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担保

xiá cī dān bǎo [xia ci dan bao]

词语释义

瑕疵 xiácī ∶本指玉的疵病,喻微小的缺点,后泛指一切缺点指前人之瑕疵。——唐· 韩愈《进学解》 ∶指摘毛病。

汉字详情

xiá [xia]
部首: 436
笔画: 13
五笔: GNH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GRSE
四角: 17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叚( 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2) 同本义

瑕,玉小赤也。——《说文》

赤瑕驳榮。——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

江珠瑕英。——左思《蜀都赋》

深瑕而泽。——《考工记·弓人》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瑕不掩瑜。——《礼记·聘义》

(3) 又如:瑕适(玉上的斑痕。比喻缺失)

(4)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左传·闵公元年》

善言无瑕讁。——《老子》

德音不瑕。——《诗·豳风·狼跋》

弃瑕录用。——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又如:瑕瑜(比喻人的短处和长处)

(6) 裂缝;罅隙

凡相胶…深瑕而泽,紾而博廉。——《周礼》

(7) 又如:瑕缝(裂缝;裂隙)

(8) 引申为空虚、空子

攻坚则韧,乘瑕则神。——《管子》

(9) 又如:瑕隙(可乘的间隙,嫌隙)?

(10) 带红色的玉

于近则有瑕英菌芝,玉石江珠。——扬雄《蜀都赋》

动词

(1) 指出缺点、毛病。引申为怪罪

惟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左传》

(2) 又如:瑕訾

英文翻译

flaw in gem; fault, defect

方言集汇

◎ 粤语:haa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a2 [客英字典] ha2 [海陆丰腔] ha2 [东莞腔] ha2 [宝安腔] ha2 [梅县腔] ha2 [陆丰腔]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2
◎ 潮州话:hi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加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ɣaghra/hea
[ci]
部首: 513
笔画: 11
五笔: UHXV
五行:
仓颉: KYMP
四角: 001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疒( chuáng),此声。本义:小毛病)

(2) 同本义

疵,病也。——《说文》

言乎其小疵也。——《易·系辞》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

(3) 又如:疵瘕(腹疾)

(4) 引申为过失;缺点

知我国有疵。——《书·大诰》

(5) 又如:疵吝(缺点。疵也作玼);瑕疵(小毛病、过失);疵弊(缺点或过失)

(6) 多余无用的赘物 。如:疵面(有疵点的脸)

(7) 灾祸

鬼神为之疵疠。——《谷梁传序》

(8) 又如:疵疠(灾害、疾疫);疵疫(灾害疫病)

(9) 痛

走的我口干舌苦,眼晕头疵,我可也把不住抹泪揉眵。——元· 杨显之《潇湘风》

(10) 黑斑;痣 。如:眉后有疵;疵黔(黑色的疵点);疵面(有疵斑的脸)

动词

(1) 通“訾”。挑剔,非议,诋毁

疵,毁也。——《集韵·纸韵》

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不苟》

大化陵迟,而诋疵先主。——《后汉书·李固传》

(2) 又如:疵毛(吹毛求疵,挑毛拣刺);疵陋(见闻浅陋而好非议)

英文翻译

flaw, fault, defect; dis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1 ci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i1 [海陆丰腔] zih1 cih2 [东莞腔] ci1 [台湾四县腔] zih1 cih2 [宝安腔] zu1 [客英字典] zih1 [梅县腔] zi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疾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tsĭezie/dzie
dān,dàn [dan]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JGG
仓颉: QAM
四角: 56010

详细解释

dān

动词

(1) (形声。从手,詹声。本义:用肩挑)

(2) 同本义

儋,何也。从人,詹声。以背曰负,以肩曰儋。——《说文》。字亦作“擔”。

担,负也。——《字林》

担囊行取薪。——曹操《苦寒行》

负书担橐。——《战国策·秦策一》

(3) 又如: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担戴(肩挑头顶)

(4) 背负 。如:担簦(背着伞)

