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

zhī yù [ zhi yu]
注音 ㄓ ㄩˋ

词语释义

知遇 zhīyù

(1) 相知才识,优遇启用

知遇之恩
have found a patron or superior appreciative of one’s ability

词语解释

  1. 赏识;优待。

    《晋书·阮裕传》:“﹝ 裕 ﹞弱冠辟太宰掾。大将军 王敦 命为主簿,甚被知遇。”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谬承知遇,欣荷实深。”《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谁人不吃盐米,等三叔来,教他知遇你们。” 老舍 《四世同堂》三七:“ 大赤包 约他帮忙,他不能不感激知遇之恩。”

  2. 相交;相识。

    元 秦简夫 《赵李让肥》第四折:“我只道保奏的是当朝 邓禹 ,却原来是 马武 一力吹嘘。但平生我和他有何知遇,多则是天也有安排我处。”《红楼梦》第五七回:“那 薛蝌 岫烟 二人,前次途中,曾有一面知遇。”

  3. 知心好友。

    宋 苏轼 《徐州谢邻郡陈彦升启》:“勉厉自将,或无忝於知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既然被他瞒过了,从此成了知遇,那倒不奇。”

引证解释

⒈ 赏识;优待。

《晋书·阮裕传》:“﹝裕﹞弱冠辟太宰掾。大将军王敦命为主簿,甚被知遇。”
唐韩愈《答魏博田仆射书》:“谬承知遇,欣荷实深。”
《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谁人不吃盐米,等三叔来,教他知遇你们。”
老舍《四世同堂》三七:“大赤包约他帮忙,他不能不感激知遇之恩。”

⒉ 相交;相识。

元秦简夫《赵李让肥》第四折:“我只道保奏的是当朝邓禹,却原来是马武一力吹嘘。但平生我和他有何知遇,多则是天也有安排我处。”
《红楼梦》第五七回:“那薛蝌岫烟二人,前次途中,曾有一面知遇。”

⒊ 知心好友。

宋苏轼《徐州谢邻郡陈彦升启》:“勉厉自将,或无忝於知遇。”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既然被他瞒过了,从此成了知遇,那倒不奇。”

知遇的国语词典

受人赏识而被优待或重用。

知遇的网络释义

知遇 (汉语词语)

  • 知遇,读音zhī yù,汉语词语,
  • 出自《晋书·阮裕传》,
  • 释义:1、赏识;优待。2、相交;相识。3、知心好友。
  • 知遇造句

    诸葛亮出山是待价而沽,不过这个“价”是刘备的知遇之恩。
    你对我的知遇之恩,我一定结草衔环,绝不会忘记。
    诸葛亮为蜀汉大业操劳一生,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三三幸会逢知遇,淑人君子美胜收。
    老夫当年不过一村野匹夫,得蒙士诚先主的知遇之恩,才能一展生平夙愿。
    彭玉麟听了,方才答道:"既承这般知遇,标下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过一切大事,仍求大人主持。"。
    宁道与那名叫做王奇的少年对望一眼,一时竟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遇之感。
    无论对方谈话内容如何,都不能拉长你的脸,或露出苦笑,或露出鄙夷的神态,应该真诚而有兴趣地听下去,使对方有知遇之感。
    回首龙边兼马首,无心喜处自天来,优游岁月方知遇,提拿仙郎上九垓。
    她不知遇到了什么喜事,满面春风地向我走来。
    这是一场无法预约的月光,那些有情的过往,与我新生的白发遥遥相望。你说无论容颜如何更改,我永远都是你梦中的想象。青春的知遇是一场纯净的苍茫,那些丢失了主角的故事,是否真的该遗忘。
    夙被知遇优隆,所言未敢有一字之虚饰,乞示方略,俾有遵循,无任企祷之至。
    我们知遇日深,能托六尺之孤,受百里之命者,非汝莫属。
    一旦侍中千秋之后,秦某便与高家再无瓜葛,届时挂冠而去,也不算对不住侍中的知遇之恩了……
    你再不欠我,我也尽还你知遇之恩,相救之情,君臣之义。你我情义两绝,死后若还有天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亦永不要再见。墨舞碧歌。
    而智伯的家臣豫让为了知遇之恩,吞炭漆身去刺杀赵简子。
    这种思维方式,无疑令李奇大有知遇之感。
    然感念天命无常,知遇难逢,故老夫遂毅然绝消心中灰颓之志,奋然自勉,发扬踔厉,愿赓续效命于我家君侯也。
    当年李白流落长安,你我一见如故,你竟以金龟换酒,与我共谋一醉,更谬赞李白为谪仙人,为我四处奔走,极力举荐,这份知遇之恩,白无以为报。
    衔环结草,生死不渝来厚报;漂母一饭,千金相赠报恩德;知遇之恩,摔琴破弦不复弹。感恩节到了,感恩美好人生,感恩精彩生活,感恩身边的亲情友情爱情。祝愿大家幸福快乐,健康平安。

