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师

bān shī [ ban shi]
繁体 班師
注音 ㄅㄢ ㄕ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班师 bānshī

(1) 还师;班还

来日魏王必班师矣——《三国演义》
withdraw troops from the front

(2) 出征军队胜利归来

你奉旨破吐藩,定 西夏,班师回朝。——《元曲选·乔孟符》
两世姻缘
return after victory

(3) 三》

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无名氏《破天阵》

词语解释

  1. 调回军队,也指军队凯旋。

    《书·大禹谟》:“ 禹 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 蔡沉 集传:“班,还。”《晋书·宣帝纪》:“军次 丹口 ,遇雨,班师。” 唐 皇甫冉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受律梅初发,班师草未齐。” 明 姚茂良 《精忠记·提纲》:“ 田思忠 伪詔班师, 秦丞相 东窗事犯。”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未带地图的旅人》:“他班师回京赶走 宣统 那年,我好像还是个小学生。”

引证解释

⒈ 调回军队,也指军队凯旋。

《书·大禹谟》:“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
蔡沉集传:“班,还。”
《晋书·宣帝纪》:“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唐皇甫冉《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受律梅初发,班师草未齐。”
明姚茂良《精忠记·提纲》:“田思忠伪詔班师, 秦丞相东窗事犯。”
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未带地图的旅人》:“他班师回京赶走宣统那年,我好像还是个小学生。”

班师的国语词典

把军队调回来,或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书经.大禹谟》:「班师振旅。」《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收聚众军,把所获粮草辎重,分赏将士,班师回新野。」也作「般师」。

班师的网络释义

班师

  • 班师,汉语词汇。
  • 拼音:bān shī
  • 释义: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军队胜利归来。
  • 班师的翻译

    英语: to withdraw troops from the front, to return in triumph
    法语: retirer les troupes du front, retour triomphal de l'armée

    班师造句

    岳家军班师回朝,老百姓夹道欢迎。
    他说假如拿破仑这个时候要班师回朝,他会被士兵打死。
    这个工程干完后,我们就可以班师回朝了。
    自己又一个还算稳固的后方,即便征宛失败,但击退张绣追兵的自己仍旧会被称作是班师回朝,许都的百姓也会夹道欢迎……
    罗老师招呼各班师生进湾休息,造饭和做群众工作。
    许多企业为了维持盈利而远走他乡,纷纷将工厂迁至成本更为低廉的内陆省份,或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产能,个别企业甚至"班师回朝",在西方重新开工。
    经过十年的战争,他们方才得胜班师回朝。
    为了表达他一如既往的爱国热情,如同当初他助筑京城南京城墙三分之一一样,他主动提出从云南班师回朝的朝廷大军由他来犒劳。
    我军大胜!大军得胜班师,现距金城三十里!
    而且皇帝那里也要施加压力,否则不知他还会搞出什么妖蛾子来,所以曹操只得暂时放弃徐州早早班师。
    其实在奥运会真正能拿牌、得胜班师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选手都跟男篮是一个段位,属于绝对没戏的主儿,主要任务基本就是绿叶衬红花,有道是贵在参与。
    正德五年八月,张永班师回朝,押着寘鐇及其亲属十八人抵达京师,在东安门举行献俘与受俘仪式。
    两声炮响,围寺;三声炮响,贼兵漏网,加紧追捕;四声炮响,拿住了强盗要犯,得胜班师。
    大张旗鼓撤军,大摇大摆退兵,明明是撤退,却营造出“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凯旋归的气氛。
    这次考试我们班平均成绩全年级第一,谁能说这不是全班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秦桧用十二金牌,促岳武穆班师,阿林保恰用十数道檄文,促李忠毅出战,行迹不同,用心则一。
    却说王濬班师,迁吴主皓赴洛阳面君。
    即使终于能够给亲属们一个交代,她也未必还有得胜班师的欣慰。
    赧王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秋高马肥的季节,那些强盗能不有所动作吗?班师,第一次出现在苏禄汗的意志里。

    汉字详情

    bān [ban]
    部首: 436
    笔画: 10
    五笔: GYT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GILG
    四角: 111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玨,从刀。金文,中间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

    (2) 分瑞玉。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各执其一以为信

    班,分瑞玉也。——《说文》

    班瑞于群后。——《书·舜典》

    (3) 又如:班瑞(颁还瑞玉;颁赐祥瑞)

    (4) 分开;离群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5) 又如:班马

    (6) 赏赐;分给

    晋侯执 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7) 又如:班扬符赏(颁布相应的赏赐);班授(颁发授予);班散(分给);班赐(颁赐;分赏)

    (8) 分布;铺开

    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9) 又如:班卖(摊开出卖);班荆

    (10) 颁布。后作“颁”

    周公…制礼乐,班度量,而下大服。——《汉书·翟方进传》

    (11) 又如:班政(颁布政令);班论(颁布);班布(犹公布)

    (12) 返回

    请班师。——《左传·襄公十年》。注:“还也。”

    (13) 又如:班军(回师,撤军);班旋(犹班师)

    (14) 排列

    班位于天下。——《韩非子·存韩》

    名词

    (1) 职位等次,位次;等级

    班在九人。——《左传·文公六年》。注:“位也。”

