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

shì wēi [ shi wei]
注音 ㄕˋ ㄨㄟ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示威 shìwēi

(1) 显示威力;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集体行动

示威游行
小王挥舞着拳头,向小李示威
demonstrate

词语解释

  1. 显示威力。

    《左传·昭公十三年》:“ 叔向 曰:‘诸侯不可以不示威。’” 杜预 注:“知 晋 德薄,欲以威服之。”《北史·元澄传》:“ 郑国 寡弱,摄於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以示威。” 萧军 《羊》二:“它已变得残暴,过度地挺起它的脖子,挥舞着长角向它的囚伴示威!”

  2. 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集体行动。

    周恩来 《关于武汉工作问题》:“只有少数先进分子的单独示威是失策,应准备发动广大的群众性的示威。” 邹韬奋 《经历》四九:“她又领导同学驱逐校长,罢课示威。”

引证解释

⒈ 显示威力。

《左传·昭公十三年》:“叔向曰:‘诸侯不可以不示威。’”
杜预注:“知晋德薄,欲以威服之。”
《北史·元澄传》:“郑国寡弱,摄於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以示威。”
萧军《羊》二:“它已变得残暴,过度地挺起它的脖子,挥舞着长角向它的囚伴示威!”

⒉ 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集体行动。

周恩来《关于武汉工作问题》:“只有少数先进分子的单独示威是失策,应准备发动广大的群众性的示威。”
邹韬奋《经历》四九:“她又领导同学驱逐校长,罢课示威。”

示威的国语词典

显示威力、力量。

如:「示威游行」、「示威运动」。

示威的网络释义

示威

  • 示威:词语
  • 示威:韩国女团rania专辑
  • 示威 (词语)

  • 示威指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集体行动。 周恩来 《关于武汉工作问题》:“只有少数先进分子的单独示威是失策,应准备发动广大的群众性的示威。” 邹韬奋 《经历》四九:“她又领导同学驱逐校长,罢课示威。”
  • 示威的翻译

    英语: to demonstrate (as a protest)​, a demonstration, a military show of force
    德语: Kundgebung (S)​
    法语: manifester, manifestation

    示威造句

    警方拆毁示威者营地的帐篷。拉下谁愿意风餐露宿有通宵示威者的帐篷。
    为了抗议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我国各地群众纷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示威群众的怒吼震天动地。
    该国经过接二连三的大罢工和游行示威的冲击,内阁已在风雨摇摆之中,随时可能被迫辞职。
    螳螂伸出它像两把镰刀的双臂对着我示威。
    闪电,猛地挥起宝剑,以灿烂的剑光。向大地示威。
    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关于血汗工厂、工人示威的报道无所不有,今年甚至还出了官员纵容奴役儿童的事件。
    在洛杉矶,警察与示威人群大打出手。
    是啊,我笑的当然要灿烂,不然我怎么向你示威,不然你怎么知道我很快乐。
    当持有机枪的士兵向人群进逼时,示威者逃散了。
    圣地亚哥学生集会上,防暴车向示威者喷射水柱。
    3月9日在广场进行的示威活动日夜不停持续了18天,最后导致了穆巴拉克的下台。
    希腊塞萨洛尼基的镇暴警察,与示威者发生冲突时闪避火焰。
    海啸呼呼的叫喊着,像是要把人们都吞噬了,它不停地翻滚着,像是在向人们在示威…
    敌人早已下了格杀勿论的命令,但学生们还是要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反动派的血腥镇压。
    在突尼斯,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军队支持了街上的反抗者;军队拒绝向游行示威者开火。
    一年后,李晓风每个周六都和另外数十位愤怒的买家一起在售楼部示威抗议。
    一小群中国示威者在北京日本大使馆外声讨这一交易。
    警察动用催泪瓦斯驱散示威人群。

    汉字详情

    shì [shi]
    部首: 519
    笔画: 5
    五笔: FI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MF
    四角: 10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 )。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2) 显现;表示

    示,现也。——《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苍颉篇》

    武王示之病。——《战国策·秦策》

    穷不得所示。——《楚辞·怀沙》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斩使以示威。——《三国演义》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示像(显露外形);示疾(佛教语。佛菩萨及高僧得病);示现(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示贬于褒(寓批评于表扬);示重(表示器重);示问(指表示问候的简札书启之类);示俭(表现节俭);示优(表示优厚);示惩(表示惩戒);示怀(表示恩德);示导(启示开导);示诲(开导教诲)

    (4) 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示,垂示。——《广韵》

    示我周行。——《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示仰(指示;传达);示梦(灵魂在梦中以事示人);示下(指示);示导(启示开导);示众(给大家看,特指当众惩罚人);示及(见示、谈到);示化(启示化导);示世(昭示于世人);示唆(启示);示覆(书牍中请对方作答之用语);示知(信函用语。告知);示谕(告知;晓示)

    (6) 暗示;示意解释

    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名词

    (1) 公文,告示

    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镜花缘》

    (2) 泛指命令、指示

    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儒林外史》

    (3) 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如:惠示;赐示

    英文翻译

    show, manifest; demonst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i5 [陆丰腔] shi5 [宝安腔] si5 [海陆丰腔] shi6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东莞腔] si5 [沙头角腔] s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gje/giegʰĭe
    wēi [wei]
    部首: 323
    笔画: 9
    五笔: DGV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HMV
    四角: 532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威力;威风

    威,畏也。——《说文》

    威也者,力也。——《吕氏春秋·荡兵》

    有而可畏谓之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之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孟子·公孙丑下》

    威棱威乎邻国。——《汉书·李广传》

    威振四海。——汉· 贾谊《过秦论》

    为敛威去。——《明史》

    (2) 又如:威风杀气(威风恶煞;盛气凌人);威弧(很有威力的弧矢);威折(以威力使之折服);威服(以威力慑服);威柄(威权,权力);威畏(以威势使之畏服);威约(威势为人制约);威凌(以威势相欺凌);威绥(以威力使之安定)

    (3) 尊严,威严

    畏威保位。——《明史》

    吏惮其威。

    (4) 又如:威荣(尊严与荣华);威法(威严的法令);威神(尊严的神灵);威裕(威严和宽仁);威敬(有威严,令人敬重);威光(威严的光芒);威棱(声势威仪);威德(威严与恩德);威锋(威德);威权(威势与权力);威灵(声势威仪);威声(威严的名声);威神(威仪的神灵);威化(声威德化)

    (5) 虐害。通“畏”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

    (6) 刑罚 。如:威威(处罚罪犯);威令(刑法或军政命令);威辟(重刑苛法)

    (7)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百户为“威”,设中、前、后、左、右五所,每军百户曰威。——《南疆逸史》

    形容词

    〈方〉∶漂亮的

    楹联贴好了,徐炳华得意地问众人:“威不威?” 傻子权竖起两个大拇指,大声说:“威呀”!—— 陈残云《香飘四季》

    动词

    (1) 畏惧。通“畏”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小雅·常棣》

    威,畏也,可畏惧也。——《释名·释言语》

    见怀思威。——《国语·晋语四》

    (2) 震慑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战国策》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英文翻译

    pomp, power; powerful; dominate

    方言集汇

    ◎ 粤语:wai1
    ◎ 客家话:[梅县腔] wi1 wui1 [海陆丰腔] wui1 [客英字典] vui1 [台湾四县腔] wui1 [客语拼音字汇] vui1 [陆丰腔] wui1 [沙头角腔] wui1 [东莞腔] wui1 [宝安腔] w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非微合平聲合口三等ʔĭwəiqyoi/v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