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笔

zhū bǐ [ zhu bi]
繁体 硃筆
注音 ㄓㄨ ㄅ一ˇ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朱笔 zhūbǐ

(1) 蘸红色的毛笔,用以批公文、校古书、批改作业等

red-inked writing brush

词语解释

  1. 蘸红色的毛笔,多用以批点或校阅文稿。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宋景文公 修《唐书》,槀用表纸朱界,贴界以墨笔书旧文,傍以朱笔改之。”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今悉準之《説文》,於 汉 隶字原中取一正体,以朱笔标出之。”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每行文字之旁,用朱笔加着许多式样的符号。”

引证解释

⒈ 蘸红色的毛笔,多用以批点或校阅文稿。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宋景文公修《唐书》,槀用表纸朱界,贴界以墨笔书旧文,傍以朱笔改之。”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今悉準之《説文》,於汉隶字原中取一正体,以朱笔标出之。”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四:“每行文字之旁,用朱笔加着许多式样的符号。”

朱笔的国语词典

蘸朱墨的毛笔,多用以批点或校阅文稿,批改学生作业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宋景公修唐书,稿用表纸朱界,贴界以墨笔书旧文,傍以朱笔改之。」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一.阎若璩》:「今悉准之说文,于汉隶字原中取一正体,以朱笔标出之。」也作「朱笔」。

朱笔的网络释义

朱笔

  • 朱笔:汉语词汇
  • 朱笔:条尾绯鲤
  • 朱笔 (汉语词汇)

  • 《朱笔》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蘸红色的毛笔,用以批公文、校古书、批改作业等。
  • 朱笔造句

    在秘笈的最后一页,赫然有一行朱笔的批示,字迹潇洒飘逸,犹如白云出岫:如能结合。
    当看到判官拿起用来判决死刑的朱笔时,他彻底失望了。
    雪丝冰锦之上银勾铁画,以朱笔书了一行大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维纳斯和朱笔特每年只相遇一次,而他们向遇的这段时间,必然是一段享受奢侈和无限乐趣的时间。
    正当判官拿起朱笔要写的时候,一阵响亮的嗡嗡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所谓青词,就是道教斋醮时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其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
    皇帝口述的命令也是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由朱笔记录,再由内阁撰拟诏谕颁发。
    “冬雷震震夏雨雪,难道是他……”仿佛想到了什么,雍正快速从案上抽出白纸,手执朱笔写下数语。
    正仰首伸眉望看,六鬼缠斗判官,判官挥朱笔迎战。
    是棉纸书写而成,纸张发黄,霉迹斑斑,上面蝇头小楷,字迹方正圆润,乃是很有力道的明初宫阁体,在古书的天头,还有大量的朱笔竖批,怎么看都是正正经经的明版手钞本。
    薰黄的羊皮没有膻气,反带着几丝檀香,其上以朱笔寥寥画着几道线条,是几道山峰的形状,旁边写着乾坤坎艮震兑之类。
    故友,亲人,敌对,背叛;没有英雄的乱世本该由强者书写,汗青朱笔,流觞百载,她之希冀不过是芳魂回到那云水浅淡之处……
    旧时节雨纷纷黄叶下青苔痕,隔墙问白头人可有人寻问,你已乘鲤鱼去只留红泪一滴,落一砚朱笔临霜化绝句,旧庭门影深深西窗缠绕枯藤,今年忆前年春夜雨忆星辰,若早知意难平夙梦空付流景,不如就与你执手锦瑟不相离。河图 
    有的老师还朱笔恭楷把正字写在我的错字旁边,期待我照着写好。
    所谓信牌,其实就是古代的介绍信,是在一张纸上写明具体事项,再用朱笔签押,盖上官印,这就具有法律效力了。
    金黄的龙椅之前,是朱紫的御案,玉案之上,奏章高高的两摞,朱笔砚台的右上角,是尊白玉狮子,玲珑可爱,白光莹莹,却是理宗的私章。
    在秘笈的最后一页,赫然有一行朱笔的批示,字迹潇洒飘逸,犹如白云出岫:“如能结合。洛水 
    比如在山西晋城遗址发掘出土的候马盟书,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用朱笔写在玉片上,然后埋到地下,意味着晓知鬼神。
    眼角向外斜了斜,层层纱影中,帘外女官的朱笔动了动。
    陆赐书殿试卷子上有朱笔标记“第二甲第二十二名”。

    汉字详情

    zhū [zhu]
    部首: 103
    笔画: 6
    五笔: RII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JD
    四角: 25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2) 同本义

    朱,赤心木,松柏属。——《说文》

    (3) 指朱色的物品

    ……朱(此指朱色缯帛)四百裹。——《穆天子传》

    (4) 姓

    朱孝纯子颍。(朱孝纯,字子颍,山东历城人,乾隆进士,当时任泰安知府,善诗画。)—— 清· 姚鼐《登泰山记》

    形容词

    (1) 朱色,大红色 。古代称为正色

    网户朱缀。——《楚辞·招魂》

    紫衣而朱冠。——《庄子·达生》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墨子·明鬼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朱印(朱色印记);朱封(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朱押(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名词

    (1) “朱砂”的简称

    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隋书》

    (2) 又如: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配成的丸药,治疗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

    英文翻译

    cinnabar, vermilion;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zyu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u1 [东莞腔] z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客英字典] zhu1 [沙头角腔] zu1 [梅县腔] zhu1 [陆丰腔] zh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宝安腔] 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俱平聲合口三等tɕĭucjyo/tju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