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辩

shēn biàn [ shen bian]
繁体 申辯
注音 ㄕㄣ ㄅ一ㄢ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申辩 shēnbiàn

(1) 申述辩解

被告有权申辩
defend oneself;rebute in defence

词语解释

  1. 亦作“ 申辨 ”。申述辩解。

    《宋史·韩琦传》:“ 琦 又恳奏, 安石 下之条例司,令其属疏駮,刊石颁天下。 琦 申辨愈切,不克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问官申辩百端,终以为 南山 可移,此案不动。”《清史稿·礼志十》:“时总理各国事务 恭亲王 以拜跪仪节往復申辨,而各使坚执如初。” 叶紫 《夜哨线》:“半晌,他才忸忸怩怩地申辩着。”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申辨”。申述辩解。 《宋史·韩琦传》:“琦又恳奏, 安石下之条例司,令其属疏駮,刊石颁天下。

琦申辨愈切,不克从。”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问官申辩百端,终以为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清史稿·礼志十》:“时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以拜跪仪节往復申辨,而各使坚执如初。”
叶紫《夜哨线》:“半晌,他才忸忸怩怩地申辩着。”

申辩的国语词典

根据事实或理由加以辩解。

申辩的网络释义

申辩

  • (动词).(对受人指责的事)申述理由,加以辩解。
  • 申辩,亦作“ 申辨 ”。申述辩解。《宋史·韩琦传》:“ 琦 又恳奏, 安石 下之条例司,令其属疏驳,刊石颁天下。 琦 申辨愈切,不克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问官申辩百端,终以为 南山 可移,此案不动。”《清史稿·礼志十》:“时总理各国事务 恭亲王 以拜跪仪节往复申辨,而各使坚执如初。” 叶紫 《夜哨线》:“半晌,他才忸忸怩怩地申辩着。”
  • 申辩造句

    经过申辩,他保全了自己的名誉。
    他遭受到如此诬赖,难怪要怒发冲冠,大声申辩。
    话说有一天,山下村中有一少女因与心上人私恋并怀孕,这在古代是伤风败俗的事,女子一家人都非常气愤,在责难少女的同时追问男方是谁,少女也不敢说出男友的真实情况,在家人的一再逼问下,少女违心地说是方丈,于是在孩子生下来之后,家人就立即把孩子送到了方丈那里,并把方丈臭骂了一通.而方丈并没有申辩,接下了孩子。
    他说:“每个利益团体都有权享有公正,但并不是每个都享有国会投票权,法庭申辩权和代表任何公职部门的权力。”。
    她申辩蒙古人南下,是因为大宋朝廷腐朽懦弱,贾似道专权误国。
    第五十五条有关责任人员对追偿有申辩的权利。
    无论县官怎么申辩都不理睬,“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我找到电视台的领导、找到学校的教务主任,为自己申辩,官大一级压死人,没有人听我的解释,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背信弃义的现代陈世美。
    赵进叹了口气,站起身来,也不再去管这蒋爷的申辩,伸了个懒腰,俯视着山坡下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桃花源记中一般无二的恬静村落。
    根本没有机会申辩,劈头盖脸的一顿鞭子下来,鞭鞭都抽到了王元的身上,偏偏他双手双脚还都被绑住了连躲闪都不能,这滋味简直是痛不欲生。
    他说:“每个特殊利益团体都有权享有公正,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权享有国会投票权,法庭申辩权,或者是公共部门的代表权。”。
    在一个正在痛哭的人面前,你是无法申辩的,只有像个坏蛋一样忏悔。
    他开始想说些申辩的话,后来改变了主意。
    什么的,她希望李生这时说点过头话,可他却偏偏古板得木头人一样不和别人申辩。
    但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必然不同于,亚里斯多芬尼斯对苏格拉底的描述,后者将他描写成是,让虚弱申辩转强的诡辩家。
    付亮解释说,他们下达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时,有一项告知,告诉当事人在三天期限内可以陈述申辩、申请复议,过期不候。
    老鼠停下了,但没有往回返,它们冲着丽茹吱吱叫,像示威,像不服气的申辩。
    我知道他们会给你一个机会叫你申辩。
    在法院审查执行非诉执行案件时,应坚持书面审查原则,但应设置对相对方的调查程序以保障其陈述和申辩权。
    在对你宣判之前,你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申辩的?

