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

lì xiàn [ li xian]
繁体 立憲
注音 ㄌ一ˋ ㄒ一ㄢ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立宪 lìxiàn

(1) 君主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的政体

constitutionalism

词语解释

  1. 制订宪法。亦特指实行议会制度的君主国家制订约束君主权力的宪法。

    《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三十二年七月,下詔预备立宪。” 陶成章 《龙华会章程》:“立宪实在有弊病:无论什么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总不免於少数人的私意,平民依旧吃苦。”

引证解释

⒈ 制订宪法。亦特指实行议会制度的君主国家制订约束君主权力的宪法。

《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三十二年七月,下詔预备立宪。”
陶成章《龙华会章程》:“立宪实在有弊病:无论什么君主立宪、共和立宪,总不免於少数人的私意,平民依旧吃苦。”

立宪的国语词典

制定《宪法》。

如:「我国在经过重重困难之后才得以完成立宪,实行民主政治。」

立宪的网络释义

立宪

  • 立宪有人称之为宪法的制定。这是从狭义而言的,即指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通过立法机关创制宪法的活动。立宪过程实际上也是使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反映到宪法中来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宪法的形式得以定型化。本人认为立宪作为一种制度,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即除制定第一部宪法外,还应包括对宪法的部分修改或全面修正,作为制宪的目的而言,还应包括对宪法的实施等内容。
  • 立宪造句

    无法不看见张立宪、何书光这帮子精锐,在发了狂的火力,在我们还从未见识过的密集射界中抽搐,摔倒,南天门的每一个火力点都以每分钟数百发的速度喷吐着弹丸,年青人洒尽自己的血,但甚至无缘踏上西岸的土地。
    或以“完全”的立宪面目来取信于民,笼络人心,缓和统治危机。
    路透社评价,荷兰是君主立宪国,女王却发挥不小作用。
    这部分人成为留日学生中的立宪派。
    有人“竞言武事”,认为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有人提出“制造商估立宪国会之说”,主张必须发展商业,实现立宪国会制。
    从技术上讲,君主立宪制只是一个特定类型的君主制。
    那也不行啊,换了立宪前那就是摸哪砍哪的节奏,听哥哥一句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谓男女之防不得不申……
    如今很多史学家都认为他是位开明之士,当年他极力主张君主立宪,也曾向西太后谏言过,但西太后听后不悦,把他和恭王一起轰下去了。
    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
    在机场,他受到支持者热烈的欢迎,他告诉,他希望有一个真正民主的改革,使巴林转变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以往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京外各省及海外的立宪派士绅,实际上当时在北京政坛上也活跃着一股京城立宪派势力。
    徐锡麟谓越立宪的快,越革命的快,斯言实获我心。
    巴林的抗议者仍旧接受君主立宪制吗?
    西儒恒言:立宪国重法律,共和国重道德。顾道德为体,而法律为用。今将使吾民一跃而进为共和国民,不得不借法律以辅道德之用。
    前者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规模、范围与职能的有效建设问题,后者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立宪民主制度的建构问题。
    在他所拟文告坚持以君主立宪为准绳,但依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首脑。
    在这种情况下强行表决,是对国民主权的践踏和对立宪民主的破坏。
    随着清末“预备立宪”的开展,选举制度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在中国确立和实践。
    宪法应该明记立宪君主国、国家元首、日本未来的国家性质。

    汉字详情

    [li]
    部首: 507
    笔画: 5
    五笔: UUU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T
    四角: 00108

    详细解释

    (1)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2) 同本义

    立,侸也。——《说文》

    君子以立不易方。——《易·恒》

    哙遂入,披帷西乡立。——《史记·项羽本纪》

    持璧却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立有间。——《韩非子·喻老》

    卖油翁释担而立。—— 宋· 欧阳修《归田来》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挺立(直立);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立托(依托);立容(站立时的仪态容表);立戟(卫士持戟侍立守卫);立谈(停立交谈)

    (4) 耸立;树立;建立;竖起

    大石侧立千尺。——苏轼《石钟山记》

    乃立宗庙于薛。——《战国策》

    且立石于基墓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之不彰雅。——《世说新》

    (5) 又如:立事(建功立业);立方(立德);立言(指著书立说);立业(建树功烽);立勋(建立功勋);立石(树立碑石);立权(树立权威);立眉嗔目(竖眉瞪眼);立德(树立德业);立德立言(儒家认为,为了匡时济世,应树立圣人之德,宣谕圣人之言);立碑垂成(刻文于石碑留作规戒)

    (6) 设置;设立

    故立君。——《吕氏春秋·荡兵》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贾谊《过秦论》

    (7) 又如:立元(建立年号);立仗(设立仪仗);立本(建立根本;确立根基);立表下漏(设置日晷、漏刻以计时);立事(设置治事小臣);立制(建立制度)

