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别称。
柳亚子 《一九四九年五月一日为中国工人阶级行将解放全国之第一年首都举行盛大庆祝典礼》诗“忍遣 巴黎 血史志,茶花猩艷异蓝黄”自注:“传説‘五一’工人游行肇始 巴黎 ,时有男女两青年,盖爱人也。人悬一白茶花,随队伍前进。忽警察开鎗,中两人胸臆,血流如注以死,白茶花亦染成猩红色矣。尔后遂以五月一日为红的五月之开始,復称红茶花节日云。”
引证解释
⒈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别称。
引柳亚子《一九四九年五月一日为中国工人阶级行将解放全国之第一年首都举行盛大庆祝典礼》诗“忍遣巴黎血史志,茶花猩艷异蓝黄”自注:“传説‘五一’工人游行肇始巴黎,时有男女两青年,盖爱人也。人悬一白茶花,随队伍前进。忽警察开鎗,中两人胸臆,血流如注以死,白茶花亦染成猩红色矣。尔后遂以五月一日为红的五月之开始,復称红茶花节日云。”
红茶花节的网络释义
红茶花节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gōng
(2) 通“工”。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农夫释耒,红女下机。——《汉书·郦食其传》
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汉书·董仲舒传》
(3) 通“功”。
(4) 功服。丧服名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汉书·景帝纪》
(5) 劳绩,功绩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6) 另见
hóng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2) 同本义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3)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4) 后也指各种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5)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6) 象征革命、进步 。如:红区;红军
(7)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 。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名词
(1) 美人的代称 。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2) 红色物品
(3)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4)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5) 胭脂。如:对脸敷红
(6) 红绫等织物 ——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7) 血的婉辞 。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8)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晓看红湿处。——唐· 杜甫《春夜喜雨》
(9)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10)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 。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11)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 。如:分红(分配红利)
(12) 草名 。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13) 顺利;成功 。如:他唱戏唱红了
(14)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秋,蒐于红。——《春秋》
动词
(1) 变红,呈现红色 。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茶树 。山茶科(Theaceae)的一种灌木,有披针形的叶和芳香的白花。如:茶圃(种植茶树的园圃);茶户(栽茶的农户。也指茶商)
(2) 茶叶。由茶树的嫩叶加工制成,供泡取饮料用
前月浮梁买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茶市(茶叶市场)
(4) 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而成的饮料
唐人煎茶,用姜用盐。—— 苏轼《东坡志林》
日高人渴漫思茶。——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茶座(茶馆为卖茶而设的座位);茶坊(茶局子、茶局。指茶馆)
(6) 某些由蒸发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用品 。如:杏仁茶;面茶
(7) 某些饮料的名称 。如:奶茶
(8) 旧时订婚聘礼的代称 。如:三茶六礼;受茶;茶红(订婚时送的礼品,也叫“下茶”或“茶定”)
动词
