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曾贼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成语用法
狞髯张目作谓语、定语;指人发怒的样子。
引证解释
⒈ 犹言吹胡瞪眼。形容暴怒。
引清王韬《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曾贼知军门自至,突出欲擒之,狞髯张目,勇气百倍,直呼军门名。”
狞髯张目的网络释义
狞髯张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凶恶,恶相难看
红肌拂拂酒光狞,当街背拉金吾行。——唐· 顾况《公子行》
(2) 如:狞目(凶恶的眼睛);狞毒(凶狠恶毒);狞狰(狰狞,凶恶);狞厉(凶恶可怕)
(3) 猛烈,气势大、力量大 。如:狞悍(凶悍);狞猛(凶猛);狞暴(凶暴);狞獝(凶狂之人)
(4) 通“獰”。弱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唐· 李贺《秦王饮酒》
动词
忿怒而视
他狞起眼睛望着空中,忽然转为忿怒。——茅盾《子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髟,冉声。髟(
),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两颊上的长须)(2) 同本义;也泛指胡须
髥,颊须也。从须从冄,会意,冄亦声。字亦作髥。——《说文》
奋髥抵几。——《汉书·朱博传》。注:“颊毛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清·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髯夫(指脸上多须的人);髯公(指年长多须的人);髯奴(指多须的奴仆);髯佛(称仁慈多须的人);髯胡(须髯和颌下的垂肉);髯翁(指年老多须的人);髯须(指胡子);髯髯然(髯须动摇的样子);白发苍髯
(4) 须多或须长的人
羽美须髯,故 亮谓之髯。——《三国志》
(5) 动物的须
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山海经·西山经》。 郭璞注:“髯,咽下须也。”
(6) 通“蚺”。蟒蛇
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淮南子·精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am2 ram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m1 yan2 [梅县腔] ngiam2 [客英字典] ngiam1 jam1 [宝安腔] ngiam1 (jam2) [台湾四县腔] ngiam2 jam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弓,长声。本义:把弦安在弓上) (2) 同本义 。与“弛”相对 张,施弓弦也。——《说文》 一张一弛。——《礼记·杂记》 鲁琴张字子开。——《左传·昭公二十年》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墨子·亲士》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诗·小雅·吉日》 (3) 又如:张满(张弓使满)。又指紧弦,拉紧乐器上的弦 黄金杆拨紫檀槽,弦索新张调更高。——唐· 张籍《宫词》 (4) 又如:张瑟(调整瑟上的弦);张弦(安上琴弦;绷紧琴弦) (5) 开弓;拉弓弦 更张空弦。——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又如:张弓设箭(拉弓射箭。比喻使用武力);张弓(拉弓;弦拉紧的弓) (7) 张开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琴瑟张而不均。——《荀子·礼论》 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8) 又如:张牙欠口(张开嘴巴);张眼(睁大眼睛);张牙(张口露牙);张唇植髭(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形容人多) (9) 张挂(展开挂起) 罗帱张些。——《楚辞·招魂》 张缇绛帷,女居其中。——《史记·滑稽列传》 日张屈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张黄盖拥纛。——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0) 又如:张旃(展开、张挂起赤色曲柄的大旗);张卖(张挂出卖) (11) 张贴 。如:张示(张贴或张挂起来让大家看);张布(张贴公布) (12) 展开 张尾伸须。——《聊斋志异·促织》 (13) 又如:张翅膀;张网;张畤(延展耸立);张开双臂;张动(伸展舞动);张眉(舒展眉毛);张眉努眼(指善于作态);张眉努目(喻粗犷浅露) (14) 设网捕捉 原来徱兔李吉,正在那山坡下张兔儿。——《水浒传》 (15) 又如:张捕(张网捕捉) (16) 张设(部署;设置) 张,施也。——《广雅·释诂三》 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战国策·秦策一》 当日杀牛宰马,大张筵席。——《三国演义》 张筵列鼎。——清· 周容《芋老人传》 (17) 又如:张设(陈设);张疑(设置疑兵);张筵(设宴);张所(布置朝见之所);张事(张设帷幕之事) (18) 看;望 我张着姐姐哩。——《西厢记》 (19) 又如:张亲(看望亲戚);张着眼错(趁人不注意);张个眼慢(趁人不注意);张人眼错(趁人不注意);张头望颈(伸长脖子张望);东张西望;张看(张望观看) (20) 布满,充满 火尽燎,烟焰张天。——《金史·乌春传》 (21) 又如:张天(布满天空) (22) 增强,扩大 臣欲张公室也。——《左传·昭公十四年》 (23) 又如:张吾军(壮大自己的声势) (24) 夸张;夸大 虚张异类,托有于无。——唐· 皇甫谧《三都赋序》 (25) 又如:虚张声势 名词 (1) 主張 那婆子聽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清平山堂話本》 (2) 又如:张智(主意;主张);张主(主张;主意;做主张;拿主意) (3) 商店開张 。如:新张大喜 (4) 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六顆 (5) 汉代諸侯囯名 。在今河南省任縣西南 (6) 姓 张氏藏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説》 量词 (1) 一种或一类中的一件 鸟杌千张。——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几张仿古的漂亮的柚木桌;三张报;一张桌子;一张弓 英文翻译stretch, extend, expand; sheet
方言集汇◎ 粤语:zoeng1
◎ 潮州话:ziang1(chiang) diên1/dion1(tieⁿ) ,<姓>(tieⁿ)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词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k7 muk8 [客英字典] muk7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7 muk8 [东莞腔] muk7 [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8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宝安腔] muk7 | muk8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目 | 莫六 | 明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東 | 通 | miuk | mĭ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