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烙

páo luò [pao luo]
注音 ㄆㄠˊ ㄌㄠˋ

词语释义

炮烙 páoluò

(1) 原作“炮格”,古时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

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an ancient cruel torture

词语解释

  1. 亦作“ 炮格 ”。相传是 殷纣王 所用的一种酷刑。

    《荀子·议兵》:“ 紂 刳 比干 ,囚 箕子 ,为炮烙刑。”《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 紂 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裴駰 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堕炭中。 妲己 笑,名曰炮格之刑。”《隋书·刑法志》:“若 紂 能遵 成汤 ,不造炮格,设刑兼礼,守位依仁,则 西伯 敛轡,化为田叟。”

  2. 指用烧红的铁烙人的刑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俺正要省约法,画狱牢,那知他铸刑书,加炮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商》:“盗破扉,执 大商 及妇,炮烙之。” 鲁迅 《彷徨·祝福》:“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3. 用以比喻难以忍受的痛苦。

    宋 苏辙 《历代论·孙仲谋》:“ 吴 越 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

  4. 古代烤肉用的铜格。

    《韩非子·喻老》:“ 紂 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 俞樾 《诸子平议·韩非子》:“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5. 殷纣王 所造刑具。铜柱上涂油脂,下烧炭火,令人行柱上,堕炭火而死。后亦泛指酷刑。

    清 王韬 《瓮牖馀谈·张继庚小传》:“於是贼悮杀其党百数十人, 炳垣 卒以砲烙死。”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炮格”。

⒉ 相传是殷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

《荀子·议兵》:“紂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
《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裴駰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堕炭中。 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
《隋书·刑法志》:“若紂能遵成汤,不造炮格,设刑兼礼,守位依仁,则西伯敛轡,化为田叟。”

⒊ 指用烧红的铁烙人的刑罚。

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俺正要省约法,画狱牢,那知他铸刑书,加炮烙。”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二商》:“盗破扉,执大商及妇,炮烙之。”
鲁迅《彷徨·祝福》:“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⒋ 用以比喻难以忍受的痛苦。

宋苏辙《历代论·孙仲谋》:“吴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国随以亡。”

⒌ 古代烤肉用的铜格。

《韩非子·喻老》:“紂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
俞樾《诸子平议·韩非子》:“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殷纣王所造刑具。铜柱上涂油脂,下烧炭火,令人行柱上,堕炭火而死。后亦泛指酷刑。 清王韬《瓮牖馀谈·张继庚小传》:“於是贼悮杀其党百数十人, 炳垣卒以砲烙死。”

炮烙的国语词典

古代一种刑法。用烧红的铁器灼烫身体的酷刑。《荀子.议兵》:「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韩非子.喻老》:「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邱,临酒池。」也作「炮格」。

炮烙的网络释义

炮烙

  • 炮烙亦称炮格。中国古代酷刑。殷纣王所创。《史记·殷本纪》曰:“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列女传》释日:“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即堆炭架烧铜柱,令人行走其上,以致落火被焚身亡。
  • 炮烙的翻译

    英语: the hot pillar (ancient Chinese torture instrument)​
    法语: le pilier chaud (ancien instrument de torture chinois)​

