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笔

zhū bǐ [ zhu bi]

词语释义

朱笔 zhūbǐ

(1) 蘸红色的毛笔,用以批公文、校古书、批改作业等

red-inked writing brush

词语解释

  1. 使用朱墨之笔;红色笔。

    明 唐顺之 《牌》:“硃笔批 李忱 进兵之日,恐乡导无中用者,仰生员 顾国 带领 周文昂 及家丁等听候水官土兵分路进攻。”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及进呈, 世祖 大称赏,硃笔浓圈,击节不置。”《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早有家人预备下硃笔、蓝笔、鸡冠血、浄水。”

引证解释

使用朱墨之笔;红色笔。

明唐顺之《牌》:“硃笔批李忱进兵之日,恐乡导无中用者,仰生员顾国带领周文昂及家丁等听候水官土兵分路进攻。” 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鼎甲》:“及进呈, 世祖大称赏,硃笔浓圈,击节不置。”《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早有家人预备下硃笔、蓝笔、鸡冠血、浄水。”

硃笔的国语词典

蘸朱墨的毛笔,多用以批点或校阅文稿,批改学生作业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宋景公修唐书,稿用表纸朱界,贴界以墨笔书旧文,傍以朱笔改之。」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一.阎若璩》:「今悉准之说文,于汉隶字原中取一正体,以朱笔标出之。」也作「朱笔」。

硃笔的网络释义

朱笔

  • 朱笔:汉语词汇
  • 朱笔:条尾绯鲤
  • 朱笔 (汉语词汇)

  • 《朱笔》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蘸红色的毛笔,用以批公文、校古书、批改作业等。
  • 汉字详情

    zhū [zhu]
    部首: 517
    笔画: 11
    五笔: DRIY
    仓颉: MRHJD
    四角: 15690

    英文翻译

    a red mole; cinnabar

    方言集汇

    ◎ 粤语:zyu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u1 [梅县腔] zh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客英字典] zhu1 [陆丰腔] zhu1 [宝安腔] z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东莞腔] 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俱平聲合口三等tɕĭucjyo/tju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