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笔

fèn bǐ [ fen bi]
繁体 奮筆
注音 ㄈㄣˋ ㄅ一ˇ

词语释义

1.秉笔直书﹐直言不讳。 2.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词语解释

  1. 秉笔直书,直言不讳。

    《国语·鲁语上》:“臣以死奋笔,奚啻其闻之也!”《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而中书省独能奋笔弗顾者,唯有 丘巨源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言官劾父》:“臺諫在事,遇大奸居位,即奋笔而弹,不避亲嫌。”

  2. 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唐 韩愈 《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纂辞奋笔,涣若不思。” 巴金 《探索》:“我年纪最大,还能够奋笔写作,是莫大的幸福。”

引证解释

⒈ 秉笔直书,直言不讳。

《国语·鲁语上》:“臣以死奋笔,奚啻其闻之也!”
《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而中书省独能奋笔弗顾者,唯有丘巨源。”
明沉德符《野获编·台省·言官劾父》:“臺諫在事,遇大奸居位,即奋笔而弹,不避亲嫌。”

⒉ 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唐韩愈《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纂辞奋笔,涣若不思。”
巴金《探索》:“我年纪最大,还能够奋笔写作,是莫大的幸福。”

奋笔的网络释义

奋笔

  • 奋笔,汉语词语,
  • 拼音: fèn bǐ
  • 释义:1、是指直言不讳的意思。2、指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 奋笔造句

    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搁笔凝思。
    他奋笔疾书,飞文染翰,顷刻檄文已成。
    他一拿到作文试题,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间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
    开始考试打响了,大家奋笔疾书,专心致志地答题。
    化飞鹏说干就干,拿出前天在路上发的广告纸,奋笔疾书,那一个有文才,有速度,不到二十分钟扬扬洒洒一千字完成了情书,用彩纸包装起来。
    一个半小时的奋笔疾书之后他答完了前面的基础及阅读题,现在剩下的就是最为关键的作文了。
    高考一到气氛妙,考场摇身变战场。抬头挺胸斗志昂,奋笔疾书沙沙响。战场切忌心慌张,沉着冷静胜利来。知己知彼方对战,满腹经纶胜旗开。
    都要睡觉了才瞥见床头的日记本,于是爬起来奋笔疾书……看我多认真!!昨天说要讲暑假发生的,唉,估计写完这封信我的手就要废了。
    不管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奔波在现场,奋笔在案头,神州大地无处不留下你的足迹,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多少享誉中外。记者日到了,祝愿你们健康,继续传播文明。
    李健偷偷看了一眼,见哥哥在竹简上面奋笔直书,好像早已成竹在胸,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一份分家的契约就文不加点地完成了。
    没有理会季冲的惊讶,雾豹继续奋笔疾书着。
    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强迫症似乎是保证隐私不受侵犯的一种方式;想想在软木贴面房间里奋笔疾书的普鲁斯特。
    明里奋笔疾书,在笔记本上摘抄着这段话,她其实并不是太清楚这段话的含义,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摘抄,她只是觉得,直觉告诉她,能够用到。
    去图书馆,因为我实在要奋笔疾书了。
    我最恨你们这些保送生了,我们还在那里奋笔疾书。
    车水马龙此刻沉寂,街头巷尾此时无声,莘莘学子奔赴考场,奋笔疾书为前程,祝福考生超常发挥,早日进入理想大学,开创自己辉煌人生,加油呀!
    坐回当年的位置,想想我当初如何奋笔疾书。
    照例地送孩子上学,然后上班,一有空余时间就奋笔直书。
    拼搏在校园,流泪又流汗;检验在考场,自信上战场,答题沉着不能慌,奋笔疾书忙,平和心态装,成绩得优良,题名在金榜,实现了理想。祝高考顺利,实现理想。
    女子依旧埋头奋笔直书,仿佛把秦朗当成空气。

    汉字详情

    fèn [fen]
    部首: 308
    笔画: 8
    五笔: DL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W
    四角: 406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象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鸟类振羽展翅)

    (2) 同本义

    奮,翚也。——《说文》

    奋隼归凫。——张衡《西京赋》

    羽翼奋也。——《淮南子·原道》

    雉绝有力奋,鸡绝有力奋。——《尔雅·释鸟》

    不能奋飞。——《诗·邶风·柏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奋翅(振翼起飞);奋翼(振翼高飞);奋翔(振翼高飞);奋鳞(龙腾飞);奋翮(展翅,振羽)

    (4) 鼓起劲来,振作

    奋,振也。——《广雅·释言》

    拔刀奋起,率众袭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奋烈(振奋威武);奋信(振奋伸张);奋武扬威(振奋勇气,施展威风);奋气(奋发振作)

    (6) 震动

    雷出地奋。——《易·豫》

    奋,动也。——《广雅》

    (7) 又如:奋首(摇头,表示疲困);奋髯(抖动胡须);奋蹄(振蹄)

    (8) 奋力;施展;发挥

    奋至德之光。——《史记·乐书》。集解:“发也。”

    王奋厥武。——《诗·大雅·常武》

    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9) 又如:奋张(有力地伸展、张开);奋末(四肢用力)

    (10) 挥动;举起;舞动

    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明· 魏禧《大铁椎传》

    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

    (11) 又如:奋臂(有力地举臂,表示振奋);奋袂(举袖,挥袖,形容振奋);奋笔(提笔疾书);奋戈(使劲挥舞干戈)

    英文翻译

    strive, exert effort; arouse

    方言集汇

    ◎ 粤语:fan5

    宋本广韵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