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肿

yōng zhǒng [ yong zhong]
繁体 癰腫
注音 ㄩㄥ ㄓㄨㄥˇ

词语释义

痈疽脓肿。

词语解释

  1. 痈疽脓肿。

    《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於肉理,乃生痈肿。” 汉 王充 《论衡·感虚》:“夫山崩壅河,犹人之有痈肿,血脉不通也。”

引证解释

⒈ 痈疽脓肿。

《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於肉理,乃生痈肿。”
汉王充《论衡·感虚》:“夫山崩壅河,犹人之有痈肿,血脉不通也。”

痈肿的国语词典

脓疮。即恶性肿毒。

痈肿的网络释义

痈肿

  • 痈肿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 痈肿造句

    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
    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纳少无力、痢疾、便血、水肿、淋证、痈肿、溃疡。
    主治痢疾,便血,水肿,淋病,痈肿,溃疡,脾胃虚弱,糖尿病,气管炎,哮喘以及乳汁缺少等症。
    雄黄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之效,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绿豆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心、胃热盛及痈肿、丹毒等证,对砒石、巴豆、附子等一切草木金石及酒食中毒,大量饮服绿豆,均有解救作用。
    石针是古代的一种医疗器具,用石头磨制而成,可以治疗痈肿疽疱,排除脓血。
    治感冒头痛、咽喉肿痛、黄疸、百日咳、小儿惊风、跌打损伤、痈肿发背、鹅掌风等病症,这种植物在我市并不多见。
    味辛苦、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水中生长着很多何罗鱼,长着一个脑袋却有十个身子,发出的声音像狗叫,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治愈痈肿病。
    十身犬,四脚兽,身如狗,喜十只一起行动,一只为头目,能使人身体痈肿,凶兽。
    外用治疔疮痈肿,乳腺炎,淋巴腺炎;花月经不调。
    马铃薯还有一些药用价值,可以用来主治胃痛、痄肋、痈肿、湿疹、烫伤,是和胃健中药和解毒消肿药,性平味甘。
    后者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能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多用于阴虚潮热、湿热下痢、肝热目痛、痈肿疔疮、痔疮疳热等证。
    用于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等症。

    汉字详情

    yōng [yong]
    部首: 513
    笔画: 10
    五笔: UEK
    五行:
    仓颉: KBQ
    四角: 00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疒( 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2) 同本义

    佗以为肠痈。——《后汉书·华佗传》

    (3) 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4) 鼻疾,不知香臭

    鼻不知香臭曰痈。——汉· 王充《论衡·别通》

    (5) 喻祸患 。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英文翻译

    carbuncle, sore, ulcer, abscess

    方言集汇

    ◎ 粤语:jung1

    宋本广韵

    zhǒng [zhong]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EKHH
    五行:
    仓颉: BL
    四角: 75206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肉,中(重)声。本义:痈) 同本义

    肿,痈也。——《说文》

    肉暴长曰肿。——《论衡·状留》

    肿疡。——《周礼·疡医》。注:“痈而上创者。”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吕氏春秋·尽数》

    疡医掌肿疡。——《周礼·天官》。郑玄注:“肿疡,痈而上生疮者”

    动词

    (1) 浮胀;肿胀

    看那店主人,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水浒传》

    (2) 又如:肿泄(病名。腹泻及手足浮肿);肿哙(虚肿);肿疡(痈;毒疮);肿病(病名。即水肿。通称浮肿)

    英文翻译

    swell; swollen; swel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