    炮烙造句

    要是想体验一下什么是炮烙之刑,那可以让他脱了鞋到水泥地面走一圈。
    纣王施以李靖施炮烙之刑,哪吒为了父亲将所有罪责揽下,李靖感于哪吒之孝,终视死如归。
    此外,他行炮烙之刑,就是用炭火把中空的铜柱子烧红,然后叫被残杀之人在上面爬行,烙得皮焦肉糊而死。
    纵武穷兵,残忠害謇,佞人方辔,并后载驰,阉竖类于回天,凝科逾于炮烙。
    如此频繁发生的行为,让笔者想到了纣王对“炮烙之刑”的偏好。
    如此再三发生的行为,让我想到了殷商纣王对“炮烙之刑”的酷爱。
    还说他残忍暴虐,残忍地行炮烙之刑,把人烙得皮焦肉糊而死。
    聞太師再問紂王是否像世人所說,被妲己魅惑,制定炮烙之刑,傷害許多忠臣義士。
    桀奔南巢,祸阶末喜;纣以炮烙,怡悦妲己。
    人所共知,纣王在世时残暴异常,创炮烙之刑,做了许多灭绝人性的坏事,但当他反省时,也最懂得人们对喜乐平安的需要和追求。
    子孙何事为炮烙,不念嘻吁祝网时。
    这是最为快意的爱情报复,曾经炮烙在记忆里,现在我要还击,在他那里种下恶毒的爱情肿瘤。
    仿佛它已经被炮烙心上,融进血液和骨骼。
    正是在复仇心态的驱使下,中国古代刑罚充满了血腥和残暴,五马分尸、炮烙之刑、凌迟腰斩等死刑,让一代又一代人在杀戮中强化了刑罚报应的心态。
    在中国历史上,商纣王被后世贬毁的多,“建酒池肉林,兴炮烙之刑”,因而常与夏桀并称。
    左光斗更为凄惨,死前经受了炮烙之刑,面部被烫得焦烂,膝下的肌肉都已脱落,露出了里面的筋骨,惨不忍睹。
    紂王施以李靖施炮烙之刑,哪吒為了父親將所有罪責攬下,李靖感於哪吒之孝,終視死如歸。
    姜太公怎样用直钩吊鱼,商纣王又怎样造出炮烙之刑,剖出忠臣比干的玲珑心,是古往今来暴君与昏君的双重头号人选。
    帝辛的荒淫无度引起了百姓和诸侯的怨恨,帝辛辟炮烙之刑以对之。
    闻太师再问纣王是否像世人所说,被妲己魅惑,制定炮烙之刑,伤害许多忠臣义士。

    汉字详情

    páo,bāo,pào [pao,bao]
    部首: 414
    笔画: 9
    五笔: OQNN
    五行:
    仓颉: FPRU
    四角: 97812

    详细解释

    bāo

    动词

    (1) 一种烹调方法

    (2) 用锅等在旺火上急炒 。如:炮羊肉

    (3) 中药制法之一。把药物放在高温铁锅里急炒,使其焦黄爆裂。如:炮姜

    (4)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 。如:湿衣服搁在热炕上,一会儿就炮干了

    (5) 另见 páo;pào

    páo

    名词

    (1) (形声。从火,包声。( páo)本义:古烹饪法的一种。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

    (2) 同本义

    炮,毛炙肉也。字亦作炰。以铁匕贯肉,加于火炙之。——《说文》

    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亨羊炰羔。——《汉书·杨恽传》

    炮取豚台若将。——《礼记·内则》。注:“以涂烧之为名也。”

    (3) 又如:炮食(烧烤食物);炮燖(烧炙);炮燔(烧烤);炮豚(烤猪);炮羊(烤羊);炮胾(烤熟的肉块);炮煎(烧烤);炮祭(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

    (4) 焚烧,燃烧

    令尹炮之,尽灭卻卻氏之族、党。——《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5) 又如:炮暑(酷署);炮土(瓦)

    (6) 制中药的一种方法,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

    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炮煎。——陆游《离家示妻子诗》

    (7) 通“庖”。厨师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子·难二》

    动词

    (1) 通“咆”。吼叫,咆哮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诗·大雅·荡》注:“炰烋,《说文》引作咆哮。”

    (2) 另见 bāo;pào

    pào

    名词

    (1) “炮”假借为“砲”,大炮

    敌军果舁炮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山炮;大炮;迫击炮;炮座(炮车;炮的台座);炮位(古代的火炮);炮局(旧称制造枪炮的工厂或储藏枪炮的场所)。又指象棋的一子。如:炮打隔山

    (3) 爆竹 。如:鞭炮;炮燥(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炮竿(爆竹);炮仗(爆竹);炮粲(爆竹炸裂的碎片)

    (4) 爆破土石 。如:放炮

    (5) 另见 bāo;páo

    英文翻译

    large gun, cannon; artillery

    方言集汇

    ◎ 粤语:baau1 paau3
    ◎ 客家话:[梅县腔] pau5 [海陆丰腔] pau5 pau2 [东莞腔] pau5 [沙头角腔] pau5 [陆丰腔] pau3 [梅县腔] pau5 [台湾四县腔] pau5 pau2 [宝安腔] pau2 | pau5 [客语拼音字汇] pau4 [客英字典] pau5
    ◎ 潮州话:pao5(phâu) pao3(phà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薄交平聲開口二等brau/beaubʰau
    部首: 414
    笔画: 10
    五笔: OTKG

    英文翻译

    brand, burn; branding i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