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不定

yóu yù bù dìng [you yu bu ding]
注音 一ㄡˊ ㄩˋ ㄅㄨˋ ㄉ一ㄥ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表达一种迟疑、犹豫的态度。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浩然《艳阳天》第12章:“正在他犹豫不定的时候,马连福来了,真是天遂人愿。”

成语用法

犹豫不定作谓语、定语;指拿不定主意。

犹豫不定造句

鹰王冰冷无反应,像是岩石般阴冷,身上的气息,使得上前的酒吧保安犹豫不定,被狠狠的压迫住。
在麦克莱伦掌控北方联军后,他被认为是一个军事天才,但是不久就因习惯性的犹豫不定而出名。
瞪着通红的眼睛,一直在犹豫不定的雷宾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向蜘蛛怪开枪的理由,左手的来复枪喷吐着弹雨朝蜘蛛怪倾泻过去。
小贱一步一步向前走进,一群人慢慢向后退去,眼中有些犹豫不定的神情,不断扫视着同伙,然后又看看前面那人手中的手枪。
秦峰看着犹豫不定,迟迟不肯说话的王世超,心中顿时很不爽,没好气的骂道“你怎么回事?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上不想上,犹犹豫豫是个男人吗?”。
阴柔男子犹豫不定,但现在他已经完全的处在下风了,处处被唐雨的‘八极拳’给压制住,随时都有败北的可能。
女人此时也没了主意,看着剑十三清澈如泉水一般的眸子,神情有些犹豫不定,只好带着求救的目光看向那中年警察。
也就在毒狼犹豫不定的时候,李骐皓动了,他这次不是选择突破,而是顺了毒狼的意,来了一个投篮。
大长老凝紧了眉头,心中有些犹豫不定起来,至于一旁的吴越和张龙,二人皆是古怪的看着叶剑。
弘智每当遇到事时就犹豫不定。
唐军观察到,随着王天鹏不断的说着什么,妹妹唐灵的神情,显得有些犹豫不定。
慌乱、恐惧、贪婪、不安全感、担心、压力和犹豫不定,这些是短期价格变动的主要根源。
刘弈脸色微微有些慌乱,坐在那犹豫不定。
见众女还是有些犹豫不定萧寒出声催促道。
玛丽安说,她们已经爬到了路边的坡顶上,犹豫不定地站在那儿,希望沿着山坡爬过去,绕过那个水塘。
林峰摸着左眉梢,看着手中的创可贴,心中犹豫不定。
正在卢克伯爵犹豫不定,不知该怎办的时候,后方的敌军又追上来了,这下,前后堵截之下,卢克伯爵的狂狮军团的结局几乎可以肯定,是凶多吉少了。
蓝姗听此,抬头看了一眼叶锋,心中犹豫不定。
与此类似,相关人员对于潜在的完整尸身的捐献者开展调查,希望找出捐献者犹豫不定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教育那些潜在的捐献者。
因为此刻这支部队现在犹豫不定,前不能走,后路被封,跟桑耶一样的悲剧。

汉字详情

yóu [you]
部首: 324
笔画: 7
五笔: QTDN
五行:
仓颉: KHIKU
四角: 43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2)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猶,愑属。——《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

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

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

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

(3) 犬子

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

动词

(1) 如同。好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

梁肉之与糠糟。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

(3) 踌躇疑惧

心犹嶑而狐疑。——《离骚》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4) 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

(5) 通“猷”。谋画

克壮其犹。——《诗·小雅·采芑》

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

王犹充塞。——《荀子·议兵》

副词

(1) 还;仍然 。多用于书面语

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

(3) 太 。如:犹薄;犹厚

英文翻译

like, similar to, just like, as

方言集汇

◎ 粤语:jau4

宋本广韵

[yu]
部首: 711
笔画: 15
五笔: CBQE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NNAO
四角: 17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象,予声。本义:大象)

(2) 同本义

豫,象之大者。——《说文》

豫焉若冬涉川。——《老子》。范应元注:“豫,象属。”

(3) 地名。豫州,古九州之一 。其地包括今河南省和湖北省北部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4) 今河南省的简称 。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

(5) 姓

形容词

(1) 假借为“娱”。快乐

豫,乐也。——《尔雅》

豫,悦豫也。——《易·豫卦》释文。郑注:“豫,喜豫说乐之貌也。”

