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

hóng yī [ hong yi]
繁体 紅衣
注音 ㄏㄨㄥˊ 一

词语释义

红色衣裳。 喻指红色羽毛。 荷花瓣的别称。

词语解释

  1. 红色衣裳。

    唐 李远 《闻明上人逝寄友人》诗:“游人縹緲红衣乱,座客从容白日长。”

  2. 喻指红色羽毛。

    唐 杜牧 《齐安郡后池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宋 祖可 《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3. 荷花瓣的别称。

    唐 许浑 《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诗:“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 唐 赵嘏 《长安晚秋》诗:“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宋 姜夔 《惜红衣·荷花》词:“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籍。”

引证解释

⒈ 红色衣裳。

唐李远《闻明上人逝寄友人》诗:“游人縹緲红衣乱,座客从容白日长。”

⒉ 喻指红色羽毛。

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⒊ 荷花瓣的别称。

唐许浑《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诗:“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
唐赵嘏《长安晚秋》诗:“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宋姜夔《惜红衣·荷花》词:“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籍。”

红衣的网络释义

红衣 (汉语词语)

  • 红衣的解释有多种,主要有红色衣裳,唐·李远《闻明上人逝寄友人》诗:“游人缥缈红衣乱,座客从容白日长。”又可喻指红色羽毛,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更主要是指荷花瓣的别称。唐·许浑《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诗:“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民国·鲁迅《莲蓬人》:“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 红衣造句

    红衣男子首次尝试整缸抱走虫草,监控一角可以看到,银色上装男子正与店主唐先生交谈。
    一天傍晚,清风和妙月两个小尼姑来关寺庙大门,见台阶上坐着一位头梳云髻身着红衣绿裤的女人,身边还放着一个花布包和一只树棍儿。
    只见一位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的红衣妙龄女子从堂内掀开帘布迈着轻巧的步子徐徐出来。
    因此,希望网友们别一向情愿地以为“强拆”会就此打住,今后发明制造燃油弹、红衣大炮之类的对抗性武器的日子还长着呢。
    遂乃蓄情宵影,结志晨晖,霜残绮翼,露点红衣。
    今夜星光灿烂,小偷光顾圣诞。红衣红帽有长须,善钻烟囱玩浪漫。他不爱健康快乐,不惜平安如愿。只偷痛苦疾患,带走灾难风险。请你开心,一夜平安!
    河南荥阳称“红衣大炮抗强拆”系自导自演闹剧。
    两位红衣主教边开玩笑边走入宗教会堂准备参加红衣教会议,这个红衣主教集合的会议作用是献策于教皇。
    她们之所以在对方动手之前搞突然袭击,使出各种法器,分头击破,就是千方百计不让四个红衣男子聚在一起,施展四象魔焰阵。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一缕客栈别日,客源不断,来往的客人挨肩擦背,红衣三娘靠在楼梯口,手不停扇着脖子处冒出来的汗水。
    在林烈风眼里周宇平经过多年的磨练,武功与日俱增,更是喜好打抱不平颇有正义感,更以绞杀红衣魔教弟子立了大功。
    红衣本已火般浓艳,被水浸透,红得越发灼眼,彤云般铺泻在修长的躯体上,与黑发缠绕,带出十二分的妖娆,衬得坐在船头的男子,有着难以言述的风姿。
    若是情景再现的情况下,刚才星宇在第一次进攻红衣男子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白蚁男子飘退的方向。
    日前,网友“红衣红裙小妖精”在天涯社区发帖称,龙门阵水魔方脏乱差严重,且晚上没有路灯,影响市容市貌和游客心情。
    那红衣女子幽幽的叹了一声,缓缓落下,湖面,瞬间宁静下来,水平如镜,静静的,没有意思波澜,似乎,那一切,都不曾发生。
    比起玄清,红衣男人显然优势更大,根本不用考虑磕头碰脑这类的小事,时间不长,便又紧紧跟在了玄清的身后。
    不是有句俗话叫斩草除根吗?这红衣的根就是被人拉入邪教并且学习教义之人,被唤作什么阿里曼狂热者……嗯!是阿里曼狂热者!
    一袭白衣,神圣无暇;一袭紫衣,妖孽魅惑;一袭红衣,风流倜傥;一袭黑衣,腹黑霸道;一袭蓝衣,惊才风逸;谁才是真正的王者,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四周的云雾中也走出来一个个红衣喇嘛,双手合十,口中不断念诵着佛经。

    汉字详情

    hóng,gōng [hong,gong]
    部首: 332
    笔画: 6
    五笔: XA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VMM
    四角: 21112

    详细解释

    gōng

    (2) 通“工”。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农夫释耒,红女下机。——《汉书·郦食其传》

    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汉书·董仲舒传》

    (3) 通“功”。

    (4) 功服。丧服名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汉书·景帝纪》

    (5) 劳绩,功绩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6) 另见 hóng

    hóng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

    (2) 同本义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3)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4) 后也指各种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5)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6) 象征革命、进步 。如:红区;红军

    (7)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 。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名词

    (1) 美人的代称 。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2) 红色物品

    (3)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4)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5) 胭脂。如:对脸敷红

    (6) 红绫等织物 ——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7) 血的婉辞 。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8)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晓看红湿处。——唐· 杜甫《春夜喜雨》

    (9)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10)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 。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11)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 。如:分红(分配红利)

    (12) 草名 。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13) 顺利;成功 。如:他唱戏唱红了

    (14)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秋,蒐于红。——《春秋》

    动词

    (1) 变红,呈现红色 。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

    (2) 另见 gōng

    英文翻译

    red, vermillion; blush, flush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4

    宋本广韵

    yī,yì [yi,yi]
    部首: 623
    笔画: 6
    五笔: YE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H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 同本义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 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3)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4) 服装的通称。合上衣下裳而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无衣》

    无衣无褐。——《诗·邶风·七月》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礼记》

    (5) 又如:衣衿(秀才穿的衣服;亦指秀才的功名);衣不解带(指和衣而睡);衣不周身(衣不蔽体);衣巾寄学(以士子的身份就学);衣袄(军服);衣饭(借指谋生的职业、技能)

    (6) 器物的外罩 。如:衣甲(铠甲);衣车(前后有遮蔽的车子);弓衣;剑衣;衣袍(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7) 指胞衣 。如:衣胞符药(用胎盘做成的药物);衣包(胞衣,胎盘和胎膜)

    (8) 涂层 。如:糖衣;防护衣

    (9) 膜,薄软柔韧的片、张或层 。如:花生衣

    (10) 另见

    动词

    (1) 穿衣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衣褐。

    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衣紫腰金(身穿紫衣,腰系金带。喻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衣帛(穿丝制的衣裳);衣冠(穿衣戴帽)

    (3) 遮盖;包扎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易·系辞下》

    裂裳衣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衣被海内(给全国都带来好处);衣饰(掩饰);衣覆(覆盖)

    (5) 依靠。后作“依”

    (6) 另见

    英文翻译

    clothes, clothing; cover, skin

    方言集汇

    ◎ 粤语:ji1 j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1 [宝安腔] ji1 [台湾四县腔] ji1 [陆丰腔] ji1 [海陆丰腔] r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yi4 [客英字典] ji1 [梅县腔] j1 j5
    ◎ 潮州话:i1 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希微開平聲開口三等ʔĭəiqioi/i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