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袄

pàng ǎo [ pang ao]
繁体 胖襖
注音 ㄆㄤˋ ㄠˇ

词语释义

1.棉上衣。元明时亦专指边防将士或锦衣卫的冬服。 2.一种戏剧服装。传统戏中演花面者身须魁梧﹐方显威严﹐其袍内衬着的厚棉马甲﹐即名胖袄。

词语解释

  1. 棉上衣。

    元 明 时亦专指边防将士或锦衣卫的冬服。《元典章新集·兵部·军制》:“下户相合置备车牛,其应般本奕衣甲、胖袄、枪刀、弓箭、军需等物,已及满载。”《明史·食货志三》:“乙字库,贮胖袄、战鞋、军士裘帽。”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二:“过去时代人穿的缊袍,用旧絮装的冬衣,被用木棉装的胖袄所代替了。”

  2. 一种戏剧服装。传统戏中演花面者身须魁梧,方显威严,其袍内衬着的厚棉马甲,即名胖袄。

    袁世海 《我的舞台生活》五六:“演出时,又是‘抢背’、‘吊毛’,又得唱、舞、打、跑,累得热汗湿透水衣子,连‘胖袄’都湿透。”

引证解释

⒈ 棉上衣。 元明时亦专指边防将士或锦衣卫的冬服。

《元典章新集·兵部·军制》:“下户相合置备车牛,其应般本奕衣甲、胖袄、枪刀、弓箭、军需等物,已及满载。”
《明史·食货志三》:“乙字库,贮胖袄、战鞋、军士裘帽。”
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过去时代人穿的缊袍,用旧絮装的冬衣,被用木棉装的胖袄所代替了。”

⒉ 一种戏剧服装。传统戏中演花面者身须魁梧,方显威严,其袍内衬着的厚棉马甲,即名胖袄。

袁世海《我的舞台生活》五六:“演出时,又是‘抢背’、‘吊毛’,又得唱、舞、打、跑,累得热汗湿透水衣子,连‘胖袄’都湿透。”

胖袄的国语词典

传统戏剧中扮演花面的净角,在剧中脚色须身材胖大,才有威严,因此在衣内衬厚棉背心,称为「胖袄」。

胖袄的网络释义

胖袄

  • 胖袄,一种戏剧服装。传统戏中演花面者身须魁梧,方显威严,其袍内衬着的厚棉马甲,即名胖袄。
  • 汉字详情

    pàng,pán,pàn [pang,pan]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EU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BFQ
    四角: 79250

    详细解释

    pán

    形容词

    (1) 安泰舒适

    心广体胖。——《礼记·大学》

    (2) 另见 pàng

    pàng

    名词

    (会意兼形声。从月(肉),从半,半亦声。半,分牛。本义:古代祭祀时用的半边牲肉) 同本义

    胖,半体肉也。——《说文》

    膴胖。——《周礼·腊人》。注:“胖之言片也,析肉意也。大夫注:膴胖,皆谓夹脊肉。

    司马升羊右胖。——《仪礼·少牢礼》

    鹄鸮胖。——《礼记·内则》。注:“谓胁侧薄肉也。”

    形容词

    (1) 肥胖

    心广体胖。——《礼记·大学》。注:“犹大也。”

    (2) 又如:发胖(身体变胖);虚胖;胖壮(肥胖壮实);胖子年(方言。富裕的年节);胖肆(犹放肆)

    (3) 浮肿;肿胀 。如:胖胀(膨胀;胀大)

    (4) 另见 pán

    英文翻译

    fat, obese; fatty

    方言集汇

    ◎ 粤语:bun6 pun3 pun4
    ◎ 客家话:[东莞腔] pang5 [沙头角腔] pan3 [客英字典] pan5 [台湾四县腔] pan5 pan2 pang5 [梅县腔] pan5 [海陆丰腔] pan5 pan2 pang5 [客语拼音字汇] pan4 pang4 [宝安腔] pan3 | p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匹絳去聲開口二等phrungh/pheonqpʰɔŋ
    ǎo [ao]
    部首: 525
    笔画: 9
    五笔: PUTD
    五行:
    仓颉: LHK
    四角: 322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夭声。本义:有衬里的上衣)

    (2) 皮衣之类的御寒衣服

    身上穿着银红撇花半旧大袄。——《红楼梦》

    (3) 又如:皮袄;袄子(棉袄的俗称)

    (4) 泛指上衣。如:棉袄;夹袄

    英文翻译

    outer garments; coat, jacket

    方言集汇

    ◎ 粤语:ou2
    ◎ 潮州话:o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