    汉字详情

    shēn [shen]
    部首: 101
    笔画: 5
    五笔: JHK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WL
    四角: 500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2) 同本义;约束

    申,束身也。——《说文》

    约车申辕。——《淮南子·原道》。注:“束也。”

    畏忌自申。——《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

    勒兵申教令。——《汉书·元帝纪》

    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礼记·杂记》

    申体防以自持。——曹植《洛神赋》

    (3) 又如:申束(约束)

    (4) 舒展。通“伸”。伸展,伸张

    形可劫而使诎申。——《荀子·解蔽》

    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礼记·郊特牲》

    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说苑·正谏》

    行止屈申,与时息兮。——班超《北征赋》

    (5) 又如:申张(伸张;扩大);申水(商业用语。旧时两种价格不同的货币互相交换时,由一方加价给他方作为补贴称“申水”);申主(信主,出政而信于民的君主)

    (6) 表明,表达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唐· 杜甫《兵车行》

    (7) 又如:申敬(表明敬意);申意(表明、表达意思;致意);申布(宣布);申白(申明表白;禀明);申好(表示结好);申挺(辨明而从宽处理);申约(申明约令;重申缔盟);申奖(表示奖励);申酌(借杯酒而表达);申致(送达;送给;表达)

    (8) 申诫;告诫

    即三令五申之。——《史记·孙武列传》

    (9) 又如:申守(再次警诫加强守备);申救(告诫,郑重的训诫);申戒(告诫);申析(申说辨析);申敕(告诫);申诏(申令告诫);申禁(宣布禁止从事某项活动);申儆(儆;训戒);申宪(绳之以法;依法处理);申警(警戒;儆戒);申严(申令严格遵守或执行某种法令、措施)

    (10) 申雪;昭雪 。如:申恨(诉说怨恨);申宥(施恩宽宥);申救(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申涤(申雪)

    (11) 重复地说,重申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申志(一再表明心志);申命(重申教命;再命);申复(重申诉而使之恢复)

    (13) 申报,旧时官府行文,下级对上级称申

    须先具价申禀。——沈括《梦溪笔谈》

    (14) 又如:申解(申报;解送;上报的文书);申状(上报的文书);申达(下级官府对上级行文表述);申表(上报的奏章);申闻(向上级报告);申破(上报说明);申黜(申报上级予以开除);申文(行文呈报)

    (15) 通“呻”。欠伸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

    (16) 到,至。如:申旦(通宵达旦);申旦达夕(自夜至晨,自晨到夜);申延(延长);申停(延缓执行)

    (17) 施,用 。如:申用(采用);申行(推行);申究(追究);申拔(提拔);申威(施展神威);申舒(舒展。膨胀);申愤(伸张义愤);申泄(倾泄;抒发)

    名词

    (1) 地支的第九位

    (2)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44年为甲申年

    (3) 用以纪月,即农历七月

    (4) 用以纪日

    (5) 用以纪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为申时

    申末酉初,虹亘中天,日气蒸云,竟天作黄金色。——《三元里抗英》

    (6) 又如:申牌(十二时辰之一。指十五时至十七时);申酉戌亥(申:15—17时;酉:17—19时;戌:19—21时;亥:21—1时)

    (7) 周时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

    (8) 姓

    形容词

    明, 明白

    利口倾险,反乱国家,罪无申证,狱不讯鞠。——《后汉书》

    副词

    (1) 重复,一再

    伊尹申告于王。——《书·太甲》

    (2) 又如:申告(反复告诫);申言(再次陈说;重复述说)

    英文翻译

    to state to a superior, report; extend; 9th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sa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1 [客英字典] shin1 [陆丰腔] shin1 [梅县腔] shin1 [宝安腔] sin1 [客语拼音字汇] sin1 [沙头角腔] sin1 [东莞腔] sin1 [台湾四县腔] si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失人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ɕĭĕnsjin
    biàn [bian]
    部首: 712
    笔画: 16
    五笔: UY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YJIVJ
    四角: 004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辡( 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2) 同本义

    辩,治也。——《说文》

    辩其狱讼。——《周礼·乡士》

    分争辩讼。——《礼记·曲礼》

    辩者言之信。——《韩非子·八经》

    勿辩乃司。——《书·酒诰》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辩证;辩日(古代传说辩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故事)

    (4) 分别,辨别。通“辨”

    辩其功苦。——《国语·齐语》

    若白墨之于目辩。——《淮南子·滫务》

    目能辩色,耳能辩声。——东汉· 仲长统《昌言·理乱》

    (5) 又如:辩章(辨别彰明。同辨章);辩析(辨别分析);明辩是非;辩白(申辩明白。同辨白)

    (6) 治理,办理

    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淮南子·泰族》

    形容词

    (1) 有口才,善言辞

    子言非不辩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辩武(善辞令的人。即辩士);辩人(善于辞令的人。如说客之流);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辩口(口才便捷,善于辩论)

    英文翻译

    dispute, argue, debate, discuss

    方言集汇

    ◎ 粤语:bin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