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淖

ní nào [ ni nao]
注音 ㄋ一ˊ ㄋㄠˋ

词语释义

泥淖 ní nào

1.  泥泞的低洼地,也指烂泥、泥坑。

mud;

2.  比喻艰难而不易摆脱的困境。

词语解释

  1. 烂泥;淤泥。

    宋 王安石 《次前韵寄杨德逢》:“翻然陂路长,泥淖困臧获。” 沈从文 《黑夜》:“两人把两支连槽盒子枪、两把刀,以及一些别的东西,都从泥淖极深的河边搬到了堤上。”

  2. 泥泞的洼地。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德州民》:“泥淖中,足迹长二尺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旋风暴作,三马皆惊逸不可止。不趋其家而趋县城,飞渡泥淖,如履康庄。”

  3. 泥烂而滑。

    宋 欧阳修 《乞罢上元放灯札子》:“目下阴雪未解,假使便得晴明,坊市不免泥淖。”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再生》:“遇有桥梁道途朽敝泥淖者,輒出所蓄貲,极力修补。” 许地山 《桃金娘》:“但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任她底舞态轻盈,也踏不了泥淖砾场。”

  4. 比喻卑下的地位或不能自拔的窘困境地。

    明 陈宗之 《汉道》诗:“如何盛明世,栖栖泥淖中。” 秦牧 《艺海拾贝·酷肖》:“在艺术的道路上,‘自然主义’这个泥淖曾经坑害了不少的行人。”

引证解释

⒈ 烂泥;淤泥。

宋王安石《次前韵寄杨德逢》:“翻然陂路长,泥淖困臧获。”
沈从文《黑夜》:“两人把两支连槽盒子枪、两把刀,以及一些别的东西,都从泥淖极深的河边搬到了堤上。”

⒉ 泥泞的洼地。

宋张师正《括异志·德州民》:“泥淖中,足迹长二尺餘。”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旋风暴作,三马皆惊逸不可止。不趋其家而趋县城,飞渡泥淖,如履康庄。”

⒊ 泥烂而滑。

宋欧阳修《乞罢上元放灯札子》:“目下阴雪未解,假使便得晴明,坊市不免泥淖。”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再生》:“遇有桥梁道途朽敝泥淖者,輒出所蓄貲,极力修补。”
许地山《桃金娘》:“但在大雨滂沱的时候……任她底舞态轻盈,也踏不了泥淖砾场。”

⒋ 比喻卑下的地位或不能自拔的窘困境地。

明陈宗之《汉道》诗:“如何盛明世,栖栖泥淖中。”
秦牧《艺海拾贝·酷肖》:“在艺术的道路上,‘自然主义’这个泥淖曾经坑害了不少的行人。”

泥淖的国语词典

烂泥浆区。

如:「他目前正陷身泥淖,业务无法推展。」

泥淖的网络释义

泥淖

  • 泥淖指泥泞的低洼地,也指烂泥、泥坑。淖是烂泥的意思。比喻艰难而不易摆脱的困境。
  • 泥淖的翻译

    英语: mud, muddy swamp, sump, fig. a sticky predicament
    德语: Schlamm (S)​

    泥淖造句

    我现在的处境犹如陷入泥淖中,进退维谷,非常狼狈。
    爱如灯盏,照耀着在情感黑夜中摸索前行的人;爱如甘泉,滋润着在情感沙漠中艰难行走的人;爱如阳光,温暖着在情感雪地中哆嗦爬行的人;爱如春风,抚摩着在情感泥淖中受伤挣扎的人。
    布莱克莫尔的河流流得缓慢、沉静、常常是浑浊的;它们从积满泥淖的河床上流过去,不明情形而涉水过河的人,稍不注意就会陷进泥淖里。
    没有人会为了你的未来买单,你要么努力向上爬要么烂在社会最底层的泥淖里,这就是生活。
    至二十二日,敌人的前进完全陷于泥淖中。
    从一个令你不断失望的男人那里寻找欣赏,让你陷入了自卑的泥淖。
    太怙口距山海关约五百里,夏秋海滨,水阻泥淖,炮车日行不过二三十里,且有早道不通之处,猝然有惊,深虑缓不济急。
    他利用铁橇将车轮从泥淖里撬了出来。
    如今许多国家还在金融危机的泥淖中挣扎,而国际货币市场则出现了各自为战的现象。
    对这类案件的调查暴露了中国纠缠不清的、泥淖般的监管制度。
    值得安慰的是,邪恶的事物看起来美丽,是因为我们是隔了一段距离来看它的。倘若我们陷身于罪恶的泥淖之中,绝对不可能会认为它很美丽。三岛由纪夫。
    他们蹑足而行,可以在泥淖中自如行走。
    在《文坛成名术之身体写作》中,批评家揭示“身体”以虚假的反叛姿态唾弃“头颅”空荡荡的内心生活,自身却陷溺在消费主义的情欲泥淖中。
    常常迷迷糊糊闯入多雾的沼泽,深陷泥淖进退两难。
    两人夜行,一人只见满地泥淖,一人则见漫天星斗。卡尔·耶勒鲁普。
    一件件、一回回的报道与讨论,并没有强有力地将我们拽出泥淖,大家仍在良知与现实困境中茫然。
    由于英缅军连连丢城失地,中国远征军与英缅军间结成的中英盟军,正一步步陷入失败的泥淖。
    当一个人在浓雾弥漫之中陷入污秽的泥淖而泥浆已经没到脖子处的时候,经验就宛如初升的曙光出现在他的眼前并向他揭示:他不应该走这条路。
    人的一生,不会没有泥淖。然而,泥淖里的爬起要靠身体的力量,风雨里的寻路要靠智慧的指引,这些,统统和容貌没有什么本质关系。
    将士宁可百战死,不堕泥淖伴鬼行!兄弟们!以死!以血!捍我威名!天下归元。

