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从

xié cóng [ xie cong]
繁体 脅從
注音 ㄒ一ㄝˊ ㄘㄨㄥˊ

词语释义

胁从 xiécóng

(1) 被迫相从者;胁迫别人相从

其余胁从,罪有大小,咸各赦除。——《英烈传》
be an accomplice under duress

词语解释

  1. 被迫相从者。

    《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孔颖达 疏:“其被迫胁而从距王师者,皆无治责其罪。”《三国志·魏志·郑浑传》:“虽有随者,率胁从耳。” 唐 许天正 《和陈元光平潮寇》:“落剑惟戎首,游丝繫胁从。”《明史·李裕传》:“ 裕 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秦良玉遗事》:“ 良玉 审其为恶者诛之,胁从皆释缚。” 陶成章 《浙案纪略》附《浙抚致军机处电》:“著严拿首要,解散胁从,以销隐患。”

  2. 指被迫相从。

    《隋书·史祥传》:“贼尔日塞两关之路,据仓阻 河 ,百姓胁从,人亦众矣。”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况前件人等,悉是 东川 将吏百姓及寄住衣冠,与逆党素无管属,贼军奄至,暂被胁从。”《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 张玄稔 尝戍边有功,虽胁从於贼,心尝忧愤。”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三》:“一则涉於疑似,一则近於胁从,於罪为稍轻。” 巴人 《牛市》一:“ 日祥阔嘴 呢,据说是胁从的,不予论罪。”

  3. 胁迫别人相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宫里雁 ﹞实止带练八百人,又胁从 阿瓦 缅 子、 木邦 摆夷 及掳掠男妇共三千餘人。”

引证解释

⒈ 被迫相从者。

《书·胤征》:“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孔颖达疏:“其被迫胁而从距王师者,皆无治责其罪。”
《三国志·魏志·郑浑传》:“虽有随者,率胁从耳。”
唐许天正《和陈元光平潮寇》:“落剑惟戎首,游丝繫胁从。”
《明史·李裕传》:“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秦良玉遗事》:“良玉审其为恶者诛之,胁从皆释缚。”
陶成章《浙案纪略》附《浙抚致军机处电》:“著严拿首要,解散胁从,以销隐患。”

⒉ 指被迫相从。

《隋书·史祥传》:“贼尔日塞两关之路,据仓阻河,百姓胁从,人亦众矣。”
唐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况前件人等,悉是东川将吏百姓及寄住衣冠,与逆党素无管属,贼军奄至,暂被胁从。”
《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张玄稔尝戍边有功,虽胁从於贼,心尝忧愤。”
清钱谦益《太祖实录辨证三》:“一则涉於疑似,一则近於胁从,於罪为稍轻。”
巴人《牛市》一:“日祥阔嘴呢,据说是胁从的,不予论罪。”

⒊ 胁迫别人相从。

清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宫里雁﹞实止带练八百人,又胁从阿瓦缅子、 木邦摆夷及掳掠男妇共三千餘人。”

胁从的国语词典

被迫而相从。

胁从的网络释义

胁从

  • 胁从,汉语词汇。
  • 拼音:xié cóng,
  • 释义:1. 被迫相从者。
  • 2. 指被迫相从。
  • 3. 胁迫别人相从。
  • 胁从造句

    别!我可不想成为胁从犯,我不去!
    就死掉了,就算贾珍有责任,贾珍也顶多是个胁从犯,主犯应该是贾琏,这个事应该是贾赦他们那一房的事。
    对于曹髦来说,他所能凭借的武器唯有他的身份,他不过在提醒人们,我才是真正的皇帝,我的行为才是真正正确的,你们该拥护,该听从的是我,不应该胁从作乱。
    如若接受招抚,便没有首恶和胁从的分别,臣坚不附意!
    学生受罢工教师的威胁从学校撤出来,事关中学毕业证的考试也因此被延期,波及近半个南非。
    未至十里,止宿,榜示胁从者,许自首免罪,过三日以从逆论。
    对于那些胁从分子、次要分子,应采取争取的方针,给以回头的机会。
    胁从营销策略是指一个人扬言做某事意图公众的注意。
    作为一类独立的共犯人,胁从犯具有两个特征,其中“被胁迫”是其基本特征,“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作用”是其本质特征。
    其胁从将吏百姓等,但官军未到京城以前,去逆效顺并散归本道、本军者,并从赦例。
    查皖南叛军业已扫除,各地搜集残余反动分子,除查系被迫胁从应按照自首条例办理俾予自新之机外,其证据确凿之叛军主要人员,准予会同审讯,就地秘密处置后再行呈报。
    ‘没事,蹭破点儿皮,你不看看咱哥们儿的脑袋是什么材料做的,那门框都断成两截了,记住,首恶必办,胁从不问。
    紫凝完全不知道,眼前这个诚实可爱的小萝莉,竟然是楚云龙诱拐大计中的胁从犯。
    的办法,先发兵进攻横屿对岸的张湾,并张贴告示实行招抚,迫使一千多名倭寇的胁从分子缴械投降。
    自古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在下愿替将士们,只身一死……
    诸司官吏虽为所胁从,涉于诖误,皆赦之。
    按作用分类法的理论,胁从犯是不存在的,刑法中只有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辅助作用的规定,一些论者关于胁从犯的“较小作用”、“作用小于从犯”、“作用最小”的观点没有刑法依据。
    被胁迫行为的规定对我国胁从犯刑事责任立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恶必办,胁从不问,才能争取他们中的大多数,以稳定宫中的局势。
    于牟二犯之下属罪吏已被一体缉拿,并供明于牟为首犯,其余皆为胁从。

