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疒(
),叟声。从疒,表明与疾病有关。本义:肌肉不丰满)(2) 同本义 。与“胖”、“肥”相对
瘦,臞也。——《说文》。
毁瘠羸瘦。——《孝经》
久则瘦臞腐败。——《周礼·廛人》注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瘦怯(瘦弱;瘦削);瘦怯怯(瘦弱的样子);瘦亭亭(亦作“瘦棱楼”。十分瘦削的样子);瘦岩岩(纤细瘦削的样子);瘦恹恹(瘦厌厌。形容瘦弱消瘦);瘦伶伶(形容瘦的样子);瘦伶仃(十分瘦弱的样子);瘦客(消瘦衰弱之人);瘦悴(消瘦憔悴);瘦容(消瘦的容的样子)
(4) 细小;不茁壮
落松满地金钗瘦,远树黏天菌子孤。——杨万里《刘村渡》
(5) 又如:瘦硬(细瘦而坚硬);瘦果(干果的一种,比较小。如白头翁,向日葵等)
(6) 瘠薄,不肥沃
水肥应返钓,田瘦合归犁。——宋· 叶适《戴肖望挽词》
(7) 又如:瘦薄(犹瘠薄。土地不肥沃);瘦田(瘠薄之田)
(8) 形容削直、突兀
路转山腰未足移,水清石瘦便能奇。——宋· 苏轼《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
(9) 又如:瘦石(峭削之石);瘦筇(指手杖。筇竹,节高干细,可作手杖);瘦脊(山势尖削);瘦鹤(即鹤。以其嘴长直、脚细长故云)
(10) 字体细而有力 。如:瘦劲;瘦健(书法字形细长而挺拨有力)
动词
消损;减少 。如:瘦减(减缩);瘦癯(干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eu5 [客英字典] seu5 [台湾四县腔] ceu5 [seu5] [东莞腔] seu5 [陆丰腔] seu5 [梅县腔] seu5 [海陆丰腔] ceu5 [seu5] [客语拼音字汇] ceu4 seu4 [宝安腔] si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xiāo名词 (1) (本义读 。装刀剑的套子)(2) 曲刀,书刀,削刀 ? 削书刀也。——《曲礼·金工》注 (3) 东周和秦汉时用来除去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错字。又如:削刀(书刀) (4) 简札 。如:削青(古人制简记事,先以火炙竹令其出汗变青,谓之“削青”。后泛指书籍) 动词 (1) 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 削则削。——《汉书·礼乐志》。注:“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为天子削瓜。——《礼记·曲礼》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墨子·鲁问》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削铅笔;切削;削瓜(削去瓜皮。古代的一种礼节;又指削去皮的瓜);削杖(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 (3) 删除。指删改文字 削而投之。——《左传》 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汉书》。颜师古注:“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4) 又如:削改(删改);削抹(删改抹去) (5) 削除;削减 外削幅。——《仪礼·丧服礼》 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编,唯勿烧。——《墨子》 (6) 又如:削籍(官吏免职);削免(削除);削迹(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又作消踪匿迹。谓隐居) (7) 掠夺 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梁书·贺琛传》 (8) 又如:削夺(剥夺,夺去);削敛(剥削聚敛) (9) 分,割裂 夫齐,削地而封 田婴。——《战国策·齐策》 (10) 又如:削小(将封邑分小) (11) 剃;刮 好雄强,似出家的子路,削了发的金刚。——《西厢记诸宫调》 (12) 又如:削剥(刮削;亦谓侵蚀);削发披缁(剃去头发,身着黑衣。表示出家);削头(犹削发) (13) 裁剪缝纫 。如:削缝(犹缝纫) 形容词 (1) 苛刻 。如:削刑(犹严刑);削虐(苛刻残暴);削薄(刻薄) (2) 消瘦,纤细瘦长 子何清削如此?——《流江记》 (3) 又如:削削(纤弱的样子);削约(稀疏细小的样子);削瘦 (4) 另见 xuē(1) 削弱,削减 辩智而鲁削。——《韩非子·五蠹》 日削月割。——宋· 苏洵《六国论》 兵挫地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日以削 (2) 徒峭 石崖侧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 )”(4) 另见 英文翻译scrape off, pare, trim
方言集汇◎ 粤语:soek3
◎ 客家话:[梅县腔] siok7 [东莞腔] siok7 [客英字典] siok7 [台湾四县腔] siok7 [客语拼音字汇] xiag5 xiog5 [宝安腔] siok7 [海陆丰腔] siok7 [陆丰腔] siok7 ◎ 潮州话:siah4 siag4 (siah siak)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十八藥
详细解释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从土,甚声。本义:地面高起) (2) 同本义 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说文》 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庄子·大宗师》 (3) 又如:堪岩(山形幽深) (4) 指天道 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淮南子·天文》。许君注:“堪,天道,舆,地道。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 屡堪舆以壁垒兮。——扬雄《甘泉赋》。注:“天地总名也。” 倏然堪舆变。——陆龟蒙、 皮日休《开元寺楼看雨联句》 (5) 又如:堪舆(天地;风水,亦指风水先生);堪舆家(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专称以相地看风水为职业者,俗称“风水先生”) 动词 (1) 勉强承受 (2)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未堪家多难。——《诗·周颂·小毖》 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墨子·非攻下》 口弗堪也。——《国语·晋语一》 零落难堪。——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众不能堪。——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非人世所堪。——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宋· 柳永《雨霖铃》》 (4) 又如:堪忍(忍受);不堪一击 (5) 能够;可以 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世说新语·捷悟》 白璧堪裁且作环。——李商隐《和友人戏赠》 (6) 又如:堪叹(可叹;可惜);堪可(正好;正可以);堪能(能够。才能;擅长);堪火(方言。险些;几乎);堪称佳作;不堪设想 英文翻译adequately capable of, worthy of
方言集汇◎ 粤语:ham1
◎ 客家话:[梅县腔] kam1 [东莞腔] ham1 [客英字典] kam1 [海陆丰腔] kam1 [客语拼音字汇] kam1 [陆丰腔] kam1 [沙头角腔] kam1 [宝安腔] kam1 [台湾四县腔] kam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二覃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