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目

zhù mù [ zhu mu]
注音 ㄓㄨˋ ㄇㄨ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注目 zhùmù

(1) 以目注视;目不视他物

注目礼
四海注目
gaze at;fix one’s eyes on

词语解释

  1. 注视。集中目光看。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赞·迦诺迦跂梨随闇尊者》:“扬眉注目,拊膝横拂。”《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户见了 杨玉 ,反觉有些避嫌,不敢注目,然心中思慕愈甚。”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晚上,为躲着院中人的注目,她又出去在街上转。”

  2. 引申为注意,重视。

    南朝 梁 陶弘景 《与武帝论书启》之一:“前奉神笔三纸,并今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苏报》﹞增入‘学界风潮’一栏,所载文章,素为东南学界所注目。” 聂绀弩 《创作口号和联合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创作口号:‘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我以为这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引证解释

⒈ 注视。集中目光看。

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
宋苏轼《十八大阿罗汉赞·迦诺迦跂梨随闇尊者》:“扬眉注目,拊膝横拂。”
《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户见了杨玉,反觉有些避嫌,不敢注目,然心中思慕愈甚。”
老舍《骆驼祥子》十八:“晚上,为躲着院中人的注目,她又出去在街上转。”

⒉ 引申为注意,重视。

南朝梁陶弘景《与武帝论书启》之一:“前奉神笔三纸,并今为五,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
张篁溪《苏报案实录》:“﹝《苏报》﹞增入‘学界风潮’一栏,所载文章,素为东南学界所注目。”
聂绀弩《创作口号和联合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创作口号:‘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我以为这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注目的国语词典

将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晋书.卷七一.孙惠传》:「今天下喁喁,四海注目。」《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众人都注目看公远,公远竟不在心上。」也作「注视」。

注目的网络释义

注目

  • 注目是一个汉语词语,
  • 拼音:zhù mù
  • 释义:1、意思是注视,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 2. 引申为注意,重视。
  • 注目的翻译

    英语: attention, to stare at, to fix attention on sth
    德语: die Augen auf etw. fixieren od. richten (V)​, den Blick auf etw. richten, sein Augenmerk auf etw. richten
    法语: fixer son regard sur, diriger son attention vers

    注目造句

    妈妈告诉我,太引人注目了不好。
    挂满了各种各样礼物的圣诞树,格外引人注目。
    此人风姿虽不特别惹人注目,但气势异常高昂,令人望而却步。
    在任何时候,原子核裂变都会成为引人注目的发现。
    另外两项修正案最惹人注目但不太可能通过。
    雁荡山有形状不一、千奇百怪的石头,非常引人注目。
    为了不引人注目,她悄悄的从门走进来。
    农业和国际关系之间的矛盾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事例。
    你们兄弟二人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真可谓金友玉昆、人才出于一家!
    同学们穿着那套新设计的校服,走在街上格外引人注目。
    动物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只高大的长颈鹿。
    小伙子英俊潇洒,每逢出门,总是引来不少姑娘频频注目。
    玉枝今天打扮得花枝招展,惹人注目。
    今天有一个人电了一个爆炸头。格外引人注目。
    她的嘴唇不时地开闭在这两排惹人注目的牙齿上。
    这支电视广告的製作的确别出心裁,十分引人注目。
    她的穿着因为与众不同,所以很引人注目。
    展览会上,那艘宇宙飞船的模型特别引人注目。
    小强的新旅游鞋格外的引人注目。
    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当地居民中间十分惹人注目。

    汉字详情

    zhù [zhu]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YG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YG
    四角: 301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主声。本义:灌入,注入)

    (2) 同本义

    注,灌也。——《说文》

    振盪注流。——左思《吴都赋》

    丰水东注。——《诗·大雅·文王有声》

    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言语》

    而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大雨如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东观汉记》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把酒注到瓶里;注溉(灌溉);注萤(以水浇灌萤火);注集(流泻汇集);注溜(倾泻的水流)

