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讼

jù sòng [ ju song]
繁体 聚訟
注音 ㄐㄨˋ ㄙㄨㄥˋ

词语释义

众说纷纭,久无定论。

词语解释

  1. 众说纷纭,久无定论。

    《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旁,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宋 岳珂 《愧郯录·告谥祖庙》:“盖有 唐 已定之制,有司屡请迄六世而后克从。以是知议礼聚讼,岂不难哉。”《明史·历志一》:“是时言历者四家,《大统》、《回回》之外,别立 西洋 为西局, 文魁 为东局,言人人殊,纷若聚讼焉。” 李大钊 《厌世心与自觉心》:“国家善恶之辨,古今学者,纷纷聚讼。”

引证解释

⒈ 众说纷纭,久无定论。

《后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旁,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
宋岳珂《愧郯录·告谥祖庙》:“盖有唐已定之制,有司屡请迄六世而后克从。以是知议礼聚讼,岂不难哉。”
《明史·历志一》:“是时言历者四家,《大统》、《回回》之外,别立西洋为西局, 文魁为东局,言人人殊,纷若聚讼焉。”
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国家善恶之辨,古今学者,纷纷聚讼。”

聚讼的国语词典

众人争论,莫衷一是。

聚讼的网络释义

聚讼

  • 聚讼,读音jù sòng,汉语词语,指众人争辩,是非难定。
  • 聚讼造句

    这个论题,大家已经辩论了两天,仍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有诸种界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个问题,已经辩论了两天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王实甫杂剧中让后人聚讼纷纭的逾墙疑案,揆之具体情境和它的源流,应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正当防卫是公民实现自我权利的一种自力救济手段,是刑法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历来是刑法实践聚讼的焦点。
    诗歌是否可以翻译,历来聚讼纷纭。
    违法性认识在大陆法系国家是一个长期聚讼的问题,也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意境是我国古今作家、文论家研究了上千年的课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但此经以官职纷繁,文字多古,聚讼日久,向称难治。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
    以此为基点,也可对“中国有无悲剧”及其背后的原因这一聚讼已久的学术公案做出一种解答。
    对于打击错误的研究,理论界大多聚讼于打击错误在刑法理论中的定位问题。
    对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设立,各国的立法态度迥异,而我国对此更是聚讼纷纭。
    关于孙中山晚年民族主义的“苏俄转向”的解释,学界一直聚讼纷纭。
    因而,历来诸家解说不一,聚讼纷纭,成为李商隐研究中歧疑最多的领域。
    自古以来关于“风马牛不相及”的释义就聚讼纷纷,到底孰是孰非?源自。
    对于刘师培背叛革命,学界聚讼纷纭,但大多忽略了章太炎的责任。
    而《周礼》在西汉突然被发现,没有授受端绪可寻,而且先秦文献也没有提到此书,所以,其真伪和成书年代问题成为聚讼千年的一大公案。

    汉字详情

    [ju]
    部首: 605
    笔画: 14
    五笔: BCT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EHHO
    四角: 17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2) 同本义

    聚,会也。——《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

    一年而所居成聚。——《史记·五帝纪》

    聚曰序。——《史记·平帝纪》

    所止聚落化其德。——《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

    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刘向《说苑》

    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枚乘《上书谏吴王》

    (3) 又如:聚落(村落里邑,人群聚居的地方)

    (4) 众;集团;一伙

    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左传·成公十三年》

    陈人恃其聚。——《左传·哀公十七年》

    (5) 又如:聚观(群聚观看);聚口(犹齐声)

    (6) 地名 。在今山西省绛县东南

    动词

    (1) 会合;聚集

    而发于众心之所聚。——《管子·君臣上》

    聚室而谋日。——《列子·汤问》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鸣锣聚众。——《广东军务记》

    聚至百有余乡。

    (2) 又如:聚散浮生(指人生聚散无定。浮生:人活着的时候是虚浮无定的);聚麀之诮(比喻和不三不四的女人鬼混在一起,遭人耻笑。麀:母鹿,泛指母兽);聚寇(聚集起来的盗寇)

    (3) 积蓄,累积

    聚菽粟。——《墨子·尚贤中》

    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荀子·王制》

    (4) 又如:聚沙成塔;聚米(堆积米粒做成模型以说明军事形势,运筹决策;米堆。形容矮小);聚货(聚集货物)

    (5) 征集

    太医以王命聚之。——柳宗元《捕蛇者说》

    (6) 使民众聚居

    大叔完聚。(完;修好城墙。)——《左传》

    英文翻译

    assemble, meet together, col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5 [东莞腔] ci5 [海陆丰腔] ci6 [陆丰腔] ci6 [沙头角腔] ci5 [客语拼音字汇] qi4 [客英字典] ci5 ci1 [梅县腔] ci5 [宝安腔] c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慈庾上聲合口三等zyox/dziuudzʰĭu
    sòng [song]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WCY
    五行:
    仓颉: IVCI
    四角: 387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2) 同本义

    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

    讼不亲也。——《易·杂卦》

    饮食必有讼。——《易·序卦》

    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后汉书·曹褒传》

    (3) 又如:聚颂纷纭;讼辩(争辩);讼斗(争斗);讼怨(争吵怨恨);讼直(申辩是非曲直);讼争(争辩,争吵);讼罪(争辩无罪);讼曲(争论是非曲直)

    (4) 打官司

    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财曰讼。”

    争宝之讼解。——张协《七命》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清· 方苞《狱中杂记》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5) 又如:讼牒(讼状);讼事(诉讼之事);讼理(讼事处理恰当);讼狱(诉讼之事);讼庭(公堂法庭);讼学(专门讲究诉讼案件之学堂);讼地(为争地而打官司)

    (6) 喧哗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汉· 东方朔《七谏·怨世》

    (7) 谴责 。如:讼言(责备的话);讼过(自责其过失)

    (8) 为人辩冤

    汉武帝杀戾太子, 田千秋讼太子冤。—— 宋· 洪迈《容斋随笔》

    (莽)在国三岁,吏上书讼冤 莽者以百数。——《汉书·王莽传》

    (9) 又如:讼冤(申辩冤屈);讼屈(申冤,辩冤)

    (10) 通“颂”。歌颂

    一国为之讼。——《韩非子·孤愤》

    深讼莽功德。——《汉书·王莽传上》

    家给人足,讼声并作。——《易林·否之大有》

    名词

    诉讼者

    政以慈爱为主,劝两讼勿争,词致殷重。——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形容词

    (1) 通“公”。公开地,明白地

    夫有形埒者,天下讼见之;有篇籍者,世人传学之。——《淮南子·兵略》

    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史记·吕太后纪》

    (2) 又如:讼言(公开地说);讼刑(审慎用刑)

    英文翻译

    accuse; argue, dispute; litig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