(5) 承当,承担

吾担悲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6) 又如:分担(担负一部分);担承(承担);担扶(担当;扶助);担杜(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人);担干系(担干纪。负责任)

(7) 另见 dàn

dàn

名词

(1) 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

负担荷以丈尺兮。——《楚辞·哀时命》。注:“荷曰担。”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2) 又如:挑担;担仗(行李担子。亦作“担脚”,“担杖”);担头(货担两头;一挑东西);货郎担

(3) 轿子 。如:担舆(肩舆)

(4) 肩负的责任 。如:重担(沉重的担子,比喻繁重的责任)

量词

(1) 中国重量单位。旧制一百斤为一担,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但闻行路吟新诗,不叹举家无担石。——李颀《别梁鍠》

(2) 用于计成挑的东西 。如:一担柴;两担米

(3) 另见 dān

英文翻译

carry, bear, undertake

方言集汇

◎ 粤语:daam1
◎ 潮州话:dan1(taⁿ) dan3(tà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三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多旱上聲開口一等tɑntanx/taan
bǎo [bao]
部首: 221
笔画: 9
五笔: WKS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RD
四角: 262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2) 同本义

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唐兰《殷墟文字记》

(3) 护养;育

保,养也。——《说文》

若保赤子。——《书·康诰》

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长之养之,如保赤子。——《荀子·议兵》

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孟子·藤文公上》

(4) 又如:保艾(安养;养育);保赤(抚育幼孩)

(5) 保佑

天地格保。——《书·召诰》

(6) 又如:保佐(保佑;佐助);保禳(祈祷消除灾祸)

(7) 保护;保全;守住

父子相保全。——《淮南子·人间训》

少有强者不可保。——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有朕位几不保。——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保銮(保护天子的亲近卫士);保固(保卫固守);保身(保全身体)

(9) 保持

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

(10) 又如:保值(保持价值);保光(保持并发扬光大)

(11) 保证;担保

保为将军破之。——《资治通鉴》

(12) 又如:保修(保养修理);旱涝保收;保官(担任保护职能的官员)

(13) 占有;拥有

虽慈父不能保其子。——晁错《论贵粟疏》

(14) 又如:保据(占据);保宁(保有并使之安宁)

(15) 保举;保荐

都保你二位做大官。——《水浒传》

(16) 又如:保题议叙(写奏本保荐有功人员);保题(向上推荐);保案(保举下属的文件)

(17) 依靠;仗持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左传·僖公二十年》

(18) 又如:保山(依山固守);保栖(据山以守)

名词

(1) 保育幼儿的妇女

国君世子生,…保受,乃负之。——《礼记·内则》

(2) 通“緥”。保护婴儿的包裹衣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礼记·月令》

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汉书·桓郁传》

(3) 作保证的人

然后导以取保。——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作保;觅保;保山(媒人;保人);保中(在债务关系中居中担保的人)

(5) 服务人员 。如:酒保

(6) 宋以后地方实行保甲制,若干甲作一保 。如:保正甲长(一保之头叫“保正”;一甲之长叫“甲长”)

(7) 小城(此义后来写作“堡”)

南山是保。——《诗·大雅·崧高》

焚我郊保。——《左传·襄公八年》

战于郎。 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礼记·檀弓下》

所过之邑(城市),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庄子·盗跖》

(8) 通“宝”。珍贵之物

展九鼎保玉。——《史记·周本纪》

其形虽有所小用哉然未可以保于周室之九鼎也。——《淮南子·俶真》

(9) 姓

英文翻译

protect, safeguard, defend, car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2
◎ 客家话:[梅县腔] bau3 [海陆丰腔] bo3 bau3 [客英字典] bau3 [陆丰腔] bo3 [客语拼音字汇] bau3 bo3 [台湾四县腔] bo3 bau3 [沙头角腔] bau3 [东莞腔] bau3 [宝安腔] bau3
◎ 潮州话:bo2 bao2 (pó pá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抱上聲開口一等pɑupaux/p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