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成语用法
捐残去杀作宾语、定语;指以德化民。
引证解释
⒈ 谓放弃残暴和屠杀的行为。
引《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於将军也。”
捐残去杀的国语词典
放弃残暴和屠杀的行为,改用德治教化。参见「胜残去杀」条。
捐残去杀的网络释义
捐残去杀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肙(
)声。本义:舍弃)(2) 同本义
捐,弃也。——《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
捐殡。——《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
而国无捐瘠者。——《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捐失成功。
(3) 又如:捐世(弃世。人死的婉辞);捐馆(指弃房舍,死亡的婉称。也作“捐馆舍”);捐身(牺牲生命);捐却(抛弃);捐灰(丢弃尘土)
(4) 除去;废除
捐不急之官。——《史记》
(5) 又如:捐甲(脱去铠甲);捐阶(除去阶梯);捐荐(去掉荐席);捐除(废除;消除);捐书(废书不读)
(6) 捐献,贡献
富者捐资。——《广东军务记》
捐二万五千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捐者麋集。
(7) 又如:捐廉(官员向政府或为公务捐献自己的养廉银子);捐纳(秦代开始准许士民通过向政府捐款纳粮而买官职,历代效法,到清代而滥);捐选(挑选吉日)
(8) 花费;耗用
人能捐百万钱嫁女,而不肯捐十万钱教子。——《五杂俎》
名词
旧时税收的一种名称 。如:车捐;房捐;苛捐杂税;上了一笔捐;捐商(旧时承包捐税的商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kian1 [客语拼音字汇] gian1 [沙头角腔] gien1 [梅县腔] gian1 [海陆丰腔] gien1 [客英字典] gen1 gien1 [宝安腔] gen1 [东莞腔] gen1 [台湾四县腔] gie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沿 | 與專 | 以 | 仙A合 | 平聲 | 先 | 合口三等 | 仙A | 山 | jyen/jven | jĭwɛ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歹(
),戋( )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2) 同本义
残,伤也。——《苍颉篇》
昔智伯瑶残 范中行。——《战国策·秦策》。注:“灭也。”
废为残贼。——《诗·大雅·民劳》
则汝残矣。——《战国策·齐策》。注:“坏也。”
凡二十七县残。——《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
张仪之残, 樗里疾也。——《战国策·秦策》。注:“害也。”
放轼其君则残之。——《周礼·夏官》
残名以逞。——《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失);残心(残害人的心);残贼(杀害);残灭(残杀毁灭);残夷(残杀)
(4) 毁坏;破坏
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于刑戮。——《荀子·荣辱》
(5) 又如:残略(摧毁掠夺);残坏(破败;毁坏)
(6) 凋谢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7) 又如:残花;残芳;残英(凋零的花。即落花)
形容词
(1) 凶恶;狠毒
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汉书·隽不疑传》
(2) 又如:残烈(残酷剧烈);残横(残暴专横)
(3) 残缺,残废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忧。——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残而不废;残卷(书籍的残存部分;亦指书中未读完的部分);残脱(残缺脱漏);残替(残缺废弃);残帙(残卷);残梦(零乱不全的梦)
(5) 剩余;残余,残存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庄子·马蹄》
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6) 又如:残香(余香);残客(剩下未走的客人);残雪(剩余而未融尽的雪);残羹冷炙(剩下的酒食菜肴)
(7) 最后的,最末的 。如:残年(年末;余年。指人的晚年);残照(夕阳);残冬(冬季将尽之时);残山(山将尽处)
名词
也指凶暴的人,暴虐无道的人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是天下之大残也。——汉· 贾谊《论积贮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本义:离开)(2) 同本义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形容词
(1) 过去了的 。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介词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名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5 ki5 [沙头角腔] hi5 ki5 [客英字典] hi5 ki5 [海陆丰腔] hi5 ki5 [宝安腔] hi5 [东莞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客语拼音字汇] hi4 ki4 [陆丰腔] ki3 ki5 h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去 | 羌舉 | 溪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kʰĭo | khiox/qivv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
):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2) 同本义
殺,戮也。——《说文》
武王胜殷杀 纣。——《墨子·三辩》
杀气浸盛。——《吕氏春秋·仲秋》
为杀矢。——《考工记·冶氏》
杀其君,虔于乾溪。——《谷梁传·昭公十三年》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子罕杀 宋君而夺政。——《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杀猪;杀鸡;杀戒(佛教指禁止杀生的戒律);杀坏(杀死);杀落(被杀;杀死);杀坯(骂人话。该杀的东西);杀鸡扯脖(杀鸡扯腿,杀鸡抹脖。形容十分情急的样子);杀人灭口(怕走漏风声而将人处死)
(4) 攻杀,激战
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 罗贯中《三国演义》
(5) 又如:杀并(厮杀,火并)
(6) 凋落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赋菊》
(7) 又如:风势稍杀;杀敛(万物凋落敛藏)
(8) 终止;收束 。如:杀住;杀字(书法中草书的收笔);杀收(收束);杀止(截止,停止);杀笔;杀尾
(9) 抑制,压抑 。如:杀内(节制性欲)
(10) 败坏;衰败
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苏轼《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
(11) 又如:杀人威风
(12) 取出、挤出 。如:白菜馅要加点盐杀一杀水
(13) 棋类术语。指围死或击败对方。亦指对弈 。如:杀一盘
(14) 缚紧,勒紧 。如:杀缚(束缚;约束;训斥);杀担(束紧担子)
(15) 〈方〉∶刺激
汗水流遍了全身,杀痛了脊背,杀痛了脸颊。——王蒙《火之歌》
(16) 压低 。如:杀巧(买东西时趁机压低价格);杀价
(17) 通“弑”(
)。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里克杀 奚齐于 次。——《左传·僖公九年》
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汉书·高帝纪》
名词
猎获物
禀王爷,众将献杀。——清· 洪昇《长生殿》
形容词
(1) 死板,不可变动 。如:杀定(死规定,硬行规定);杀断(断定、定死)
(2) ∶该死的 。如:杀千万,杀才(不得好死的,该杀的);杀坏(该死的)
(3) 寒的;阴森的 。如:杀节(阴冷肃杀时节)
(4) 〈方〉∶接近…的 。如:杀黑(天刚黑的时侯)
副词
(1) 用在谓语后面,表示程度之深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文选·古诗十九首·其十四》
孩儿,痛杀我也。——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将他气杀也;笑杀人;杀死个(方言。死命地;拼命地)
(3) 很,甚 。用在谓语前。如:杀毛树孔(形容极度疼痛恐惧时发出的喊叫);杀狠(狠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