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粟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皮肤受寒,起微粒如粟。俗称鸡皮疙瘩。
《赵飞燕外传》:“夜雪,期射鸟者于舍旁, 飞燕 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亡疹粟。” 清 钱谦益 《后饮酒》诗之四:“薄寒肤疹粟,增歔体伸欠。”
引证解释
⒈ 皮肤受寒,起微粒如粟。俗称鸡皮疙瘩。
引《赵飞燕外传》:“夜雪,期射鸟者于舍旁, 飞燕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亡疹粟。”
清钱谦益《后饮酒》诗之四:“薄寒肤疹粟,增歔体伸欠。”
疹粟的网络释义
疹粟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也指痘疮 。如:湿疹,瘙疹,瘟疹;疹粟(肌肤因受寒而起如粟一般的疹粒);疹子(麻疹)
(2) 病
遂动旧疹,缠绵经月。——《洛阳伽蓝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siin3 [宝安腔] zin3 zin1 [海陆丰腔] zhin3 [梅县腔] zhin3 [客英字典] zhin3 [东莞腔] zin3 [客语拼音字汇] zi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軫 | 章忍 | 章 | 眞A | 上聲 | 軫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tɕĭĕn | cjinx/tjii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2)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 Setaria italica ),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粟,嘉谷实也。——《说文》
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旧唐书·食货志下》
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粟入(税粟的收入);粟粒(谷物的颗粒)
(4) 谷粒 。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明史·海瑞传》
(5) 又如:粟饭(糙米饭)
(6) 粮食的统称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 贾谊《论积贮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李斯《谏逐客令》
(7) 又如:粟土(宜于种植谷物的土壤);粟陈贯朽(粟红贯朽);粟红贯朽(粮有余而腐坏,钱久不用,穿钱的绳子也乱了,比喻太平盛世,钱粮丰饶)
(8) 颗粒如粟状的东西,比喻微小 。如:粟文(粟米状的花纹);粟金(粟状的小颗金粒);粟眉(用黛细点眉);粟粒(粟粒状之物);粟错(像粟那样细小的差错)
(9) 小疙瘩,因寒冷在皮肤上起的鸡皮疙瘩 。如:粟栗(悚惧时肌肤起颗粒)
(10) 俸禄 。如:粟秩(俸禄。古时以粟米支俸,故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uk7 [海陆丰腔] siuk7 [陆丰腔] siuk7 [台湾四县腔] siuk7 [客英字典] siuk7 [沙头角腔] siuk7 [梅县腔] si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5 xiug5 [宝安腔] si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粟 | 相玉 | 心 | 燭 | 入聲 | 沃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sĭwok | syuk/siv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