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
《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 江 渊, 澧 沅 之风,交 瀟湘 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 洞庭 张乐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随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远别离》诗:“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记》:“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韵》:“ 凤池 分付夔龙去,万顷 瀟湘 属 湛然 。” 明 徐祯卿 《古意》诗:“帝子葬何处, 瀟湘 云正深。”
湘江 与 潇水 的并称。多借指今 湖南 地区。
唐 杜甫 《去蜀》诗:“五载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 瀟湘 游?”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 楚 楼千里,遗爱满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诗:“长风度关塞,九月下 瀟 湘 。”
引证解释
⒈ 指湘江。因湘江水清深故名。
引《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澧沅之风,交瀟湘之渊。”
《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洞庭张乐池, 瀟湘帝子游。”
李善注引王逸曰:“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於湘水。”
唐李白《远别离》诗:“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 瀟湘之浦。”
王琦注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
元耶律楚材《用薛正之韵》:“凤池分付夔龙去,万顷瀟湘属湛然。”
明徐祯卿《古意》诗:“帝子葬何处, 瀟湘云正深。”
⒉ 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
引唐杜甫《去蜀》诗:“五载客蜀鄙,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瀟湘游?”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楚楼千里,遗爱满瀟湘。”
明何景明《雁》诗:“长风度关塞,九月下瀟湘。”
潇湘的国语词典
湖南省境潇水与湘水的合称。
潇湘的网络释义
潇湘 (词语释义)
潇湘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水,萧声。本义:水清而深的样子)
(2) 同本义
潇者,水清深也。——《水经注》
(3) 急疾 。如:潇瑟(形容风吹草木所发出使人感到凄凉的声音。多形容秋风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思妖1(消)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水,相声。本义:湘江)
(2) 同本义
湘,湘水也。出 零陵阳海山北入 江。——《说文》。 朱骏声曰:“出今 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与 漓水同源,经 湖南长沙府湘阴县至 磊石山八为二派,又合入 洞庭湖曰 湘口, 许云入 江未详。”
沈玉躬兮湘汨。——《楚辞·涉江》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楚辞·渔父》
(3) 又如:湘灵(湘水之神);湘帘(用湘妃竹做的帘子);湘累(指屈原);湘妃之泪(形容悲愤的泪水);湘娥(指舜妃娥皇女英);湘江旧迹(指湘妃哭舜的传说)
(4) 湘山
(5) 即君山。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
(6) 即黄陵山。在湖南省湘潭市北
(7) 湖南省的简称 。如:湘文(湘地丝织品的花纹);湘云(湘地所产的香草。芸,香草名);湘东一目(指棋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1 [海陆丰腔] siong1 [梅县腔] siong1 [台湾四县腔] siong1 [客英字典] siong1 [东莞腔] si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襄 | 息良 | 心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siang | sĭa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