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尾馆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太平天囯 安置城中老弱病残男子的机构。
清 谢介鹤 《金陵癸甲纪事略》:“ 周才太 伪巡查,性不好杀。见老而无依者,輒怜之,请於贼,议立‘牌尾馆’,使残废者守馆,老病使扫街道,拾字纸,亦不打仗。” 牟安世 《太平天囯》第三章第二节:“男馆又分为‘牌面馆’与‘牌尾馆’;城中凡男子十六岁至五十岁,谓之牌面,馀为牌尾。”亦省称“ 牌尾 ”。 清 马寿龄 《金陵癸甲新乐府·牌尾馆》:“不文不武穷无归,赖有牌尾犹可依,老弱废疾并一馆,二十五人数刚满。”
引证解释
⒈ 太平天囯安置城中老弱病残男子的机构。
引清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周才太伪巡查,性不好杀。见老而无依者,輒怜之,请於贼,议立‘牌尾馆’,使残废者守馆,老病使扫街道,拾字纸,亦不打仗。”
牟安世《太平天囯》第三章第二节:“男馆又分为‘牌面馆’与‘牌尾馆’;城中凡男子十六岁至五十岁,谓之牌面,馀为牌尾。”
亦省称“牌尾”。 清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牌尾馆》:“不文不武穷无归,赖有牌尾犹可依,老弱废疾并一馆,二十五人数刚满。”
牌尾馆的网络释义
牌尾馆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片,卑声。“片”指锯开的木头的一半,又泛指扁而薄的东西。本义:题榜,招牌)
(2) 户籍板。犹今之户口簿
簧牌,籍也。——《广雅》
(3) 用木板、金属片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志 。如:门牌;路牌;招牌;布告牌;名牌
(4) 商标 。如:厂牌;名牌
(5) 古时的凭证;符信 。如:牌金(金牌。古代官员的一种身份凭证);牌面(古代官吏、使节的一种身分凭证);牌印(令牌印信);牌令(道士用的法器);腰牌
(6) 古代一种下行公文的名称 。如:行牌;牌文(官府文书名。古时各部行道府以下官府所用的公文);牌使(传示帝王命令的使臣);牌司(古代收受讼状的府吏)
(7) 娱乐或赌博用的卡片 。如:扑克牌;骨牌;纸牌
(8) 价格目录 。如:牌价
(9) 古时兵士打仗时用来遮护身体的“盾”的俗称 。如:藤牌;挡箭牌
(10) 词曲的调门 。如:词牌《菩萨蛮》;曲牌《驻云飞》
(11) 旌表纪念的建筑物 。如:牌坊;牌楼
(12) 样子,姿势 。如:牌子儿(样儿);牌谱(姿势;样子)
(13) “牌军”的略称
一直奔回家来,又和李牌寻了一黄昏。——《水浒传》
(14) 指“万岁龙牌”
有天万寿,跟了抚台拜牌。——《官场现形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pai3 [宝安腔] pai2 [沙头角腔] pai2 [梅县腔] pai2 [台湾四县腔] pai2 [东莞腔] pai2 [海陆丰腔] pai2 [客语拼音字汇] pai2 [客英字典] pai2
◎ 潮州话:ba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牌 | 薄佳 | 並 | 佳開 | 平聲 | 佳 | 開口二等 | 佳 | 蟹 | bre/bae | bʰai |
详细解释
wěi
名词
(1) (会意。从倒毛在尸后。尸,指人。象人长有尾巴。本义:人或动物的尾巴)
(2) 同本义
尾,微也。——《说文》
履虎尾 ,未济,濡其尾。——《易·履》
(3) 又如:虎尾;牛尾;尾大(比喻臣下势力强大);尾君子(指猴子)
(4) 末端,末尾
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运于渤海之尾。
系于其尾。——《资治通鉴》
舟尾横卧一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首尾;无头无尾;尾末(末尾;尾宿之末);尾句(句尾);尾页(末页)
(6) 水流的下游 。如:我住在江尾
(7) 边际,边界
夫边境者,国之尾也。——《国语》
(8) 后部
是我起兵已首尾期月矣。——方勺《方腊起义》
(9) 一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六宿,有星九颗。又如:尾箕(尾宿和箕宿的并称)
(10) 姓。如:尾生丧身(传说鲁国人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会面,水涨,尾生不愿失信,抱着桥柱被淹死)
动词
(1) 尾随;跟踪盯梢 。如:尾其后;尾缀(尾随;跟随在后面);尾衔(相随的样子);尾犯(从犯);尾骑(跟在后面追赶的骑兵);尾尾(一个接着一个的样子)
(2) 鸟兽虫鱼交配
鸟兽孳尾。——《书·尧典》
雄雌在前,孳尾成群。——《列子》
量词
(1) 相当于“头”、“条”,计数鱼的头数 。如:两尾鱼
(2) 另见
yǐ
名词
(1) 指马尾上的毛 。如:马尾罗
(2) 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 。如:三尾儿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mi1 mi3 [mi2] [沙头角腔] mui3 [陆丰腔] mui1 [梅县腔] mi1 mui1 [海陆丰腔] mi1 mui3 [mui2] [客语拼音字汇] mi1 mui1 [东莞腔] mui3 [客英字典] mui1 mi1 mui3 [宝安腔] m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尾 | 無匪 | 明 | 微合 | 上聲 | 尾 | 合口三等 | 微 | 止 | myoix/mvoj | mĭwə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食,官声。“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本义:高级客舍,宾馆)
(2) 同本义
馆,客舍也。——《说文》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遗人》
适子之馆兮。——《诗·郑风·缁衣》
于豳斯馆。——《诗·大雅·公刘》
晋师三日馆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公子围聘于 郑,…将入馆。——《左传·昭公元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馆人(负责管理馆舍招待宾客的人);馆客(接待宾客,安置于馆舍);馆驿(馆舍驿站)
(4) 房舍华丽的。官署、学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
公馆复。——《礼记·曾子问》。注:“若今县官舍也。”
及蒩馆。——《周礼·司巫》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梁启超《谭嗣同传》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此指塾师教书之处)。——《儒林外史》
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馆地(学馆;教书工作);建馆;馆伴(在使馆里接待陪伴外国使节,亦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馆伴使(亦称“伴使”。接待陪同外国使节的官员);茶馆;饭馆;酒馆;咖啡馆;理发馆;照相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
动词
住,住宿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