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泛滥
(1) 江、湖水溢出,淹没土地
(2) 形容事物、思想到处扩散
词语解释
亦作“氾滥”。亦作“泛滥”。大水漫溢。
《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史记·河渠书》:“为我谓 河伯 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宋 叶适 《题蔡君进书后》:“巨潦汎滥,流荡漂溺,至以滔天灭木为患。” 瞿秋白 《乱弹·世纪末的悲哀》:“天在旋转着,地在震荡着,洪水泛滥着。”
比喻不好的事物如大水漫溢,到处都是。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其实,近一两年来,杂文集的出版,数量并不及诗歌,更其赶不上小说,慨叹于杂文的泛滥,还是一种胡说八道。”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 艾芜 《漫谈三十年代的“左联”》:“订出许多条条框框,必然导致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就会泛滥起来。”
波动;波动貌。
《楚辞·九章·哀郢》:“凌 阳侯 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唐 沉佺期 《入卫作》诗:“緑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 峻青 《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这个愿望,泛滥在她心海里已不止一天了。”
浮游于水上。
汉 司马相如 《大人赋》:“奄息 总极 氾滥水嬉兮,使 灵媧 鼓瑟而舞 冯夷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留思北顾,涕渐渐兮;折鋭摧矜,凝氾滥兮。” 王逸 注:“氾滥,犹沉浮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寻山志》:“鸥双双以赴水,鷺轩轩而归田。赴水兮汎滥,归田兮翱翔。”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鼓棹清流,随波泛滥。”
谓博览而沉浸其中。
南朝 梁 萧统 《与何胤书》:“﹝余﹞每纘閲六经,汎滥百氏,研寻物理,顾略清言。” 宋 苏轼 《策总叙》:“自 汉 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於圣人,而皆泛滥於辞章,不适於用。” 清 钱谦益 《祖逢阳赠浙江布政使司制》:“学问渊源乎经术,文辞氾滥于百家。” 王棻 《与友人书》:“其为诗也,导源於《风》、《雅》,游泳乎《离骚》,浸淫乎 汉 魏 ,汎滥於六朝。”
广博;广泛。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汎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宋 苏轼 《复改科赋》:“彼文辞泛滥也,无所统纪;此声律切当也,有所指归;巧拙由一字之可见,美恶混千人而莫违。”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读史》:“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以矜奇炫博,泛滥及之。”
指泛泛;笼统。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铭不得曰志,然泛滥言之,则志亦包铭,而其为式,或志与铭并用,或用其一而已足,此又古今之变也。”
广泛流行、扩散。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俎》:“ 元 初法度犹明,尚有所惮,未至於汎滥。” 清 钱谦益 《<艺林汇考>序》:“类书之作,昉於六朝,盛於 唐 而氾滥於 宋 。”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承 嘉靖 末 苏 曾 氾滥之餘…… 顾涇阳 先生独以博大宏通之才,竪大义,析微言,屹然岳立。”
浮泛,不切实。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汎滥博文,则多而久之。” 张守节 正义:“汎滥,浮辞也。”《北史·裴叔义传》:“﹝ 景融 ﹞虽才不称学,而缉缀无倦,文词汎滥,理会处寡。” 宋 叶适 《应诏条奏六事》:“臣不敢汎滥条奏,苟应故常。” 明 李贽 《孔明为后主写管子申韩六韬》:“独儒家者流,汎滥而靡所适从。” 清 黄宗羲 《<明文案>序下》:“ 纬真 之文汎滥中尚有可裁。”
10.随便,漫不经心。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我等今来者直寻有道者耳,非浮游无著泛滥而行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七:“若是泛滥看过,今次又见是好,明次又见是好,终是无功夫不得力。”
