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籍

zhe jí [ zhe ji]
繁体 著籍
注音 ˙ㄓㄜ ㄐ一ˊ

词语释义

1.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汉制,门籍有其姓名者,方得入宫。 2.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亦泛指弟子。 3.登记在户籍上。 4.引申为有名。

词语解释

  1. 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

    汉 制,门籍有其姓名者,方得入宫。《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 入朝…… 梁 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 汉 宦官无异。”

  2. 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亦泛指弟子。

    宋 苏辙 《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试诸生》:“著籍初同 闕里 多,采芹先致 鲁 风和。”

  3. 登记在户籍上。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荆州 北据 汉 沔 ,利尽 南海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今 荆州 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其经理之也,必察其祖籍。”

  4. 引申为有名。

    唐 贾岛 《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诗:“不唯诗著籍,兼又赋知名。”

引证解释

⒈ 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 汉制,门籍有其姓名者,方得入宫。

《史记·梁孝王世家》:“梁孝王入朝…… 梁之侍中、郎、謁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⒉ 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亦泛指弟子。

宋苏辙《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试诸生》:“著籍初同闕里多,采芹先致鲁风和。”

⒊ 登记在户籍上。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卫籍;曰商籍;曰灶籍。其经理之也,必察其祖籍。”

⒋ 引申为有名。

唐贾岛《送雍陶及第归成都宁亲》诗:“不唯诗著籍,兼又赋知名。”

着籍的网络释义

着籍

  • 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
  • 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
  • 汉字详情

    zhuó,zháo,zhāo,zhe [zhuo,zhao,zhe]
    部首: 636
    笔画: 11
    五笔: UDHF
    五行:
    仓颉: TQBU
    四角: 80605

    详细解释

    zhāo

    动词

    (1) (著的俗字)

    (2) 放置

    文成示温, 温以着坐处。—— 晋· 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3) 又如:着盐(搁盐;炒菜放盐);板上着碗

    (4) 安顿

    更有南堂堪着客,不忧门外故人车。——宋· 苏轼《南堂》

    (5) 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元· 蒋正子《山房随笔》

    (6) 又如:棋高一着;高着

    名词

    (1)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水浒传》

    (2) 又如:失着(失策);着儿(计策;手段);着着(一步一步地,逐渐地;亦指样样;每一样);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形容词

    (1) 是;对 。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着!着!着!就是这么着。——《儿女英雄传》

    (2) 又如:着,咱们就这么办

    (3) 另见 zháo; zhe; zhuó

    zháo

    动词

    (1) (著的俗字)

    (2) 触及某物;接触 。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3) 燃烧

    以火煮令一着一灭。——《物类相感志》

    (4) 又如:火着得很旺;着火点(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5) 指灯发光 。如:天一黑,灯都着了

    (6) 遇;受到

    庭花着雨晴方见,野客叩门去始知。——宋· 陆游《午寝》

    (7) 又如:着雨;着水;着恼(生气;发怒);着疑(怀疑;起疑心)

    (8) 进入睡眠状态 。如:他躺下就着了;着着(睡得很熟的样子)

    (9) 觉得

    惟有垂泪,十分着急。——《镜花缘》

    (10) 又如:为此着恼;越寻思越着昏

    (11) 中,恰好合上

    依方位,百下百着。——《西游记》

    (12) 又如:着手(上当,落入圈套);着道儿(中计;上当);着魔(比喻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

    (13) 得当,对

    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水浒全传》

    (1) 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鸡猪鱼蒜,逢着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因话录》

    (2) 又如:猜着了;打着了

    (3) 另见 zhāo; zhe; zhuó

    zhe

    助词

    (1) (著的俗字)

    (2) 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道着姓名人不识。——唐· 白居易《恻恻吟》

    (3) 又如:他们正说着话呢;门敞着

    (4)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

    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水浒全传》

    (5) 又如:听着;快着点儿

    (6) 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如:沿着;挨着;朝着

    (7) 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比较等。如:着呢

    (8) 用在某些名词后,表示“呢”

    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水浒传》

    (9) 另见 zhāo;zháo;zhuó

    zhuó

    动词

    (1) (着为著的俗字)

    (2) 穿

    恂常私着胡服。——《资治通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着衣(穿衣);着绯(穿红色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唐制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后常以“著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4) 附着;加…于上

    血脉不复归,必燥着母脊。——《三国志·方伎传》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又

    又欲着敲字。

    手足无可着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6) 又如:着生植物(植物学名词。即附生植物);着浅(搁浅)

    (7) 接触;挨上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韩愈《石鼓歌》

    此手那可使箸贼!——《世说新语·雅量》

    野船着岸又春草,水鸟带飞夕阳。——唐· 朱庆馀《南湖》

    (8) 又如:着地(贴着地面);着末(撩拨;沾染);着肉(贴身);着莫(引惹;牵缠);着脚(涉足)