饮茶;喝水 。如:茶话(饮茶谈话)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a2 [梅县腔] ca2 [沙头角腔] ca2 [东莞腔] ca2 [海陆丰腔] ca2 [宝安腔] ca2 [陆丰腔] ca3 [客英字典] ca2 [客语拼音字汇] ca2
◎ 潮州话:dê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同本义 (2) 草木花的总称 百卉含蘤。——《汉书·张衡传》。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杜甫《北征》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3) 如:花洞(茂密的花丛。或指花丛深处);花石纲(运送花石的船队);花朝日(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花魂(花的精神、魂魄);花相(芍药的别名。古时品花,群芳中,牡丹品为第一,芍药为第二,故世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花酒(用花酿成的酒);花气(花朵的香气);花经(品论花卉的书);花历(记载群花开落时期的历法);花口(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4) 泛指能开花供观赏的草本与木本植物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 (5) 又如:花丁(种花的园丁);花池(庭园中种植花草的地方。一般有矮栏围绕);花草(泛指可供观赏的花和草) (6) 特指某一名花 洛人凡花不曰花,独牡丹曰花。——《尘史》 (7) 又如:花王(花中之王。指牡丹);花水(农历二、三月间桃花开放时盛涨的河水。即桃花水);花相(古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8) 形状像花朵的东西 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 (9) 又如:花下子(结婚第一夜怀孕而生的孩子);花湖(一种纸牌);花门儿(贴在门上的画);花生彩笔(笔下生花,喻才华横溢) (10) 喻指美女 娇花巧笑久寂寥。——唐·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11) 又如:花林粉阵(比喻群集的美女);花枝(比喻美女);花月缘(佳人才子的情缘);花魁娘子(美称妓女) (12) 喻出卖色相的女子 花娘十二能歌舞。——宋· 梅尧臣《花娘歌》 (13) 又如:花捐(旧时对娼妓所征的税。也叫妓捐、乐户捐);花娘(歌妓。后也指娼妓);花奶奶(旧时对从良妓女的称呼);花曲(指妓院所在处) (14) 比喻美丽(指人) 。如:花貌(如花之貌。极言其美);花面(美丽如花的脸庞);花嫣柳媚(比喻女子姿容美丽);花容(如花的容貌) (15) 指女子 。如:花钗(妇人的头饰。同花钿);花黄(古时女子的面饰。用金黄色纸剪成花鸟星月等形贴在额上,或于额上涂点黄色,如今之抹腮红);花多实少(女儿多,儿子少) (16) 烟火的一种。以黑色火药加别种化学物质制成,在夜间燃放,能喷出多种 形状和颜色的火花,供人观赏 。如:放花;礼花;花炮;花爆(花炮) (17) 古时妇女贴画在面颊上的装饰 。如:花黄(古时妇女的面饰);花靥(妇女颊上用彩色涂点的妆饰) (18) 水花。指漩儿 。如:花乳(煎茶时水面浮起的泡沫。俗名“水花”) (19) 棉花的简称 。如:花田(江浙一带称棉为花,棉田为花田);花桃(即棉桃);花纱(棉花和棉纱合称“花纱”) (20) 天花 。如:出花儿 (21) 某些动物的幼仔 。如:猪花,鱼花 (22) 作战时受的外伤 。如:挂花 (23) 姓 动词 (1) 开花 朱雀桥边野草花。——刘禹锡《乌衣巷》 未花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花过而采。 平地三月花。 深山中则四月花。 不花而结实。——裴渊《广州记》 (2) 在支付或支出上用掉钱 我不入社花几个钱。——《红楼梦》 (3) 又如:花钱;花用(耗费);花朴朴(隆重铺张;消费大量财物) (4) 利用一段时间间隔,度过 。如:他每天花三小时学习 形容词 (1) 杂色的,有花纹的 。如:花衫(有花纹的衣衫);花面(刺有花纹的脸面);花瓷(绘饰花纹图案的瓷器,称花瓷);花马(斑驳杂色的马);花猪(一种毛色驳杂的猪);花不楞登(形容颜色错杂。含厌恶意) (2) 模糊不清 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3) 又如:花镜;花腊搽(犹言昏花模糊) (4) 虚伪,可以迷惑人 。如:花马吊嘴(花言巧语。同花马掉嘴);花甜蜜嘴(甜言蜜语);花胡哨(花言巧语;虚情假意的敷衍);花活(方言。指花招。欺骗人的狡猾手法) (5) 像花一样的。形容美丽 。如:花巧(灵巧好看);花花(好看;漂亮);花花柳柳(形容艳丽轻盈的样子);花面(如花的脸。形容女子貌美) (6) 风流浪荡 。如:花脚猫(比喻闲游浪荡、爱串门子的女人);花腿闲汉(指市井无赖。旧时彼辈每于腿上刺花,故称) (7) 华美 。如:花衣(华美的衣服) (8) 形容色彩缤纷,繁华 。如:花团锦簇(形容繁华艳丽);花攒锦簇(形容景象鲜艳、色彩缤纷。同花团锦簇);花天锦地(形容都市繁华);花哄(浮华热闹) 英文翻译flower; blossoms