    汉字详情

    ní,nì [ni]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NX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SP
    四角: 371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尼声。本义:泥水)

    (2) 中国古水名,泾水支流,即今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东河及其下流马连河

    泥,泥水也。出北地郁郅北蛮中。亦曰 白马水。一名 东河。——《说文》

    北地郡 郁郅县, 泥水出北蛮夷中。——《汉书》

    (3) 泥土;泥巴

    厥土惟涂泥。——《书·禹贡》

    致远恐泥。——《论语》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泥中死者。——《资治通鉴》

    (4) 又如:泥木(土木);泥水(带泥土的水);泥牛(即土牛);泥冈子(土山冈);泥坂(土坡);泥灰(灰土);泥尘(尘土);泥墩墩(土墩子。比喻呆板无用的人);泥垡头(泥土块)

    (5) 泥水,稀泥;烂泥

    震遂泥。——《易·震卦》。虞注:“坤土得雨为泥。”

    胡为乎泥中。——《诗·邶风·式微》

    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6) 又如:泥掌(泥水匠用以抹平墙壁的泥镘);泥书(泥封的书函);泥头(指封酒坛口的泥巴);泥缄(古人书函多以泥封,后因以借指书信);泥章(封泥上所盖的印章);泥淖(烂泥;淤泥);泥荡(泥潭。泥坑);泥沟(烂泥淤积的水沟)

    (7) 粘土的泥塑 。如:泥马(用泥塑造的马形);泥媳妇(泥塑的妇女像);泥像(泥塑佛像);泥龙(泥塑龙像);泥孩(泥塑娃娃);泥佛(泥塑的佛像)

    (8) 重而稀软的、泥泞或粘滑的沉淀物 。如:泥涂(比喻污浊);汽车房地上的油泥

    (9) 一堆捣成或压成的柔软的糊状混合料

    那庄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水浒传》

    (10) 又如:枣泥;土豆泥;蒜泥

    (11) 读“ niè”,通“涅”,染黑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形容词

    (1) 软弱无力

    威夷(兽名),长颈而泥。——《尔雅·释兽》

    (2) 另见

    动词

    (1) 阻塞,阻滞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论语·子张》

    (2) 又如:泥滞(滞留,停留);泥漉(阻塞干涸);泥饮(强留饮酒);江为山所泥

    (3) 拘泥于;拘执,不变通

    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二刻拍案惊奇》

    (4) 又如:泥文(拘泥于文字);泥定(株守;拘执);泥信(拘泥一面,过分相信);泥执(拘泥固执);泥常(拘泥于常规);泥象(拘泥形迹);泥视(谓死板地看问题)

    (5) 涂沫

    王以赤石脂泥壁。——《世说新语·汰侈》

    (6) 又如:泥坦克

    (7) 糊

    红纸泥窗绕画廊。——花蕊夫人《宫词》

    (8) 软求,软缠;缠着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杜甫《冬至》

    翠环仍泥着不肯去。——《老残游记》

    (9) 另见

    英文翻译

    mud, mire; earth, clay; plaster

    方言集汇

    ◎ 粤语:nai4 nei6
    ◎ 客家话:[东莞腔] lai2 [海陆丰腔] ni2 nai2 [梅县腔] nai2 [沙头角腔] lai2 [客语拼音字汇] nai2 ni2 [台湾四县腔] ni2 nai2 [客英字典] ni2 ni5 ne2 [陆丰腔] nai3 [宝安腔] lai2
    ◎ 潮州话:ni5(nîⁿ ) ni3(nì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奴低齊開平聲開口四等nieine/nei
    nào,chuò,zhuō [nao,chuo,zhuo]
    部首: 331
    笔画: 11
    五笔: IHJH
    姓名学:
    仓颉: EYAJ
    四角: 3114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卓声。本义:泥沼;深泥,烂泥)

    (2) 同本义

    淖,泥也。——《说文》

    天雨淖。——《汉书·韦元成传》

    世沉淖而难论兮。——《楚辞·怨世》

    和泥曰淖。——《通俗文》

    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左传·成公十六年》

    濯淖污泥之中。——《资治通鉴·汉纪》

    (3) 又如:淖泞(泥烂滑溜);淖湴(淤泥);淖污(泥水混浊);淖田(烂泥田);淖潦(烂泥积水)

    (4) 流体

    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湿润

    淖乎如在于海。——《管子·内业》。

    淖,湿也。——《广雅》

    (2) 又如:淖泽(湿润)

    (3) 柔和

    夫水,淖弱以清。——《管子·水地》

    嘉荐普淖。——《仪礼·少牢礼》。注:“和也。”

    (4) 又如:淖溺(柔软);淖糜(烂糊粥);淖泞(泥泞)

    英文翻译

    slush; mud

    方言集汇

    ◎ 粤语:naau6
    ◎ 客家话:[梅县腔] nau5 [台湾四县腔] nau5 (neu2) cau5 [客英字典] nau5 cau5 [宝安腔] lau5 [客语拼音字汇] neu2 [海陆丰腔] nau6 (neu2) cau5
    ◎ 潮州话:之欧6(造)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六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奴敎去聲開口二等nrauh/neawɳ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