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音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音韵学术语。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较大的音。
宋 元 等韵学家分韵母为开口、合口两类,每类又分一、二、三、四四等,一、二等都没有介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较大,故称洪音。自 明 清 等韵学家改开、合各四等为开、齐、合、撮四呼以后,也有人称开口呼为开口洪音,齐齿呼为开口细音,合口呼为合口洪音,撮口呼为合口细音。
引证解释
⒈ 音韵学术语。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较大的音。 宋元等韵学家分韵母为开口、合口两类,每类又分一、二、三、四四等,一、二等都没有介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隙较大,故称洪音。自明清等韵学家改开、合各四等为开、齐、合、撮四呼以后,也有人称开口呼为开口洪音,齐齿呼为开口细音,合口呼为合口洪音,撮口呼为合口细音。
洪音的国语词典
声韵学上指主要母音舌位较低、较后、口腔共鸣器空隙大的音。相对于细音而言。如宋、元等韵学家将一、二等韵视为洪音,把三、四等韵当做细音。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共声。本义:大水)
(2) 同本义
洪,洚水也。——《说文》
汤汤洪水方割。——《书·尧典》
洪水芒芒。——《诗·商颂·长发》
洪水横流。——《孟子·滕文公上》
(3) 又如:山洪;防洪;蓄洪;分洪;洪河(大河);洪峰
(4) 河道陡窄流急之处
定国既去逾月,复与 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已为陈迹,喟然而叹。—— 宋· 苏轼《百步洪》
徐州百步洪, 吕梁上下二洪。—— 明· 陆容《菽园杂记》
(5) 河流分道之处
东江木落水分洪,伐尽黄芦洲渚空。—— 宋· 王安石《东江》诗
(6) 姓
形容词
(1) 大。与“小”相对
洪波涌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声如洪钟。——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洪烈(巨大的功绩);洪仁(胸怀宽广,仁义待人);洪范(大名;伟业);洪慈(洪恩)
(3) 中医名词。谓脉象浮而有力 。如:洪芤(指脉博阳虚,手指重按时有两边有而中间无,好像手指按葱管的感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ung2 [宝安腔] fung2 [东莞腔] fung2 [台湾四县腔] fung2 [客英字典] fung2 [海陆丰腔] fung2 [客语拼音字汇] fung2 [陆丰腔] fung3
◎ 潮州话:hong5(hông) ang5(âng)〈姓〉ang5(â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洪 | 戸公 | 匣 | 東一 | 平聲 | 東 | 開口一等 | 東 | 通 | ghung/hung | ɣu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m1 [陆丰腔] jim1 [沙头角腔] jim1 [客英字典] jim1 [梅县腔] jim1 [东莞腔] jim1 [宝安腔]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客语拼音字汇] y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音 | 於金 | 影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ʔĭĕm | qim/y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