    (8) 制定;订立 。如:立文书;立军令状;立券(订立契约);立格(订出标准)

    (9) 确定;决定

    人之立志。——清· 澎端叔《为学一首示子侄》

    人患志之不立。——《世说新语·自新》

    复立楚国之社稷。——《史记·陈涉世家》

    足以立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又如:立限(确定期限);立计(决意;打算);立报(立志报效);立愿(立定意向);立语,立说(立论)

    (11) 存在;生存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

    (12) 又如:立命(修身养性以立天命);立品(培养品德);立行(建德修行);立计(立业;谋生);立身(处世为人)

    (13) 立身;立足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14) 又如:立崖岸(做出高傲不凡、难以亲切的样子);立士(能自立的士人);立身(立足;安身);立行(行为举动);立脚(安身;立身)

    (15) 登位,即位

    湣王立。——《韩非子·内储说上》

    当立者乃公子。——《史记·陈涉世家》

    (16) 又

    陈胜自立为将军。

    (17) 又

    陈涉乃立为王。

    (18) 又如:立子(古代帝王或诸侯选立太子或世子);立君(确立君王);立政(确立为政之道);立朝(指帝王在位);立极(登帝位;秉国政)

    (19) 扶立;确定某种地位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史记》

    (20) 又如:立人(扶持、造就人);立子(立庶子为太子或世子);立王(所立的君王;在位的君王);立后(册立皇后);立朝(指在朝为官);立储(立为太子)

    (21) 推荐 。如:立主(竭力主张);立贤无方(推举贤人不以常法)

    (22) 指出仕 。如:立班(上朝时依品秩站立);立幕(管理文案的差役)

    (23) 显现 。如:立挣(发怔;发呆);力睁(目瞪口呆)

    (24) 停止;停留 。如:立车(停车);立定(站住)

    (25) 通“莅”。临,到

    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韩非子·内储说上》

    立事者贱者劳而贵者逸。——《淮南子·泰族》

    (26) 通“粒”。进食

    五种天不宜,其立后而手实。——《管子·地员》

    名词

    通“位”。爵次、位次

    代立不忘社稷。——《商君书·更法》

    副词

    (1) 立时;立刻

    上大怒,立命斥出。——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指物作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赵立奉璧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立定(马上,立即);立马造桥(立即兑现,不容拖延);立成(立刻完成);立便(立刻;立时)

    英文翻译

    stand; let stand; establish, set

    方言集汇

    ◎ 粤语:laap6 lap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p8 [客英字典] lip8 [沙头角腔] lip8 [宝安腔] lip8 [海陆丰腔] lip8 [梅县腔] lip8 [陆丰腔] lip8 [东莞腔] lip8 [客语拼音字汇] lib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入緝A入聲開口三等侵Alĭĕplip
    xiàn [xian]
    部首: 322
    笔画: 9
    五笔: PTFQ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HGU
    四角: 30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心,从目,害省声。心、目并用。本义:敏捷)

    (2) 同本义

    宪,敏也。——《说文》

    博闻多能曰宪。——《周书·谥法》

    (3) 喜乐的样子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诗·大雅》

    (4) 又如:宪宪(欣欣。喜悦的样子)

    名词

    (1) 法令

    布宪于国。——《管子·立政》

    宪,法也。——《尔雅》

    慎乃宪。——《书·益稷》

    万邦为宪。——《诗·小雅·六月》

    此君之宪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发虑宪。——《礼记·学记》

    (2) 又如:宪票(拘提人犯或处理公务的指令);宪范(法式,典范)

    (3) 宪法的略称 。如:立宪;护宪;制宪

    (4) 宪司的省称 。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相当于后世的按察司之职

    (5) 方法

    犹迹求履之宪也。——《管子》

    (6) 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

    且等本县见过学宪,再作道理。——《官场现形记》

    (7) 又如:宪台(对上官的尊称);宪训煌煌(对官员训词的恭维);宪官(泛指官员)

    (8) 姓

    动词

    (1) 公布

    宪谓幡书以明之。——《周礼·朝士》。杜注

    令群吏宪禁令。——《周礼·小司徒》。注:“表县之。”

    (2) 效法

    宪禁于玉宫。——《周礼·天官》

    宪女史之典戒。——《寡妇赋》

    (3) 又如:宪写(仿效;模仿)

    (4) 制裁

    被宪者多结怨。——《南齐书》

    (5) 又如:宪墨(绳之以法)

    英文翻译

    constitution, statute, law

    方言集汇

    ◎ 粤语:hi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