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笔

tū bǐ [ tu bi]
繁体 禿筆
注音 ㄊㄨ ㄅ一ˇ

词语释义

秃笔 tūbǐ

(1) 笔尖脱毛而不合用的毛笔,比喻不高明的写作能力

be bald without brush;with poor writing ability

词语解释

  1. 笔尖脱毛而不合用的毛笔。

    唐 杜甫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拈秃笔扫驊騮,歘见騏驎出东壁。” 宋 苏轼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但当与作 少陵 诗,或自与君拈秃笔。”

  2. 称写作能力不高明。

    明 李贽 《读史·曹公一》:“况 沉 谢 引短推长, 僧虔 秃笔自免, 孝标 空续《辨命》哉?”

引证解释

⒈ 笔尖脱毛而不合用的毛笔。

唐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拈秃笔扫驊騮,歘见騏驎出东壁。”
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但当与作少陵诗,或自与君拈秃笔。”

⒉ 称写作能力不高明。

明李贽《读史·曹公一》:“况沉谢引短推长, 僧虔秃笔自免, 孝标空续《辨命》哉?”

秃笔的国语词典

本指已秃脱而不堪使用的毛笔。后被文人引为自谦之语,谓己才疏学浅,文思钝拙。

秃笔的网络释义

秃笔

  • 秃笔,第一层意思是笔尖脱毛而不合用的毛笔,出处唐 杜甫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第二层意思是称写作能力不高明,出处明 李贽 《读史·曹公一》。
  • 秃笔造句

    我这一枝秃笔,实在无法形容云海的千变万化。
    惨烈和柔情,善弱与恶强,永恒和瞬息,微尘与瀚斗,尽在一支秃笔下收揽涂描,不羁不离,余念袅袅。
    但,一支秃笔,难书正史,这书怎么写下去?唯有投身与那激浊清扬的宋流中,去试做一回弄潮儿吧。
    长苔宜用秃笔,中锋直闯,用侧笔则出纤弱效果,不好掌握。
    无权无势一书生,一支秃笔扫千军。
    若想在书法艺术上登堂入室,不仅要有勤学苦练、秃笔成山的“书内功”,还要有读书万卷,腹笥甚富的“书外功”。
    我挥秃笔向苍穹,只为斗酒诗一樽。
    历史上,有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也有隋朝智永和尚“秃笔三千成笔冢”等。
    否则就会像秃笔翁遇到令狐冲。
    一种是用笔繁细且微妙者,世称“细沈”;一种是中锋秃笔,粗阔豪放者,世称“粗沈”,这是他成熟的画风,有野逸之趣。
    一个痴迷于奇幻数十年的老读者,希望用这只秃笔描绘一个真实而有趣的世界。
    小子不才,愿凭一支秃笔演义出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来。
    我这支秃笔不行,得找个笔杆子。
    笔者一只秃笔所求,不过只搏诸君一笑而已。
    正握了秃笔坐在那里锁眉苦思,身旁放有一书,却是《嘴脸》二字。
    月下秃笔写风流,狼毫欲泪非温柔。
    在西湖隐居的“江南四友”同样视艺术为生命,黄钟公爱音乐、黑白子精围棋、秃笔翁和丹青生分别嗜好书法和绘画。
    即使看到了看透了也不须说出来,只是用自己的一支秃笔曲意婉转地呈现给社会,默默耕耘自己的心砚,低调痴迷自己的事业。
    指头画最早出现在唐朝,据传唐代画家张璪作松石“惟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
    观传奇,羡传奇,一支秃笔写传奇!他,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空降兵。

    汉字详情

    [tu]
    部首: 505
    笔画: 7
    五笔: TMB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HDHN
    四角: 2021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从人,上象禾粟之形。本义:头顶无发)

    (2) 同本义

    秃,无发也。——《说文》

    秃者不免。——《礼记·问丧》

    秃者不髽。——《礼记·丧服四制》

    齐人谓无发为秃揭。——《礼记·明堂位》注

    秃翁。——《后汉书·匈奴传》。注:“即乃翁也。”

    齿危发秃。——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秃厮(光头家伙);秃科子(秃脑瓜);秃驴(光头驴。骂和尚的话);秃颅(秃头);秃人(秃发的人);秃儿(犹秃奴);秃发(头发脱落)

    (4) 山无草木。如:秃山(不生草木的山丘);秃树(枯树)

    (5) 不戴帽、不穿鞋 。如:秃巾(光着头不包头巾);秃露(赤身显露)

    (6) 脱落,脱光。如:秃友(戏称毫毛脱落的笔);秃落(脱落)

    (7) 物体失去尖端,不锐利 。如:秃颖(秃笔);秃毫(脱毛的笔);秃管(秃笔)

    名词

    詈词。指僧侣。如:秃丁(对僧人之讥称);秃人(动机不正的出家人);秃厮(对僧人讥嘲之词);秃奴(对僧人的蔑称);秃士(谓僧侣);秃歪剌(对僧尼的恶称)

    英文翻译

    bald

    方言集汇

    ◎ 粤语:tu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t7 [客英字典] tut7 [台湾四县腔] tu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他谷屋一入聲開口一等tʰukthuk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

    秃笔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