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

xiá cī [ xia ci]
注音 ㄒ一ㄚˊ ㄘ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瑕疵 xiácī

(1) 本指玉的疵病,喻微小的缺点,后泛指一切缺点

指前人之瑕疵。——· 韩愈《进学解》
spot

(2) 指摘毛病

blame

词语解释

  1. 亦作“ 瑕玼 ”。玉的斑痕。亦比喻人的过失或事物的缺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 唐 王建 《求友》诗:“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玼。” 宋 司马光 《稷下赋》:“荣誉,樵株为之蓊蔚;訾毁,珵美化为瑕疵。”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玉簪纤长如竹笋,细白似葱枝,温润有清香,莹洁无瑕玼。”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七:“小小的瑕疵,不能掩了他那莫大的功绩。”

  2. 谓指摘毛病。

    唐 刘禹锡 《口兵戒》:“玉櫝不启,焉能瑕疵?”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 熙 ( 徐熙 )之子乃效诸 黄 之格……工与诸 黄 不相下 筌 ( 黄筌 )等不復能瑕疵,遂得齿院品。” 金 王若虚 《孟子辨惑》:“ 孟子 之言,未可瑕疵。” 王闿运 《帅芳哀词》:“虽欲得而瑕疵,邈轻举而难攀。”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瑕玼”。

⒉ 玉的斑痕。亦比喻人的过失或事物的缺点。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
唐王建《求友》诗:“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玼。”
宋司马光《稷下赋》:“荣誉,樵株为之蓊蔚;訾毁,珵美化为瑕疵。”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玉簪纤长如竹笋,细白似葱枝,温润有清香,莹洁无瑕玼。”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七:“小小的瑕疵,不能掩了他那莫大的功绩。”

⒊ 谓指摘毛病。

唐刘禹锡《口兵戒》:“玉櫝不启,焉能瑕疵?”
宋沉括《梦溪笔谈·书画》:“熙(徐熙 )之子乃效诸黄之格……工与诸黄不相下筌(黄筌 )等不復能瑕疵,遂得齿院品。”
金王若虚《孟子辨惑》:“孟子之言,未可瑕疵。”
王闿运《帅芳哀词》:“虽欲得而瑕疵,邈轻举而难攀。”

瑕疵的国语词典

比喻缺点、毛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唐.韩愈〈进学解〉:「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也作「瑕颣」。

瑕疵的网络释义

瑕疵 (汉语词汇)

  • 瑕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iá cī,一是指玉的斑痕,比喻有危害的缺点,泛指一切缺点,二是指毛病,比喻人的过失或事物的缺陷。《颜氏家训·省事》中有记载。
  • 瑕疵的翻译

    英语: blemish, flaw, defect
    德语: beflecken, verunstalten
    法语: tache, imperfection

    瑕疵造句

    气愤的客户带着瑕疵品,向製造商兴师问罪。
    然后告诉他,这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很多,但都是有瑕疵的,没有完美。
    许多人向往水晶般的爱情,晶莹剔透没有瑕疵。但更多人拥有的是玻璃般的爱情。
    小时候我憧憬那毫无瑕疵的恋情。
    尺之木必有节,寸之玉必有瑕疵。
    人多读书则识进,且能自见瑕疵,故终身都无足处。
    在凡人看来是瑕疵的东西,爱神却能从中窥出美点。
    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这批产品为何会出现瑕疵,一定要仔细检讨,要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虽然是英雄,也不免瑕疵。
    买房是件终身大事,不要以为楼市如此火爆,消费者就能容忍这些存在明显瑕疵的产品。
    每个美人都能挑出瑕疵来。
    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疵。
    若有一人滥竽充数,那么这个团体便有了瑕疵。
    我们的检查局不会放过任何瑕疵品。
    他们得把这批瑕疵品换掉,不然以后别想收到我们的订单。
    瑕疵为非实质性的,买方仅有权要求降低购买价格。
    主在世上罪人的朋友,或生或死都无瑕疵。
    同时他的演唱技巧尚欠火候,这也使得他的歌听上去有些瑕疵。
    还有,他们容忍产品瑕疵而日方不肯忽视,前老板沟口北野解释说。

    汉字详情

    xiá [xia]
    部首: 436
    笔画: 13
    五笔: GNH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GRSE
    四角: 17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叚( 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2) 同本义

    瑕,玉小赤也。——《说文》

    赤瑕驳榮。——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

    江珠瑕英。——左思《蜀都赋》

    深瑕而泽。——《考工记·弓人》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瑕不掩瑜。——《礼记·聘义》

    (3) 又如:瑕适(玉上的斑痕。比喻缺失)

    (4)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左传·闵公元年》

    善言无瑕讁。——《老子》

    德音不瑕。——《诗·豳风·狼跋》

    弃瑕录用。——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又如:瑕瑜(比喻人的短处和长处)

    (6) 裂缝;罅隙

    凡相胶…深瑕而泽,紾而博廉。——《周礼》

    (7) 又如:瑕缝(裂缝;裂隙)

    (8) 引申为空虚、空子

    攻坚则韧,乘瑕则神。——《管子》

    (9) 又如:瑕隙(可乘的间隙,嫌隙)?

    (10) 带红色的玉

    于近则有瑕英菌芝,玉石江珠。——扬雄《蜀都赋》

    动词

    (1) 指出缺点、毛病。引申为怪罪

    惟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左传》

    (2) 又如:瑕訾

    英文翻译

    flaw in gem; fault, defect

    方言集汇

    ◎ 粤语:haa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a2 [客英字典] ha2 [海陆丰腔] ha2 [东莞腔] ha2 [宝安腔] ha2 [梅县腔] ha2 [陆丰腔]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2
    ◎ 潮州话:hi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加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ɣaghra/hea
    [ci]
    部首: 513
    笔画: 11
    五笔: UHXV
    五行:
    仓颉: KYMP
    四角: 001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疒( chuáng),此声。本义:小毛病)

    (2) 同本义

    疵,病也。——《说文》

    言乎其小疵也。——《易·系辞》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

    (3) 又如:疵瘕(腹疾)

    (4) 引申为过失;缺点

    知我国有疵。——《书·大诰》

    (5) 又如:疵吝(缺点。疵也作玼);瑕疵(小毛病、过失);疵弊(缺点或过失)

    (6) 多余无用的赘物 。如:疵面(有疵点的脸)

    (7) 灾祸

    鬼神为之疵疠。——《谷梁传序》

    (8) 又如:疵疠(灾害、疾疫);疵疫(灾害疫病)

    (9) 痛

    走的我口干舌苦,眼晕头疵,我可也把不住抹泪揉眵。——元· 杨显之《潇湘风》

    (10) 黑斑;痣 。如:眉后有疵;疵黔(黑色的疵点);疵面(有疵斑的脸)

    动词

    (1) 通“訾”。挑剔,非议,诋毁

    疵,毁也。——《集韵·纸韵》

    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不苟》

    大化陵迟,而诋疵先主。——《后汉书·李固传》

    (2) 又如:疵毛(吹毛求疵,挑毛拣刺);疵陋(见闻浅陋而好非议)

    英文翻译

    flaw, fault, defect; dis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1 ci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i1 [海陆丰腔] zih1 cih2 [东莞腔] ci1 [台湾四县腔] zih1 cih2 [宝安腔] zu1 [客英字典] zih1 [梅县腔] zi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疾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tsĭezie/d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