11.洋溢;充溢。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那张像五彩鲜明,发出光彩, 吴天宝 的脸又红又亮,也泛滥着生命的光彩。” 艾青 《向太阳》诗之七:“太阳的光,泛滥在街上。”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氾滥”。亦作“泛滥”。
⒉ 大水漫溢。
引《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
《史记·河渠书》:“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宋叶适《题蔡君进书后》:“巨潦汎滥,流荡漂溺,至以滔天灭木为患。”
瞿秋白《乱弹·世纪末的悲哀》:“天在旋转着,地在震荡着,洪水泛滥着。”
⒊ 比喻不好的事物如大水漫溢,到处都是。
引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其实,近一两年来,杂文集的出版,数量并不及诗歌,更其赶不上小说,慨叹于杂文的泛滥,还是一种胡说八道。”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
艾芜《漫谈三十年代的“左联”》:“订出许多条条框框,必然导致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就会泛滥起来。”
⒋ 波动;波动貌。
引《楚辞·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唐沉佺期《入卫作》诗:“緑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
峻青《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这个愿望,泛滥在她心海里已不止一天了。”
⒌ 浮游于水上。
引汉司马相如《大人赋》:“奄息总极氾滥水嬉兮,使灵媧鼓瑟而舞冯夷。”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留思北顾,涕渐渐兮;折鋭摧矜,凝氾滥兮。”
王逸注:“氾滥,犹沉浮也。”
南朝梁陶弘景《寻山志》:“鸥双双以赴水,鷺轩轩而归田。赴水兮汎滥,归田兮翱翔。”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室罗伐悉底国》:“鼓棹清流,随波泛滥。”
⒍ 谓博览而沉浸其中。
引南朝梁萧统《与何胤书》:“﹝余﹞每纘閲六经,汎滥百氏,研寻物理,顾略清言。”
宋苏轼《策总叙》:“自汉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於圣人,而皆泛滥於辞章,不适於用。”
清钱谦益《祖逢阳赠浙江布政使司制》:“学问渊源乎经术,文辞氾滥于百家。”
王棻《与友人书》:“其为诗也,导源於《风》、《雅》,游泳乎《离骚》,浸淫乎汉魏,汎滥於六朝。”
⒎ 广博;广泛。
引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汎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宋苏轼《复改科赋》:“彼文辞泛滥也,无所统纪;此声律切当也,有所指归;巧拙由一字之可见,美恶混千人而莫违。”
清梁章鉅《退庵随笔·读史》:“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以矜奇炫博,泛滥及之。”
⒏ 指泛泛;笼统。
引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铭不得曰志,然泛滥言之,则志亦包铭,而其为式,或志与铭并用,或用其一而已足,此又古今之变也。”
⒐ 广泛流行、扩散。
引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元初法度犹明,尚有所惮,未至於汎滥。”
清钱谦益《<艺林汇考>序》:“类书之作,昉於六朝,盛於唐而氾滥於宋。”
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承嘉靖末苏曾氾滥之餘…… 顾涇阳先生独以博大宏通之才,竪大义,析微言,屹然岳立。”
⒑ 浮泛,不切实。
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汎滥博文,则多而久之。”
张守节正义:“汎滥,浮辞也。”
《北史·裴叔义传》:“﹝景融﹞虽才不称学,而缉缀无倦,文词汎滥,理会处寡。”
宋叶适《应诏条奏六事》:“臣不敢汎滥条奏,苟应故常。”
明李贽《孔明为后主写管子申韩六韬》:“独儒家者流,汎滥而靡所适从。”
清黄宗羲《<明文案>序下》:“纬真之文汎滥中尚有可裁。”
⒒ 随便,漫不经心。
引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我等今来者直寻有道者耳,非浮游无著泛滥而行也。”
《朱子语类》卷一一七:“若是泛滥看过,今次又见是好,明次又见是好,终是无功夫不得力。”
⒓ 洋溢;充溢。
引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那张像五彩鲜明,发出光彩, 吴天宝的脸又红又亮,也泛滥着生命的光彩。”
艾青《向太阳》诗之七:“太阳的光,泛滥在街上。”
泛滥的国语词典
水势盛大,横流漫溢。
