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祠

xiān cí [ xian ci]
注音 ㄒ一ㄢ ㄘˊ

词语释义

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 泛指西方传入的宗教。

词语解释

  1. 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

    《通典·职官二二》“萨寳府祆正”原注:“ 武德 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羣 胡 奉事取火咒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祆神﹞本自 波斯国 乘神通来此,常见灵异,因立祆祠。内无像,於大屋下置大小炉,舍簷向西,人向东礼。”

  2. 泛指西方传入的宗教。

    清 张之洞 《哀六朝》诗:“ 睢水 祆祠日众盛,蜡丁文字烦邦交。”

引证解释

⒈ 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

《通典·职官二二》“萨寳府祆正”原注:“武德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羣胡奉事取火咒诅。”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祆神﹞本自波斯国乘神通来此,常见灵异,因立祆祠。内无像,於大屋下置大小炉,舍簷向西,人向东礼。”

⒉ 泛指西方传入的宗教。

清张之洞《哀六朝》诗:“睢水祆祠日众盛,蜡丁文字烦邦交。”

祆祠的网络释义

祆祠

  • 祆祠(Parsee Prayer Hall),上海人习称白头礼拜堂,因教徒入祠男须戴白帽、身穿白衫,女扎白巾、身披白纱丽,祭司(麻葛)也是头戴白帽、身穿白色衣裤。上海祆祠规模不大,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可容教徒200人左右。
  • 汉字详情

    xiān [xian]
    部首: 431
    笔画: 8
    五笔: PYGD
    五行:
    仓颉: IFMK
    四角: 312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祆教,拜火教 。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崇拜火,南北朝时传入中国。今印度、伊朗还有信徒

    祆,故神也。——《说文新附》

    (2) 又如:袄庙(拜火教的庙宇);祆祠(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

    (3) 关中称天为祆

    祆,关中谓天为祆。——《集韵》

    英文翻译

    Ormazda, god of the Zoroastrians; extended to god of the Manicheans

    方言集汇

    ◎ 粤语:ji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en1 [客英字典] hien1 [海陆丰腔] hie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呼煙先開平聲開口四等hen/xen
    [ci]
    部首: 431
    笔画: 9
    五笔: PYN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FSMR
    四角: 372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示,司声。本义:春祭)

    (2) 同本义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说文》

    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礼记·月令》

    (3)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

    祠,神祠也。——《汉书·陈胜传》注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4) 又如:宗祠(祠堂);祠灶(宗祠;祠堂);祠馆(犹祠堂)

    (5) 祠禄的省称 。如:祠禄(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祠禀(即祠禄)

    动词

    (1) 引申为祭祀

    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韩非子·十过》

    (2) 又如:祠求(祭神祈求);祠事(祭礼,祭祀之事);祠官(掌管祭祀之官)

    英文翻译

    ancestral temple; offer sacrific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h2 [宝安腔] cu2 [海陆丰腔] cih2 [客英字典] cih2 [陆丰腔] cih3 [梅县腔] ze2 [客语拼音字汇] c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似兹平聲開口三等zsi/szioz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