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鸡

zhé jī [ zhe ji]
繁体 磔雞
注音 ㄓㄜˊ ㄐ一

词语释义

旧俗于正月一日杀鸡挂于门以除不祥。

词语解释

  1. 旧俗于正月一日杀鸡挂于门以除不祥。

    《宋书·礼志一》:“旧时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门,以禳恶气。《汉仪》,则仲夏之月设之,有桃卯,无磔鸡。”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九:“岁时有祓除不祥之具,而元日尤多,如桃版、韦索、磔鸡之类是也。”

引证解释

⒈ 旧俗于正月一日杀鸡挂于门以除不祥。 《宋书·礼志一》:“旧时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门,以禳恶气。

《汉仪》,则仲夏之月设之,有桃卯,无磔鸡。”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岁时有祓除不祥之具,而元日尤多,如桃版、韦索、磔鸡之类是也。”

磔鸡的网络释义

磔鸡

  • 分开解释
  • : 磔 zhé 古代分裂牲体以祭神。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磔刑。汉字笔形之一,即“捺(n?)”。
  • : 鸡(鸡) jī 家禽,品种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飞;雄性啼能报晓,雌性生的蛋是好食品:公鸡。母鸡。
  • 汉字详情

    zhé [zhe]
    部首: 517
    笔画: 15
    五笔: DQAS
    五行:
    仓颉: MRNQD
    四角: 156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磔,辜也。——《说文》。从桀,石声。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

    磔,张也。——《广雅》

    旁磔。——《礼记·月令》。注:“攘也。”

    祭风曰磔。——《尔雅》。李注:“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

    九门磔攘。——《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

    (2) 又如:磔禳(磔攘。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磔鸡(旧历正月初一杀鸡挂门外以除不祥)。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分裂人体

    吴子胥不磔 姑苏东门外乎!——《荀子》。注:“车裂也。”

    (3) 又如:磔裂(车裂人体;分割,割裂)。还指五代时始置的一种凌迟酷刑,俗称“剐刑”

    李嗣源遣使部送 潞州叛将 杨立等到阙,并磔于市。——《旧五代史》

    (4) 又如:磔诛(凌迟处死);磔刑(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

    名词

    汉字书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笔

    刮视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书耳。——《阅微草堂笔记》

    鸟鸣声,同“吱吱”

    磔磔云霄间。——宋· 苏轼《石钟山记》

    英文翻译

    to dismember, tear apart; downward stroke slanting r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zaak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格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trak/teakţɐk
    [ji]
    部首: 514
    笔画: 7
    五笔: CQY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PYM
    四角: 774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鸟,奚声。本义:家禽名。雄鸡可以报晓) 鸟纲雉科家禽,品种很多,喙短锐,有冠与肉髯,翅膀短,尤指普通家鸡 (Gallus gallus )

    雞,知时兽也。从隹,奚声。籀文从鳥。——《说文》

    雞者,小兽,主司时起居人。——《汉书·五行志》

    食菽与雞。——《礼记·月令》

    雞曰翰音。——《礼记·曲礼》

    巽为雞。——《易·说卦传》

    工商执雞。——《周礼·大宗伯》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故人具鸡黍。——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鸡栖于厅。——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鸡男(雄鸡);鸡坊(养鸡场);鸡肤(鸡皮。比喻皮肤粗糙而多皱纹);鸡鹜(鸡和鸭)

    英文翻译

    chicken

    方言集汇

    ◎ 粤语:gai1
    ◎ 潮州话:go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