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白色墙壁。
南朝 梁 顾野王 《舞影赋》:“图长袖于粉壁,写纤腰于华堂。” 唐 李白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高堂粉壁图 蓬 瀛 ,烛前一见沧洲清。”
指 宋 元 时代张贴法令、书写告示的墙壁。
《朱子语类》卷一○八:“又如孝弟忠信,人伦日用间事,播为乐章,使人歌之,倣《周礼》读法,遍示乡村里落,亦可代今粉壁所书条禁。”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种穀,夏浇麻,情取棘针门粉壁上除了差法。”
引申为将法令、告示写在粉刷成白色的墙壁上。
《元典章·户部六·伪钞》:“有令有司严加禁治,畧节真书罪赏,排门粉壁,使民知惧,递相觉察。”《元典章新集·刑部·总例》:“仰所在官司多出文榜,排门粉壁明白晓諭。”
引证解释
⒈ 指白色墙壁。
引南朝梁顾野王《舞影赋》:“图长袖于粉壁,写纤腰于华堂。”
唐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⒉ 指宋元时代张贴法令、书写告示的墙壁。
引《朱子语类》卷一〇八:“又如孝弟忠信,人伦日用间事,播为乐章,使人歌之,倣《周礼》读法,遍示乡村里落,亦可代今粉壁所书条禁。”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种穀,夏浇麻,情取棘针门粉壁上除了差法。”
⒊ 引申为将法令、告示写在粉刷成白色的墙壁上。
引《元典章·户部六·伪钞》:“有令有司严加禁治,畧节真书罪赏,排门粉壁,使民知惧,递相觉察。”
《元典章新集·刑部·总例》:“仰所在官司多出文榜,排门粉壁明白晓諭。”
粉壁的国语词典
宋元时代,张贴法令,誊写告示的墙壁。
粉壁的网络释义
粉壁
粉壁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米,从分,分亦声。本义:米细末。亦指谷类、豆类作物子实的细末)
(2) 同本义
粉,傅面者也。——《说文》
藻火粉米。——《书·益稷》。郑注:“粉米,白米也。”
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世说新语·汰侈》
(3) 妆饰用的白色粉末,亦有染成红色者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世说新语·容止》
(4) 又如:脂粉;粉面(傅粉的脸)
(5) 泛指细末状物质 。如:粉沸(粉末飞扬腾涌);粉节(带有白粉的竹节。亦借指竹)
(6) 用米、豆类或马铃薯等淀粉制成的食品,特指粉条或粉丝
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儒林外史》
(7) 又如:米粉;炒粉;凉粉;粉汤(粉丝汤);粉团(食品名。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犹今之麻团)
(8) 绘画用的颜料 。如:粉墨(绘画用的白粉与黑墨。泛指绘画颜料);粉绘(粉缋。彩色的图画)
动词
(1) 研成粉末;粉碎
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释名》
(2) 又如:粉零麻碎(极言粉碎);粉骨捐躯(谓粉碎骨,献出生命)
(3) 涂饰;粉饰 。如:粉拂(粉扑。敷粉时用以蘸粉拍脸);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
(4) 奖饰,称誉 。如:粉饰
形容词
(1) 白色的;带白色的;粉红色的
粉粳五十斛。——《红楼梦》
(2) 又如:粉粳(呈粉红色的粳米);粉巾(白色汗巾);粉白(形容女子面容白皙、姣好;亦形容洁白);粉色(白色;亦指粉红色。常用以形容有关艳情的事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n3 [客英字典] fun3 [台湾四县腔] fun3 [宝安腔] fun3 [沙头角腔] fun3 [梅县腔] fun3 [东莞腔] fun3 [陆丰腔] fun3 [客语拼音字汇] fu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粉 | 方吻 | 幫 | 文 | 上聲 | 吻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pĭuən | pyonx/piuu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辟声。本义:墙壁)
(2) 同本义
壁,垣也。——《说文》
壁亦土也。——《风俗通》
观壁垒于北落兮。——张衡《思玄赋》
家徒四壁立。——《汉书·司马相如传》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壁有耳(指机密容易泄露,说话不可不慎。同“隔墙有耳”);壁中书(汉武帝时,鲁恭王为扩建其宫室而坏孔子故居,在夹壁墙中得古文《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凡数十卷,都是周时的古文写的,晋人称为科斗文。今《说文》中所收古文,大部分是依据壁中书);壁观(面壁;又指一意禅观,心如墙壁,一切妄想不能侵入)
(4) 物体、身体或生物体等的外围结构的物质层 。如:试管内壁;肌壁;腹壁;细胞壁
(5) 军营;军营的围墙
及楚击 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
帝(刘邦)晨驰入 韩信、 张耳壁,夺之军。—— 汉· 班固《高帝纪上》
(6) 又如:壁死(死于营垒之中);壁门(军营大门)
(7) 陡峭的山崖
山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苦斋记》
(8) 又如:绝壁;峭壁;壁立千仞(形容山崖陡峻)
(9) 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方七宿之一
(10) 边,面
一壁道与红娘:看哥哥行问汤药去也。——元· 王实甫《西厢记》
(11) 又如:壁厢(边,旁)
动词
驻扎
魏王恐,使人出 晋鄙,留军壁 邺。——《史记·魏公子列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biak7 [梅县腔] biak7 [东莞腔] biak7 [客英字典] biak7 [台湾四县腔] biak7 [客语拼音字汇] biag5 [海陆丰腔] biak7 [沙头角腔] biak7 [宝安腔] biak7
◎ 潮州话:b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壁 | 北激 | 幫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piek | p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