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象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拘泥形迹。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世儒泥象于有无之内,而不知无为之为有为也。”
引证解释
⒈ 拘泥形迹。
引明唐顺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世儒泥象于有无之内,而不知无为之为有为也。”
泥象的网络释义
泥象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ní
名词
(1) (形声。从水,尼声。本义:泥水)
(2) 中国古水名,泾水支流,即今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东河及其下流马连河
泥,泥水也。出北地郁郅北蛮中。亦曰 白马水。一名 东河。——《说文》
北地郡 郁郅县, 泥水出北蛮夷中。——《汉书》
(3) 泥土;泥巴
厥土惟涂泥。——《书·禹贡》
致远恐泥。——《论语》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泥中死者。——《资治通鉴》
(4) 又如:泥木(土木);泥水(带泥土的水);泥牛(即土牛);泥冈子(土山冈);泥坂(土坡);泥灰(灰土);泥尘(尘土);泥墩墩(土墩子。比喻呆板无用的人);泥垡头(泥土块)
(5) 泥水,稀泥;烂泥
震遂泥。——《易·震卦》。虞注:“坤土得雨为泥。”
胡为乎泥中。——《诗·邶风·式微》
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6) 又如:泥掌(泥水匠用以抹平墙壁的泥镘);泥书(泥封的书函);泥头(指封酒坛口的泥巴);泥缄(古人书函多以泥封,后因以借指书信);泥章(封泥上所盖的印章);泥淖(烂泥;淤泥);泥荡(泥潭。泥坑);泥沟(烂泥淤积的水沟)
(7) 粘土的泥塑 。如:泥马(用泥塑造的马形);泥媳妇(泥塑的妇女像);泥像(泥塑佛像);泥龙(泥塑龙像);泥孩(泥塑娃娃);泥佛(泥塑的佛像)
(8) 重而稀软的、泥泞或粘滑的沉淀物 。如:泥涂(比喻污浊);汽车房地上的油泥
(9) 一堆捣成或压成的柔软的糊状混合料
那庄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水浒传》
(10) 又如:枣泥;土豆泥;蒜泥
(11) 读“
”,通“涅”,染黑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形容词
(1) 软弱无力
威夷(兽名),长颈而泥。——《尔雅·释兽》
(2) 另见
nì
动词
(1) 阻塞,阻滞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论语·子张》
(2) 又如:泥滞(滞留,停留);泥漉(阻塞干涸);泥饮(强留饮酒);江为山所泥
(3) 拘泥于;拘执,不变通
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二刻拍案惊奇》
(4) 又如:泥文(拘泥于文字);泥定(株守;拘执);泥信(拘泥一面,过分相信);泥执(拘泥固执);泥常(拘泥于常规);泥象(拘泥形迹);泥视(谓死板地看问题)
(5) 涂沫
王以赤石脂泥壁。——《世说新语·汰侈》
(6) 又如:泥坦克
(7) 糊
红纸泥窗绕画廊。——花蕊夫人《宫词》
(8) 软求,软缠;缠着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杜甫《冬至》
翠环仍泥着不肯去。——《老残游记》
(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lai2 [海陆丰腔] ni2 nai2 [梅县腔] nai2 [沙头角腔] lai2 [客语拼音字汇] nai2 ni2 [台湾四县腔] ni2 nai2 [客英字典] ni2 ni5 ne2 [陆丰腔] nai3 [宝安腔] lai2
◎ 潮州话:ni5(nîⁿ ) ni3(nì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泥 | 奴低 | 泥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niei | ne/ne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2)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 Elephas )和非洲象属( Loxodonta )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说文》
祷过之山多象。——《山海经·南山经》
穷奇象犀。——《汉书·司马相如传》
其民乘象以战。——《汉书·张骞传》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诗·鲁颂·泮水》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象口(象状香炉口);象王(象中最大者,佛家喻佛)
(4) 象牙的省称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尔雅》。注:“象牙骨。”
佩其象揥。——《诗·狂风·葛屦》。传:“象揥所以为饰。”
用两象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以象骨饰尊。”
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封建时代臣子上朝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象床(象牙装饰的床);象路(以象牙为饰的车);象管(以象牙为饰的笔);象箸(象牙筷子)
(6) 现象 。如:象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亦泛指天体);旱象;天象;险象;景象;假象
(7) 人的外貌
象恭滔天。——《书·尧典》
(8) 又如:丑象
(9) 肖像,用水墨画、油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的人面部的像
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潘岳《寡妇赋》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晋书·顾恺之传》
往往留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绘象祀之。——清· 张廷玉《明史》
(10) 又如:象教(佛教的别称。释加牟尼去世后,佛门弟子刻木为佛、教化众生,故名);象设(原指佛像。泛指遗像)
(11) 象征
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
(12) 又如:征象;象表(征象);象兆(征兆)
(13) 形状;样子;景象
杌陧之象。——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14) 又如: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15) 法,法令
象以典刑。——《虞书》。传:“法也。”
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国语》
(16) 道理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17) ∶脏腑健康与否显现于人颜面上的气色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
(18) 又如:脉象;病象
动词
(1) 假借为“像”。类似;好像
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系辞》
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易·略例》
物生而后有象。——《左传·僖公十五年》
天象盖笠。——《周髀算经》
女必象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象意(如意);活象;极象;象恭(貌似恭敬);象肖(德业与先人相似);象貌(像事物的容貌);象龚(貌似恭敬)
(3) 摹拟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鲁灵光殿赋》
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赫赫可象。——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象体(量体);象生(纸、棉糊扎成的人物形象,用于祭祀或作为玩具);象模象样(认真地);象眼块(菱形)
(5) 描绘
公在荆州,或象其义,白须红颜,谓公方壮。——《王荆州画像赞》
(6) 又如:象物(描摹物象);象说(描摹,解说)
(7) 效法
人君为饮食为此,故左右象之。——《墨子》
(8) 又如:象贤(效法先人的贤德)
(9) 想像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
(10) 又如:象事(想像事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ong5 siong3 [梅县腔] siong5 [海陆丰腔] siong6 siong3 [客英字典] siong5 [沙头角腔] siong5 [陆丰腔] siong6 [东莞腔] siong3 [宝安腔] siong3 | siong5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像 | 徐兩 | 邪 | 陽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zĭaŋ | zsiangx/szi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