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液

hàn yè [ han ye]
注音 ㄏㄢˋ 一ㄝ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汗水。

词语解释

  1. 汗水。

    郭小川 《秋歌》之一:“呵,秋花、秋实、秋天的红叶,哪一样不曾浸透我们的汗液。”

引证解释

⒈ 汗水。

郭小川《秋歌》之一:“呵,秋花、秋实、秋天的红叶,哪一样不曾浸透我们的汗液。”

汗液的国语词典

汗腺分泌的液体。

汗液的网络释义

汗液

  • 汗液(sweat)是由汗腺分泌的液体,由于外界气温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所致的热刺激引起的发汗称知觉发汗,汗液本身无味。此时发汗区域分布广,全身各部位皮肤,尤以前额、颈部、躯干前后、腰部、手背及前臂等部位最多;其次为颈、躯干侧面及四肢大部分;再次为股内侧面及腋下;最少是手掌和足。精神紧张亦引起发汗,发汗中枢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正常人24小时内不知觉蒸发约600~700毫升水。
  • 汗液的翻译

    英语: sweat
    德语: Schweiß (S, Bio)​
    法语: sueur

    汗液造句

    而通过汗液蒸发,可以散发多余的热量,从而延缓临界温度的到达。
    说着封千寒好象很痛苦似的,捂着脑袋,并用魔元把脸色弄白,又挤出一些汗液,把一个失忆者的痛苦活灵活现的表演出来。
    汗液是由水和少量尿素和盐构成的。
    比如,年长的公象就会分泌一种混合了多种化学物质的汗液,这是年轻的公象可望不可即的。
    男性汗液中一种在许多动物中具有外激素功能的类固醇,能够提高女性体内与应激反应和情绪有关的荷尔蒙的水平。
    在极端的环境中,人体可以在一小时内排出几公升汗液。
    若大汗腺体肥大,可过多地分泌汗液及加大脂质类排泄渗出量。
    夏至到来祝福送,朋友情谊比天高。莫要总是宅在家,空调风儿身边飘。要知人体有调控,汗液蒸发适温高。久居室内易得病,全身难受要就医。早晚出门多走走,健健康康一夏天!
    夏天起痱子主要是因为汗液蒸发不畅所致。
    可过多地分泌汗液及加大脂质类排泄渗出量。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容易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再加上暑气逼人,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容易导致人体内寒过甚。
    夏日蚊子肆虐,教你拒收红包,少穿深色仔裤,诱蚊指数狂飙,白色衣服首选,及时擦去汗液,香水发胶招蚊,浴液香味莫浓。温馨关怀送上,愿你快乐安康!
    我们尽量的出汗,我们尽量的发泄我们生命之力,最后我们的汗液,便是甘霖的源泉,这炎威逼人的夏天,将被这无尽的甘霖所毁灭,世界变成清明爽朗。
    分泌腺在青春期的时候长成,它制造出与性诱惑有关的有味汗液,能导致体臭,尤其是在腋窝周围。
    选择透气的棉袜和鞋子,那些可以防水的鞋同样也不利于汗液的散发。
    因此,你就好好享受清凉暑期,男同胞别偷懒,每天冲凉洗白白,臭哄哄的汗液也能被冲洗掉。
    含指纹中和剂,能防止因指纹印汗液所做成的腐蚀。
    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湿热交蒸、排湿与排毒的季节,但由于都市人空调的过度使用,淤积的“毒物”和“废物”不能全部散到体外,蓄积在体内,伤暑、中暑、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容易发作。专家提醒,夏天一定要通过运动多排汗,把体内的毒素通过汗液排泄,才不会亚健康。
    青春期生长的泌离腺产生带有可以吸引异性的特殊气味的汗液,也可以导致腋臭尤其是在腋窝附近。
    入秋天气转凉,人们味觉增强;食欲大振吃嘛嘛香,饮食不觉过量;睡眠充足汗液减少,体内储存太多脂肪;摄取热量过多,身体就会发胖;入秋饮食需科学,否则肥胖把心伤。

    汉字详情

    hàn,hán [han]
    部首: 331
    笔画: 6
    五笔: IFH
    五行:
    仓颉: EMJ
    四角: 31140

    详细解释

    hán

    名词

    (1) 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

    汗,可汗。蕃王称。——《广韵》

    咸丰四年, 土谢图汗、 车臣汗两部汗、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温旨郤之。——《清史稿》

    (2) 另见 hàn

    hàn

    名词

    (1)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2)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汗,身液也。——《说文》

    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

    五藏化液心为汗。——《宣明五气篇》

    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汉书·刘向传》

    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释名·释衣服》

    汗出浃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汗巾(擦汗用的手巾);汗血(汗与血;流汗流血;汗出如血);汗汪汪(形容汗水多的样子);汗星(细小的汗珠);汗迹(汗水的痕迹)

    (4)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如:汗筒(古人用竹筒书写,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称为汗筒,也称汗青);汗竹(借指史籍、书册);汗青头白(书成人老)

    (5) 旧时维吾尔族一些上层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称号 。亦作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末尾

    动词

    (1) 出汗;使出汗

    汗牛塞屋。——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如:汗下(汗流下来);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样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脱(出汗失水而虚脱)

    (3) 另见 hán

    英文翻译

    perspiration, sweat

    方言集汇

    ◎ 粤语:hon4 hon6 hong6
    ◎ 客家话:[梅县腔] hon5 [沙头角腔] hon5 [东莞腔] hon5 [海陆丰腔] hon6 [客英字典] hon5 [宝安腔] hon3 [客语拼音字汇] hon4 [台湾四县腔] hon5
    ◎ 潮州话:hang2(háng) hang5(hâ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五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安平聲開口一等ɣɑnghan/han
    [ye]
    部首: 331
    笔画: 11
    五笔: IYW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YOK
    四角: 30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夜声。本义:汁,流质)

    (2) 同本义

    液,汁也。——《字林》

    人有精气津液。——《素问·调经论》。注:“精之渗于空窍,留而不行者为液也。”

    鼻出清液。——《素问·腹中论》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楚辞》

    尚恐丹液迟,志愿不及申。——唐· 李白《古风》

    (3) 又如:泪液(眼内泪腺分泌的无色透明液体);胃液;津液;唾液;溶液

    (4) 在动物或植物体内的非固态物质 。如:体液;脑脊液;细胞内液

    动词

    (1) 冰冻融解;溶化

    渔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改积藏。——《文子》

    每至正月,烧去枯叶。地液辄耕垅。——《齐民要术》

    (2) 又如:液液(融解的样子;津润的样子);液蹣(脂液流出)

    (3) 浸渍

    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周礼》

    (4) 润

    滋液渗漉,何生不育。——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

    (5) 渗漏

    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为器。——《尉缭子》

    英文翻译

    sap, juice, liquid, fluid

    方言集汇

    ◎ 粤语:jat6 ji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t8 [客语拼音字汇] ye2 yid6 [宝安腔] jit8 [客英字典] jit8 [台湾四县腔] jit8 [东莞腔] jit8 [梅县腔] ye.2 ji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羊益昔開入聲開口三等jekjĭɛ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