如:「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泛滥的网络释义
泛滥 (词语)
反义词
泛滥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乏声。汎、泛实同一词。本义:漂浮)
(2) 同本义
汎,浮貌。从水,凡声。与泛略同。与氾迥别。——《说文》
汎彼柏舟。——《诗·邶风·柏舟》
汎舟于河。——《国语·晋语》。注:“浮也。”
一曰泛齐。——《周礼·酒正》
汎齐,浮蛾在上汎汎然也。——《释名·释饭食》
汎汎杨舟。——《诗·小雅·菁菁者莪》
乘天潢之汎汎兮。——《文选·张衡·思玄赋》
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 魏学洢《核舟记》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3) 又如:泛然(漂浮,浮动的样子);泛浮(漂浮);泛萍(比喻漂荡不定);泛蚁(浮在酒上的泡沫)
(4) 漫溢,大水漫流
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汉书·武帝纪》
(5) 又如:黄泛区;泛浸(泛滥淹没);泛涨(水涨溢);泛澜(漫溢横流)
(6) 弥漫
凝烟泛城阙,凄风入轩房。——南朝 宋· 刘铄《歌诗》
(7) 浮现;露出 。如:泛白(浮现白色)
(8) 向上冒出
坑里泛出半人深的水,油汪汪的,漂着汽油。——杨朔《三千里江山》
(9) 通“覂”(
),倾覆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汉· 贾谊《论积贮疏》
副词
(1) 假借为氾。广泛,普遍
以杜君言泛汛之。—— 清· 方苞《狱中杂记》
情窦既开,必致于泛用无度。——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2) 又如:泛利(广泛施利);泛涉(广泛涉猎);泛采(取材广泛);泛广(广泛,普遍);泛观(纵观;广泛地浏览)
(3) 不切实际的,浮浅的 。如:空泛;浮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fam5 [台湾四县腔] fam5 [客英字典] fam5 [宝安腔] fam5 [梅县腔] fam5 [海陆丰腔] fam6 [客语拼音字汇] fam4 pan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汎 | 孚梵 | 滂 | 凡 | 去聲 | 陷 | 合口三等 | 咸 | 凡 | pʰĭwɐm | phyamh/phvam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监声。本义:浮起,浮现)
(2) 同本义
滥,泛也。——《说文》
江出于 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荀子·子道》
滥泉正出。——《尔雅·释水》
滥水之潘为渊。——《列子·黄帝》
(3) 大水漫出,泛滥
大水泛滥郡国十五有余。——《汉书·谷永传》
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水经注·湿水》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孟子·滕文公》
(4) 又如: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滥泉(从地下向上涌出的泉水);滥汜(泛滥,浮沉)
(5) 浸渍,泡在水里
滥车之水。——《管子·地图》
(6) 蔓延;波及 。如:滥炎(蔓延的火);祸滥及平人
因怒而滥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7) 又如:滥漫(任意,随便);滥杀(胡乱杀戳无罪的人);滥浊(过度混乱);滥用职权;滥冗(过多);滥刑(过量的刑罚;任意判罪或施刑)
(8) 通“欿”。贪欲;卑污
虞公滥于宝于马。——《吕氏春秋》
(9) 又如:滥官(贪官);滥墨(指官吏贪财好贿者);滥溢(胡作非为)
(10) 通“敛”。收聚
至刑不滥。——《淮南子·汜论》
形容词
(1) 过度;超过限度;漫无准则
生穑省用,不滥其度。——《周书·程典》
小人究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2) 虚妄不实
不僭不滥。——《诗·商颂·殷武》
(3) 又如:滥言(虚妄不实的言词);滥词(虚妄不实的话);滥套(指文章中完全抄袭前人,毫无创新之见)
(4) 谦词。才不胜任 。如:滥膺(滥竽充数。谦词);滥膺阃外(滥竽充数受命统兵在外)
(5) 用同“烂”
(6) 破碎,松软。如:滥泥(烂泥,稀泥)
(7) 程度深。如:滥熟(极熟悉、熟练)
副词
任意地;肆意地
不许滥诛骨肉。——《资治通鉴》
名词
假借为“鉴”。浴盆
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庄子·则阳》
钟鼎壶濫。——《吕氏春秋·节丧》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nam6 [澄海]nang6 [潮州、饶平]la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