    (9) 安置,放置

    以犀柄尘尾着柩中,因恸绝。——《世说新语·伤逝》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10) 差使;打发

    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着人问信。——《镜花缘》

    蒋爷叫小童着官人将 邓车解到知府衙门收入监中。——《小五义》

    (11) 又如:着叠(打发);着人前来领取

    (12) 关切

    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吴昌龄《张天师》

    (13) 又如:着己(亲近;贴心);着紧(紧要;重要;抓紧;赶紧;着意;留意);着趣(知趣)

    (14) 生长;增添

    画蛇着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韩愈《感春》

    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们弟兄们看了这船样,一齐都心懒了。——《水浒传》

    (15) 又如:着迹(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16) 用

    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 广, 广又不能答。——《世说新语·文学》

    江绕屋,水随船,买得风光不着钱。——徐积《谁学得》

    (17) 开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8) 结

    春根夏苗秋着子。——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

    (19) 命令 。旧时公文用语

    着先赴礼部,即照前次试题各补诗赋一卷,仍发誊录。——《镜花缘》

    老爷大怒,已告知县主,着公差捉拿题诗人与小姐了。——清· 崔象川《白圭志》

    (20) 又如:着令(命令;责成)

    (21)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司空图《退居漫题》

    名词

    (1) 泛指服装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酒器

    着,殷尊也。——《礼记》

    (3) 着落 。又如:吃穿无着,寻找无着

    (4) 另见 zhāo;zháo;zhe

    英文翻译

    make move, take a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au1 zau2 zoek3 zoe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ok8 tiok8 do3 [客英字典] chok8 [陆丰腔] chok8 chok7 [东莞腔] cok8 zok7 [宝安腔] cok8 [梅县腔] zhok7 chok8 [沙头角腔] cok8 ziok7 [台湾四县腔] cok8 tiok8 do3
    ◎ 潮州话:多腰4 多腰8 ,diêh4/dioh4(tieh/tioh) diêh8/dioh8(tiêh/tiôh)

    宋本广韵

    [ji]
    部首: 624
    笔画: 20
    五笔: TDI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QDA
    四角: 8896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耤( )声。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本义:登记册,户口册)

    (2) 同本义

    籍,簿书也。——《说文》

    乃以九畿之籍。——《周礼·大司马》

    掌邦国宾客之体籍。——《周礼·小行人》。注:“名位尊卑之书。”

    非礼也勿籍。——《左传·成公二年》

    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诸葛亮《论游户自实》

    宫观之籍。——明· 顾炎武《复庵记》

    (3) 又如:籍口(户口);籍戎(编入军籍);籍地(官宦门第);削籍(官吏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除籍(于簿籍中除名)

    (4) 泛指书,成册的著作

    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梦溪笔谈·活板》

    由是文籍生焉。——萧统《文选序》

    (5) 又如:籍图(文籍图书);书籍;古籍;经籍;典籍

    (6) 代表个人的身份;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街问紫芝。——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7) 又如:军籍;党籍;外籍;客籍;团籍;队籍

    (8) 籍贯

    顷小儿回籍应举。——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书》

    (9) 又如:回籍;原籍

    (10) 征籍。中国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实亩实籍。——《诗·大雅·韩奕》

    (11) 又如:籍税(征收租税);籍赋(赋税);籍敛(征收田税);籍求(敛取);籍取(敛取;征收);籍兵(征集兵士)

    (12) 门籍,一种写有当事人姓名的小牌子

    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汉书·魏相传》

    (13) 又

    汉代有事需要出入宫门者,皆有门籍悬于宫门,以备案验

    动词

    (1) 登记

    籍吏民。(籍,登记。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花名册、户籍册等。)——《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籍名(登记籍贯名字);籍没(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籍夫(登记征用民夫);籍田(藉田。古代天子亲耕之田。以所获祭祀宗庙,并寓劝农之意)

    (3) 没收入官 。如:籍配(籍没和充军);籍略(籍没和强取);籍死(犯罪被籍没致死);籍产(没收罪犯所有的财产)

    (4) 假借。通“借” 。如:籍甚(有所凭藉而更强大);籍在(依赖,慰藉)

    形容词

    杂乱 。如:狼籍

    英文翻译

    record, register, list; census

    方言集汇

    ◎ 粤语:zik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it8 [客语拼音字汇] qid6 xid6 [海陆丰腔] sit8 cit8 [客英字典] sit8 cit8 [陆丰腔] sit7 [宝安腔] cit8 [台湾四县腔] sit8 cit8 [梅县腔] sit8 [东莞腔] cit8
    ◎ 潮州话:zia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秦昔昔開入聲開口三等dzʰĭɛkziek/dz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