    汉字详情

    zhī,zhì [zhi]
    部首: 518
    笔画: 8
    五笔: TDKG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KR
    四角: 86800

    详细解释

    zhī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5)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6) 又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8)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0)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12)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14)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觉,察觉

    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7) 参与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5) 又如:知心腹(亲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zhì

    (1) 古同“智”,智慧。

    英文翻译

    know, perceive, comprehend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zi3
    ◎ 客家话:[陆丰腔] di1 [梅县腔] di1 [台湾四县腔] di1 zi1 [东莞腔] di1 [海陆丰腔] di1 zhi1 [宝安腔] di1 | zi5 [沙头角腔] di1 [客英字典] zhi1 di1 [客语拼音字汇] di1 ji1 zi1
    ◎ 潮州话:之埃1 多衣3 多衣1 , zai1(tsai) di3(tì)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移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ţĭetrie/tye
    [yu]
    部首: 306
    笔画: 12
    五笔: JMH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WLB
    四角: 36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禺( )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2) 同本义

    遇,逢也。——《说文》

    遇主于巷。——《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

    乃遇汝鸠汝方。——《书·序》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礼记·曲礼》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夏,公及宋公遇于 清;遇者何?不期也。——《公羊传》

    (3) 又如:遇庭(和父母相见);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不好的丈夫);遇缺补正(指遇到员额出缺时,得补任为官)

    (4) 遭受

    遇人之艰难矣。——《诗·卫风·中谷有蓷》

    (5) 又

    遇人之不淑矣。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6) 又如:遇厄(遭逢灾难);遇疾(生病);遇谗(遭受谗言的陷害);遇谴(遭到谴责);遇难(遭到灾难);遇谤(遭到毁谤);遇乱(遭遇战乱)

    (7) 对待、相待

    衔恩遇。——《广绝交论》

    公子遇臣厚。——《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冷遇(冷淡的待遇);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优遇(优待)

    (9) 抵挡;对付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荀子·大略》

    (10) 又如:遇敌(抵挡敌军;对付敌方)

    (11) 遇合;投合

    王何不与寡人遇。——《战国策·秦策》。注:“合也。”

    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序》

    (12) 接触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木遇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名词

    (1) 际遇;机会

    百世之良遇也。——三国吴· 韦昭《博弈论》

    (2) 又如:机遇(好的境遇;机会);良遇(好机会)

    (3) 酬金,薪水 。如:厚遇;遇待(待遇)

    (4) 姓

    英文翻译

    meet, come across, encounter

    方言集汇

    ◎ 粤语:jy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6 [东莞腔] ngi5 [沙头角腔] gni5 [陆丰腔] gni6 gni3 [宝安腔] ngi3 [客英字典] ngi5 [梅县腔] ngi5 [台湾四县腔] ngi5 [客语拼音字汇] ngi4
    ◎ 潮州话:ngo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牛具去聲合口三等ŋĭungyoh/ngi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