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端

zhào duān [ zhao duan]
注音 ㄓㄠˋ ㄉㄨㄢ

词语释义

肇端 zhàoduān

(1) 开端;起始

beginning

词语解释

  1. 发端;开端。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五:“详考前后詔令,肇端於 真宗 之朝,而详密於 仁宗 之朝。”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戊午北闈之狱,外帘实先肇端。” 廖仲恺 《统一广东财政通电》:“盖各顾防地之心日重,即一致对外之心日轻,肇端甚微,流祸甚重。” 闻一多 《神话与诗·龙凤》:“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引证解释

⒈ 发端;开端。

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详考前后詔令,肇端於真宗之朝,而详密於仁宗之朝。”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戊午北闈之狱,外帘实先肇端。”
廖仲恺《统一广东财政通电》:“盖各顾防地之心日重,即一致对外之心日轻,肇端甚微,流祸甚重。”
闻一多《神话与诗·龙凤》:“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肇端的国语词典

起始、开端。

如:「祸害往往肇端于细微,故小事不可不慎!」

肇端的网络释义

肇端

  • 肇端,读音zhàoduān,汉语词语,指发端;开端。
  • 肇端的翻译

    英语: the starting point
    德语: Anlass (S)​

    肇端造句

    本文以引言为肇端,提出问题,后续五章针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它给革命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成为内耗式党争的肇端。
    段誉对王语嫣无时或忘的痴情,原来竟是肇端于此。
    论文提出古籍牌记肇端于汉简,出现于唐代。
    乃有求奉佛教者,明帝准其披剃,给度牒为沙门,女僧亦同,名曰尼,此僧徒之肇端也。
    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他们会是不稳定的肇端。
    先验哲学肇端于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以“先验自我”为阿基米德点而使世界在主观性中客观化。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以欧美基督教教会在华所办学校为肇端。
    隐士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肇端于先秦。
    据《新科学家》报道:这个小组“发现了珐琅质在氟斑矿化中的变化——它对衰败的肇端发出信号,似乎引起声波型式的特征性变化”。
    近现代地上权肇端于罗马法。
    绘画的笔法,其基本且肇端于书法的“永”字八法。
    试着向前倾去够我手中的笔,然后回到肇端为止,但不要挪动你的脚。

    汉字详情

    zhào [zhao]
    部首: 620
    笔画: 14
    五笔: YNT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KLQ
    四角: 385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肇( zhào)省声。从攴( ),与打击有关。本义:击)

    (2) 同本义

    肇,击也。——《说文》

    (3) 创建

    肇我邦予有夏。——《书·仲虺之诰》

    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地。——《书·酒诰》

    (4) 又如:肇台(始建功业);肇国(创建国家)

    (5) 矫正

    端木肇末。——《国语·齐语》

    (6) 引起;引发;招惹

    各界同乡会深恐人杂肇衅。——杨尘因《民潮七日记》

    (7) 又如:肇衅(挑起事端);肇乱(引起动乱)

    副词

    (1) 开始,最初

    肇建帝业,开国有晋。——张华《大会歌》

    顾自自国肇造,变乱纷乘。——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肇判(开始分辨;始有区别);肇造(初造,始建);肇创(初创);肇兴(始兴;初起);肇称(始称)

    英文翻译

    begin, commence, origin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iu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eu5 sau5 [客语拼音字汇] sau4 seu4 [海陆丰腔] shau5 [宝安腔] cau5 sau5 [客英字典] shau5 [陆丰腔] shau6 [梅县腔] sha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小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治小宵B上聲開口三等宵Bɖʰĭɛudrieux/dyev
    duān [duan]
    部首: 507
    笔画: 14
    五笔: UMD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TUMB
    四角: 021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立,耑( duān)声。本义:站得直)

    (2) 同本义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3)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4) 端正。引申为正直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 贾谊《治安策》

    (5)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写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实。悫:诚笃)

    名词

    (1)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3) 首;顶端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

    (4) 开头 。如:发端;开端

    (5) 征兆 。如:端兆(端倪;迹象)

    (6) 头绪

    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三国志·郭嘉传》

    (7)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

    (8) 边际 。如:端涯(边际)

    (9) 思绪;心绪 。如:端忧(闲愁;深忧)

    (10) 事由;原委

    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

    (11)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

    (12) 借口 。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如:借端;无端闹事

    (13) 项目;种类 。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14) 周代礼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15)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

    (16) 办法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动词

    (1) 详审 。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

    (2) 手平举拿物 。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 流露 。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

    副词

    (1) 确实;果真 。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

    (2) 究竟;到底

    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

    英文翻译

    end, extreme; head; begin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dyu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on1 [客英字典] don1 [沙头角腔] don1 [梅县腔] don1 [台湾四县腔] don1 [客语拼音字汇] don1 [陆丰腔] don1 [东莞腔] don1 [宝安腔] do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六桓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多官平聲合口一等tuɑntuan

    肇端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