    汉字详情

    xié [xie]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ELWY
    五行:
    仓颉: BKSC
    四角: 74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月),劦( xié)声。本义: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2) 同本义

    胁,两膀也。——《说文》。按,腋下之名也。其骨谓之肋,牲体则谓之拍。

    两胁里急。——《素问·至真要大论》

    兵尚胁盾。——《管子·版法》。注:“盾或著之于胁,固曰胁盾。”

    脊胁肺肩在上。——《仪礼》

    右胁夹大铁椎。——明· 魏禧《大铁椎传》

    越天都之胁。——《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胁胑(由腋下到腰以上的部位);胁窝里(比喻两侧);胁不沾席(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胁骨(肋骨);胁衣(女人的内衣。或称“袜”);胁肢(胁和臂之间的部位);胁盾(盾的或称)

    (4) 肋骨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注:“骈胁,合干也。”

    (5) 旁边,边侧

    旁著岸胁,去地二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汉书》

    (6) 又如:胁士(佛教语。侍立在佛两旁的菩萨)

    动词

    (1) 挟持

    是谓胁君。——《礼记·礼运》

    乃胁栾中行。——《国语·晋语》。注:“劫也。”

    (2) 又如:裹胁(用胁迫手段使人跟从);胁君(胁持国君;被胁持的国君);胁权(挟权。假用君上权名胁迫别人)

    (3) 威逼,用威力促使

    公欲从之。众从者胁公,不得归。——《左传·庄公八年》

    使使胁求君主。——《汉书·常惠传》。注:“谓以威迫之也。”

    淫而相胁。——《淮南子·本经》

    武终不可胁。—— 明· 魏禧《大铁椎传》

    胁服夺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4) 又如:胁污(被胁迫而致玷污);胁劫(威胁而劫持之);胁和(迫使讲和);胁服(迫使服从);胁降(迫使降服;被迫投降)

    (5) 通“翕”( )。收缩 ?

    易系坤动,动静辟胁,万物生焉。——《汉书·王莽传中》

    (6) 又如:胁肩(耸起肩膀,故示敬畏);胁肩低眉(胁肩低首。缩肩低头。形容故作恭敬畏惧的样子);胁肩累足(缩紧肩膀,不敢立正。形容极为恐惧)

    英文翻译

    ribs, armpits; flank; threaten

    方言集汇

    ◎ 粤语:hip3

    宋本广韵

    cóng [cong]
    部首: 220
    笔画: 4
    五笔: W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O
    四角: 880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2) 同本义

    従,随行也。——《说文》

    客从拜辱于朝。——《周礼·司仪》

    或从王事。——《易·坤》

    啬人不从。——《易·夏小正》

    从以孙子。——《诗·邶风·击鼓》

    禽兽可羁而从之。——《淮南子·泛论》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从龙(随从帝王创业开国);从学(跟随受学);从骑(骑马随从的人);从嫁(陪嫁的侍婢);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营救落井者)

    (4) 顺从;依从

    不昭不从。——《左传·昭公十一年》

    妇人从人者也。——《礼记·郊特牲》

    从祀先公。——《左传·定公八年》

    (5) 》

    (6) 又如:从权(依从权宜之计);从时(顺合时宜);从允(答应,允许);从服(归附,顺从)

    (7) 参与其事

    故从事于道者。——《老子》。注:“为也。”

    (8) 又如:从戎(参军);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和州郡长官都自设僚属,大多数为“从事”)

    (9) 听从,取法 。如:从法(遵守法令);从听(听从);从谏(听从谏言);从教(听从教导)

    (10) 采取某一种办法或原则 。如:从严,一切从简

    介词

    (1) 自,由 ——用作虚词,表示起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2) 又如:从生(所由产生);从自(自从);从马上猛跌下来

    (3) 〈副〉 素来,一向 。如:从初(当初;先前);从复(重新,再次)

    名词

    (1) 因由

    欲贵其小女,道无从。——《汉书·外戚传》

    (2) 次要的、追随的人或物 。如:从车(次于主车的副车);主从;分别首从

    (3) 堂房亲属

    从祖 从父从母。——《尔雅·释亲》

    (4) 又如:从母(姨母,母亲的姊妹);从女(侄女);从子(侄子);从兄(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

    形容词

    (1) 言词顺畅的

    贵在于意达言从,理归乎正。——《后汉书》

    (2) 次要 。如:从犯

    英文翻译

    from, by, since, whence, thr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4
    ◎ 潮州话:cong5(tshông) zong6(tsŏ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疾容平聲開口三等zyung/dzivngdzʰĭwo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