    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隋书·百官志》

    (2) 又如:班秩(官员的品级);班禄(班位和俸禄);班资(官阶和资格)

    (3) 序列;排列等级

    班,次也。——《小尔雅》

    班,列也。——《方言三》

    班,序也。——《广雅》

    (4) 又如:按部就班;班次(补授或提升官职的先后次序);班列(按班排列)

    (5) 引申朝班。指朝庭上臣下所站的队列

    班朝治军。——《礼记·曲礼》

    使鲁为其班。——《左传·桓公六年》

    (6) 又如:班部(大臣在朝见时按次序排成的行列);班台(古代以司马、司空、司徒为三台,故以泛称朝官之前列显要者)

    (7) 按照职务或为某种需要而编成的组织 。也指旧时对剧团的称呼。如:班首(班头;为首的);班本(指戏文本);戏班;文班;武班

    (8) 按时在教员指导之下学习同一学科、听教员讲授或进行有指导的讨论或演习的一群学生的组织 。如:西班牙语班

    (9) 现行军队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如:三连六班冲上去!

    (10) 一天之内按工作时间划分的段落 。如:三班倒;上夜班

    (11) 指妓院 。如:班子(方言。指妓院)

    (12) 姓

    形容词

    (1) 通“斑”。杂色,亦指杂色斑点或斑纹

    纷总总其离合兮,班陆离其上下。——屈原《离骚》

    有妇人出于室者,发班白,衣缁布之衣。——《晏子春秋·外篇》

    班白者不徒行。——《韩非子·外储说左》

    (2) 又如:班衣戏彩(《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言年已古稀的老莱子,身穿花衣,手持玩具,作儿童状以取悦双亲);班驳(杂色,色彩斑斓)

    (3) 定时开行的 。如:班机;班车

    量词

    (1) 用于人群

    忙出来吩咐雇了两班脚子。——《儒林外史》

    (2) 又如:一班人马

    (3) 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 。如:头班船;二班车

    英文翻译

    class, group, grade; squad; job

    方言集汇

    ◎ 粤语:baan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an1 [陆丰腔] ban1 [梅县腔] ban1 [沙头角腔] ban1 [东莞腔] ban1 [台湾四县腔] ban1 [宝安腔] ban1 [海陆丰腔] ban1 [客语拼音字汇] b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七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布還刪開平聲開口二等panpran/pean
    shī [shi]
    部首: 318
    笔画: 6
    五笔: JGM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LMB
    四角: 21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币,从垖。垖( duī)是小土山,帀( )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2) 同本义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王乃犬巡六师。——《书·伪泰誓》

    陈师鞠旅。——《诗·小雅·采芑》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周礼·地官·小司徒》

    (3) 师今为隶属于军的单位,下辖若干旅或团

    (4) 泛指军队

    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 贾谊《过秦论》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 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水师(水军);挥师(指挥并带领军队);师旅(军队的通称,亦用来指战争);师船(师舶,兵船,兵舰);师老(军队疲劳,士气低落,战斗力衰弱);师吏(军吏);师令(军令);师干(本指军队的防御力量。后指军队);师禁(军队的禁令)

    (6) 军师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7) 民众,徒众

    溥彼韩城, 燕师所完。——《诗·大雅·韩奕》

    师,众也。——《尔雅》

    师锡帝曰。——《书·尧典》

    天子所都曰京师。地下之众者,莫过于水,地上之众者,莫过于人,京大师众也。

    (8) 又如:师锡(众人的意见;舆论)

    (9) 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尚书大传》

    (10) 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 又如:师儒(乡里教人道艺的人);师生关系;师风(老师的风度);师台(对老师的尊称);师保(负责教导贵族子弟的官);师课(由书院负责人主持的对学生进行的月考)

    (12) 对僧、尼、道士的尊称 。如:师太(对年长尼姑的尊称);师丈(对老僧的尊称);师姑堂(尼姑庵);师婆(巫婆);师哥(寺院中伺候客人的小和尚);师娘(巫婆);师巫(巫师);师姥(巫婆);师姨(比丘尼。即女僧)

    (13) 长,首领

    甸师,下士二人。——《周礼》

    (14) 亦以称专司一事的神道或官员

    (15) 首都,京城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

    (16) 擅长某种技术或在某个领域里有特殊技能的人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17) 又如:工程师;医师;厨师;技师;师工(技工。亦指厨师与烧火工人);师家(师傅门下)

    (18) 乐师;乐官

    师旷鼓琴。——《盐铁论·相刺》

    (19) 又如:师工(古称主事制曲奏乐的人。即乐师);师襄(春秋卫国的乐官)

    (20) 学习的榜样 。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1) 姓

    动词

    (1) 效法;学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师古(效法古代);师仰(师法敬仰);师师(互相效法);师式(学习或效法的典范);师效(效法)

    (3) 出兵征伐,进军

    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周礼·地官·州长》

    (4) 又如:师祭(古代军队出兵时所行祭祀祈祷之礼);师期(出师的日期)

    英文翻译

    teacher, master, specialist

    方言集汇

    ◎ 粤语:s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