心中和悦谓之豫。——《珠丛》

何问之不豫也?——《庄子·应帝王》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孟子·公孙丑下》。注:“颜色不悦也。”

说豫娩泽。——《荀子·礼论》。注:“豫,乐也。”

致令皇帝受惊,圣躬不豫,实属罪大恶极。——《痛史》

(2) 又如:豫附(心悦诚服而来归附)

(3) 安乐;舒服

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汉书·成帝纪》

动词

(1) 出游 ,特指皇上秋日出巡

度秋豫以收成。——张衡《东京赋》

(2) 游乐,嬉戏

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新五代史》

(3) 又如:豫怠(逸乐怠惰)

(4) 参与

豫,与“與”通。——《正韵》

楚灵会申,亦来豫盟。——《后汉书·乐夷传》

(5) 又如:豫政(参与政事)

(6) 同“欲”

真像个豫逃兵火的样子。——《洪秀全演义》

副词

(1) 预先,事先。通“预”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易·系辞下》

(2) 又如:豫先(预先,早先);豫言(预先说尚未发生的事);豫防(事先防范);豫见(事情还未发生就预先知道);豫知(预先知晓)

(3) 乐意

将相和则士豫附。——班固《汉书》

英文翻译

relaxed, comfortable, at 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5 [宝安腔] ji3 [海陆丰腔] ri6 [客语拼音字汇] yi4 [客英字典] ji5 [东莞腔] ji5 [梅县腔] j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羊洳去聲開口三等jĭojoh/jvh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dìng [ding]
部首: 322
笔画: 8
五笔: PGH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MYO
四角: 308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宀( 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2)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定,安也。——《说文》

靡所定处。——《诗·大雅·桑柔》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小雅·采薇》

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

以待阴阳之所定。——《礼记·月令》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3) 又如:定迭(定叠。安定,太平);定害(定搅,定虐。扰乱,扰害);定帖(稳定;安定);定昏(请晚安)

(4) 镇静;宁静

磬罢僧初定,山空月又生。——李中《碧云集》

(5) 又如:心神不定;入定(佛教徒闭眼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

(6) 固定

我戎未定。——《诗·小雅·采薇》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定数(迷信者认为人生祸福都是命里注定,称为定数);定止(固定的处所);定式(固定的样式);定所(固定的住所、居处)

动词

(1) 使安定

以定王国。——《诗·小雅·六月》

定身以行事。——《国语·晋语二》

秦岁定。——《国语·晋语三》

吾定而禄爵。——《国语·晋语九》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吕氏春秋·孝行》

(2) 又如:定国(安定国家)

(3) 平定

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

(4) 又

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 籍之力也。

天下已定。——汉· 贾谊《过秦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 陆游《示儿》

(5) 又如:定乱(平定祸乱)

(6) 奠定

臣观自古帝受定鼎,皆欲传之万代。——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高祖以圣武定鼎。—— 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7) 又如:定鼎(奠定国都;建立王朝);定功(建立功业);定业(奠定国家大业);定霸(奠定霸业)

(8) 决定

始欲作“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宋· 胡仔《苔溪渔隐丛话》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定方针;定法(决定法则);定见(作决定);定谋(决定谋略)

(10) 确定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司马迁《报任安书》

割地定制。——汉· 贾谊《治安策》

(11) 又如:一言为定;约定俗成;定名;定分(确定名分);定在(固定住处);定归(确定,定准)

(12) 规定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13) 又如:定科(明确规定的法令条例);定令(制定法令); 定法(制定法令、法规、办法等);定例(制定条例);定拟(起草制定)

(14) 约定签定,缔结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5) 又如:定婚(订立婚约)

(16) 止;停止

乱靡有定。——《诗·小雅·节南山》

反而定三革。——《荀子·儒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 判定,断定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副词

(1) 一定

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定不得(没准头;说不定)

(3) 到底;究竟

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世说新语·言语》

(4) 又如:定归(确定,定准)

英文翻译

decide, settle, fix

方言集汇

◎ 粤语:deng6 ding6
◎ 客家话:[梅县腔] tin5 [台湾四县腔] tin5 [客语拼音字汇] tin4 [陆丰腔] tin6 [客英字典] tin5 [宝安腔] tin3 [沙头角腔] tin5 [海陆丰腔] tin6 [东莞腔] t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六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徑青開去聲開口四等dengh/denqdʰie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