spoil; oppress; broken

    方言集汇

    ◎ 粤语:caan1 caan4

    宋本广韵

    [qu]
    部首: 224
    笔画: 5
    五笔: FCU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GI
    四角: 407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形容词

    (1) 过去了的 。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介词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名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英文翻译

    go away, leave, depart

    方言集汇

    ◎ 粤语:heoi2 heoi3
    ◎ 客家话:[梅县腔] hi5 ki5 [沙头角腔] hi5 ki5 [客英字典] hi5 ki5 [海陆丰腔] hi5 ki5 [宝安腔] hi5 [东莞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客语拼音字汇] hi4 ki4 [陆丰腔] ki3 ki5 h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羌舉上聲開口三等kʰĭokhiox/qivv
    shā [sha]
    部首: 457
    笔画: 6
    五笔: QSU
    五行:
    仓颉: KD
    四角: 409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 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2) 同本义

    殺,戮也。——《说文》

    武王胜殷杀 纣。——《墨子·三辩》

    杀气浸盛。——《吕氏春秋·仲秋》

    为杀矢。——《考工记·冶氏》

    杀其君,虔于乾溪。——《谷梁传·昭公十三年》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子罕杀 宋君而夺政。——《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杀猪;杀鸡;杀戒(佛教指禁止杀生的戒律);杀坏(杀死);杀落(被杀;杀死);杀坯(骂人话。该杀的东西);杀鸡扯脖(杀鸡扯腿,杀鸡抹脖。形容十分情急的样子);杀人灭口(怕走漏风声而将人处死)

    (4) 攻杀,激战

    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 罗贯中《三国演义》

    (5) 又如:杀并(厮杀,火并)

    (6) 凋落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赋菊》

    (7) 又如:风势稍杀;杀敛(万物凋落敛藏)

    (8) 终止;收束 。如:杀住;杀字(书法中草书的收笔);杀收(收束);杀止(截止,停止);杀笔;杀尾

    (9) 抑制,压抑 。如:杀内(节制性欲)

    (10) 败坏;衰败

    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苏轼《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

    (11) 又如:杀人威风

    (12) 取出、挤出 。如:白菜馅要加点盐杀一杀水

    (13) 棋类术语。指围死或击败对方。亦指对弈 。如:杀一盘

    (14) 缚紧,勒紧 。如:杀缚(束缚;约束;训斥);杀担(束紧担子)

    (15) 〈方〉∶刺激

    汗水流遍了全身,杀痛了脊背,杀痛了脸颊。——王蒙《火之歌》

    (16) 压低 。如:杀巧(买东西时趁机压低价格);杀价

    (17) 通“弑”( shì)。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里克杀 奚齐于 次。——《左传·僖公九年》

    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汉书·高帝纪》

    名词

    猎获物

    禀王爷,众将献杀。——清· 洪昇《长生殿》

    形容词

    (1) 死板,不可变动 。如:杀定(死规定,硬行规定);杀断(断定、定死)

    (2) ∶该死的 。如:杀千万,杀才(不得好死的,该杀的);杀坏(该死的)

    (3) 寒的;阴森的 。如:杀节(阴冷肃杀时节)

    (4) 〈方〉∶接近…的 。如:杀黑(天刚黑的时侯)

    副词

    (1) 用在谓语后面,表示程度之深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文选·古诗十九首·其十四》

    孩儿,痛杀我也。——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将他气杀也;笑杀人;杀死个(方言。死命地;拼命地)

    (3) 很,甚 。用在谓语前。如:杀毛树孔(形容极度疼痛恐惧时发出的喊叫);杀狠(狠命)

    英文翻译

    kill, slaughter, murder; hurt

    方言集汇

    ◎ 粤语:saat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