    (4) 集中;聚集

    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注心(集中心意,专心);注耳(倾耳);注仰(抬头注视);注盼(凝视);注神(凝神);注眼(集中目光看);注眸(凝眸);注睇(凝眸斜视)

    (6) 解释古书原文意义为“注”(解释前人注文的意义为“疏”)

    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意,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柳冕《与权德舆书》

    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文心雕龙·颂赞》

    郑玄欲注《春秋传》。——《世说新语·文学》

    注曰“不好”,改为“过”。(注曰,在旁边注明。)——宋· 洪迈《容斋续笔》

    (7) 又如:注本(带有注释的版本);注述(注释);注训(注解);注家(注解古籍的人)

    (8) 投;击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庄子·达生》

    (9) 连为一个整体;连接

    首尾连注,千里不绝。——《北史》

    船上伙计注好纤绳,跳上干岸。——《何典》

    (10) 又如:注易(接连不断);注连(连属,接连不断)

    (11) 预示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搜神记》

    (12) 涂抹

    注了红脂,着意再描双蛾。——清· 洪昇《长生殿·春睡》

    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李贺《恼公》

    (13) 记载

    元初五年,平望侯刘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记。——《后汉书》

    (14) 预先决定

    这命须臾!也是年该月值前生注,来到山溪野路。——康海《中山狼》

    (15) 附着;安放

    注旄首曰旌。——《尔雅·释天》

    (16) 输送

    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名词

    (1) 通常为字较小的,在正文以外印刷的评注或附注 。如:脚注

    (2) 赌注

    一日,博局争注,欧杀人命,亡归平阳。——《聊斋志异》

    (3) 又如:注头(赌注;赌博时押的钱);注马(赌注:下注)

    (4) 用于斟注的小壶

    他则水注:五彩注,石榴注,彩色双瓜注,双鸳注,双鹅注。——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5) 屋檐滴水处

    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司马相如《上林赋》

    (6) 古地名 。故址在河南省临汝县西

    三十二年,伐 郑城 酸枣。败 秦于 注。——《史记》

    量词

    (1) 用于赌注。赌博时一次所用的本钱叫一注

    李逵道:“我不傍猜,只要博这一博,五两银子做一注。”——《水浒全传》

    (2) 用于钱款、交易等。相当于“笔”、“桩”

    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一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红楼梦》

    (3) 用于雨。相当于“阵”、“场”

    萤飞渐多屋渐薄,一注愁霖当面落。——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

    动词

    (1) 用文字解释词句

    《说文》无註字。《说文解字序》: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五曰转注。其字作“注。”段玉裁曰:“俗作注”。—— 清· 雷浚《说文外编》

    先儒传埻,一切废不用。——《宋史》

    (2) 又如:批注(加评语和注解);评注(评论并注解);注述(注释和著述);注官(注出拟授官职);注家(从事注释的人);注语(用作说明的文字);注赞(关于言行的说明和赞语)

    (3) 记载;登记

    一事註乎志,所以恶子也。——《谷梁传》

    重黎记註。——《后汉书》

    (4) 又如:注代(古代前后仕官吏替换时登记备案);注记(记载,记录)

    英文翻译

    concentrate, focus, direct

    方言集汇

    ◎ 粤语:zyu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u4 [宝安腔] zu5 [东莞腔] zu5 [海陆丰腔] zhu5 [客英字典] zhu5 [台湾四县腔] zu5 [梅县腔] zhu5 [陆丰腔] zh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之戍去聲合口三等cjyoh/tjuhtɕĭu
    [mu]
    部首: 512
    笔画: 5
    五笔: HHH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
    四角: 601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词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文翻译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方言集汇

    ◎ 粤语:m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k7 muk8 [客英字典] muk7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7 muk8 [东莞腔] muk7 [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8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宝安腔] muk7 | muk8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miukmĭ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