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孰

shēn shú [ shen shu]
注音 ㄕㄣ ㄕㄨˊ

词语释义

反复熟思。

词语解释

  1. 反复熟思。

    《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孰,必畅本源。”

引证解释

⒈ 反复熟思。

《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孰,必畅本源。”

申孰的网络释义

申孰

  • 反复熟思
  • 《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古篇奇字,世所惑者,讨析申孰,必畅本源。”
  • 汉字详情

    shēn [shen]
    部首: 101
    笔画: 5
    五笔: JHK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WL
    四角: 500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2) 同本义;约束

    申,束身也。——《说文》

    约车申辕。——《淮南子·原道》。注:“束也。”

    畏忌自申。——《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

    勒兵申教令。——《汉书·元帝纪》

    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礼记·杂记》

    申体防以自持。——曹植《洛神赋》

    (3) 又如:申束(约束)

    (4) 舒展。通“伸”。伸展,伸张

    形可劫而使诎申。——《荀子·解蔽》

    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礼记·郊特牲》

    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说苑·正谏》

    行止屈申,与时息兮。——班超《北征赋》

    (5) 又如:申张(伸张;扩大);申水(商业用语。旧时两种价格不同的货币互相交换时,由一方加价给他方作为补贴称“申水”);申主(信主,出政而信于民的君主)

    (6) 表明,表达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唐· 杜甫《兵车行》

    (7) 又如:申敬(表明敬意);申意(表明、表达意思;致意);申布(宣布);申白(申明表白;禀明);申好(表示结好);申挺(辨明而从宽处理);申约(申明约令;重申缔盟);申奖(表示奖励);申酌(借杯酒而表达);申致(送达;送给;表达)

    (8) 申诫;告诫

    即三令五申之。——《史记·孙武列传》

    (9) 又如:申守(再次警诫加强守备);申救(告诫,郑重的训诫);申戒(告诫);申析(申说辨析);申敕(告诫);申诏(申令告诫);申禁(宣布禁止从事某项活动);申儆(儆;训戒);申宪(绳之以法;依法处理);申警(警戒;儆戒);申严(申令严格遵守或执行某种法令、措施)

    (10) 申雪;昭雪 。如:申恨(诉说怨恨);申宥(施恩宽宥);申救(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申涤(申雪)

    (11) 重复地说,重申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申志(一再表明心志);申命(重申教命;再命);申复(重申诉而使之恢复)

    (13) 申报,旧时官府行文,下级对上级称申

    须先具价申禀。——沈括《梦溪笔谈》

    (14) 又如:申解(申报;解送;上报的文书);申状(上报的文书);申达(下级官府对上级行文表述);申表(上报的奏章);申闻(向上级报告);申破(上报说明);申黜(申报上级予以开除);申文(行文呈报)

    (15) 通“呻”。欠伸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

    (16) 到,至。如:申旦(通宵达旦);申旦达夕(自夜至晨,自晨到夜);申延(延长);申停(延缓执行)

    (17) 施,用 。如:申用(采用);申行(推行);申究(追究);申拔(提拔);申威(施展神威);申舒(舒展。膨胀);申愤(伸张义愤);申泄(倾泄;抒发)

    名词

    (1) 地支的第九位

    (2)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44年为甲申年

    (3) 用以纪月,即农历七月

    (4) 用以纪日

    (5) 用以纪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为申时

    申末酉初,虹亘中天,日气蒸云,竟天作黄金色。——《三元里抗英》

    (6) 又如:申牌(十二时辰之一。指十五时至十七时);申酉戌亥(申:15—17时;酉:17—19时;戌:19—21时;亥:21—1时)

    (7) 周时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

    (8) 姓

    形容词

    明, 明白

    利口倾险,反乱国家,罪无申证,狱不讯鞠。——《后汉书》

    副词

    (1) 重复,一再

    伊尹申告于王。——《书·太甲》

    (2) 又如:申告(反复告诫);申言(再次陈说;重复述说)

    英文翻译

    to state to a superior, report; extend; 9th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sa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1 [客英字典] shin1 [陆丰腔] shin1 [梅县腔] shin1 [宝安腔] sin1 [客语拼音字汇] sin1 [沙头角腔] sin1 [东莞腔] sin1 [台湾四县腔] si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失人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ɕĭĕnsjin
    shú [shu]
    部首: 344
    笔画: 11
    五笔: YBVY
    五行:
    吉凶:
    仓颉: YDKNI
    四角: 054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表示食物是羊肉;右边是“丮”( ),表示手持。合起来表示手持熟食来吃。本义:熟,煮熟)

    (2) 同本义。“熟”的古字

    孰,食饪也。——《说文》。字亦作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孰烂

    (4) 通“熟”。成熟

    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腥其俎,孰其俎。——《礼记·礼运》

    五谷时孰。——《礼记·乐记》

    群生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汉书·董仲舒传》

    (5) 庄稼丰收;五谷有收成

    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墨子》

    形容词

    (1) 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商君书·更法》

    兼权之,孰计之。——《荀子·不苟》

    宁孰谏。——《礼记·内则》

    凡虑事欲孰。——《荀子·议兵》。注:“谓精审。”

    思之未孰。——《周髀算经》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2) 又如:孰复(反复思虑);孰虑(计虑周祥);孰视(细看);孰计(考虑缜密周到);孰论(仔细辨析);孰察(仔细观察)

    代词

    (1) 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孰不可忍也。——《论语》

    人非生而行之者,孰能无惑?——唐· 韩愈《师说》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孰能当之;孰胜孰负;孰何(谁何);孰与(与谁);孰谁(何人)

    (3) 一组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

    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孰是孰非

    (5) 什么

    与其杀是人也,宁可得此国也,甚孰利乎?——《国语·越语》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唐· 柳宗元《封建论》

    英文翻译

    who? which? what? which one?

    方言集汇

    ◎ 粤语:suk6
    ◎ 客家话:[梅县腔] shuk8 [海陆丰腔] shuk8 [客语拼音字汇] sug6 [宝安腔] suk8 [客英字典] shuk8 [陆丰腔] shuk8 [台湾四县腔] s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殊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zjukʑĭ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