方言集汇◎ 粤语:faa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a1 [陆丰腔] fa1 [台湾四县腔] fa1 [梅县腔] fa1 [海陆丰腔] fa1 [客英字典] fa1 [东莞腔] fa1 [宝安腔] fa1 [客语拼音字汇] fa1 ◎ 潮州话:何锅1 何娃1 , huê1(hue) hua1(hua)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详细解释jiē(2) ——用于“节骨眼”、“节子”等复音词中 (3) 另见 jié名词 (1)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2)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節,竹约也。——《说文》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易·说卦》 (3) 又如:节根(草木的节与根);节旄(竹节上所缀牦牛尾饰物);节粉(竹节旁附着的白色粉末);节槎(树木上歧出的节);节次(依次,陆续;或程序,规程) (4) 骨节,节骨眼,关键 客胜,则大关节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 人有十二节。——《素问·宝命全形论》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得失之节。——《吕氏春秋·慎行论》 (5) 又如:节解(一种酷刑。将犯人的四肢骨节予以支解);节病(弊病。破绽);节拊(按摩骨节);节族(犹关节。节为关节;族为骨肉交错聚结的部位) (6) 节日,纪念日,也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常恐秋节至。——《长歌行》 (7) 又如:节下(节日期间);节导(仪仗队或在前开路的随从,警卫);节仪(节日礼物,节日赠送钱财的雅称);节朔(节日和朔日) (8) 气节;节操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屈节辱命。——《汉书·李广苏建传》 壮其节。 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爱听古人节义事。——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节义(节操与义行);节敬(节仪);节孝牌坊(古时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节介(志节操守);节概(志节气概) (10) 节令,节气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又如:节序(时节的次第);节物(应时节的风物景色);节和(节令和顺);节分(季节的分际) (12) 节度 寝食违节。——清· 方苞《狱中杂记》 (13) 又如:节宣(一种养生的方法。指身体的劳逸要有一定的节度,才能使体内郁气顺畅地宣泄) (14) 礼节,有礼貌的行为 长功之节。——《论语·微子》 (15) 又如:节文(礼节;仪式);节法(礼节与法度) (16)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 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左传·文公八年》 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苏轼《江城子》 持节送匈奴使。——《汉书·苏武传》 乘轺建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幢节玲珑。——唐· 李朝威《柳毅传》 (17) 又如: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节帅(古代节度使的略称);节楼(节度使驻节办公的楼);节镇(即节度使);节印(符节和印信) (18) 节拍,节奏 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节会(音乐的段落节奏);节调(节拍和音调);节变(指乐曲的节奏变化) (20) 由一整体分成的部分、段、区、片段或章节 冲至第节。——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1) 又如:章节;音节;季节;时节;第二章第一节;节旨(文章的段落大意);节本(节录的本子) (22) 乐器名。拍板一类的乐器 击节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3) 又如:节鼓(古乐器。形状似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动词 (1) 减省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无论》 节器用。——《左传·成公十八年》 谨身节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裁节邮传冗费。——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节啬(吝啬);节限(节约限制);节养(自奉俭省);节缩(节俭紧缩);节简(节俭简朴) (3) 节制;管束 不以礼节之。——《论论》 种树节四时之适。——《韩非子·难二》 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 (4) 又如:节性(节制性情);节矜(节制约束而又刚毅坚强) (5) 调节 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 量词 (1) 用于分段的事物。如:两节车厢;三节课 (2) 另见 形容词 高峻的样子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石满满。)——《诗·小雅·节南山》 英文翻译knot, node, joint; section
方言集汇◎ 粤语:zit3
◎ 潮州话:zak4 旧读:zat4 ,zoih4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