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成语用法
汉官威仪作宾语;泛指正统的皇家礼制。
引证解释
⒈ 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典礼制度。亦泛指华夏的礼仪制度。
引《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復见汉官威仪!’”
唐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诗:“愿同东观士,长覩汉官仪。”
明何景明《送张国宾进万寿表还》诗:“凤管暂停秦女曲,龙旂遥覩汉官仪。”
邓溥《自题印雅》诗:“远规秦制度,重见汉官仪。”
汉官威仪的国语词典
本汉代官吏的礼仪制度,泛指正统的礼仪制度。
汉官威仪的网络释义
汉官威仪
汉官威仪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難(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2) 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汉, 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徐偃王处 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汉之阴。
收众汉南。——《资治通鉴》
(3) 又如: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汉津(汉水);汉阴(汉水南岸。水南岸背太阳叫阴,水北岸面太阳叫阳);汉渚(汉水水边;汉水)
(4) 银河。也称云汉、银汉、天汉
星汉灿烂。——曹操《步出门夏门行》
(5) 又如:汉沂(银河边);汉清(即清汉,天河)
(6) 朝代名,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共历24帝,统治406年
匈奴留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不知有汉。——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实汉贼。——《资治通鉴》
废汉自立。
(7) 又如:汉宇(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朝的军队;元、清时称以汉人编成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8) 民族名。汉族的简称 。如:汉民族(即汉族);汉礼(汉族礼仪)
(9) 汉族人 。如:汉军旗(汉族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的人);汉旅(汉人军队);汉儿(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对汉人的称呼)
(10) 男子的俗称 。如:醉汉(喝醉了的男子);单身汉(没有妻子的人);莽汉(粗鲁冒失的男子);老汉;壮汉
(11) 国名
(12) (公元 221—263)三国之一。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刘备所建
(13) (公元 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14) (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15) (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隐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
),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2) 同本义
官,吏事君也。——《说文》
有虞氏官五十, 夏后氏官百, 殷二百, 周三百。——《礼记·明堂位》
任官然后爵之。——《礼记·王制》
在官言官。——《礼记·曲礼》
官师一庙。——《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
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左传·襄公九年》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4) 官府(政府机关)
官,官舍曰官。——《字汇》
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礼记·王藻》注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之矣。愿以闻于官。——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5) 又如:官局(官署。政府所设的机构);官寺(官署、衙门的旧称);官项(官府的钱项);官休(纠纷经官府裁定了结)
(6) 通“馆”。房舍,馆舍
官乃馆之古文,闲官即闲馆,谓馆舍之空虚者。——俞樾《诸子平议》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
(7) 官场,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 。如:官俗国体(官场习俗,国家制度)
(8) 器官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正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9) 又如:五官;感官
(10) 官职,职位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位卑则足羞,官盛而近谀。——唐· 韩愈《师说》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1) 又如:官秩(官阶与俸禄);官守(官位职守,官员职责);家父辞官回到省城来
(12) 古时用以称天子
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资治通鉴》 晋成帝咸廉三年译注:“称天子为官家,始见于此。”
(13) 又如:官里(皇帝);官窑(专为皇家服务的瓷窑);官院(王子所居的院子)
(14) 姓
形容词
(1) 属于国家、政府或公家的 。如:官街(都市中的大街);官地(属于政府所有的地);官会子(宋朝颁行的纸币);官银(官府铸造而流通的银锭;应向官府交纳的银两);官车;官仓
(2) 公;公有。与“私”相对
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唐· 杜甫《台上》
(3) 又如:官厕所;官大道;官中的(公共的,公家的);官中(大家庭中共有的银钱)
动词
(1) 当官,作官
论定然后官之。——《礼记·王制》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论》
阿品远官 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官兴(官瘾);官声(做官的名声);官照(官员任职的执照,也称部照);官常(为官的职责)
(3) 做官做到 。如:官至户部郎中;官居方面(担任总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官)
(4) 通“管”(
)。管制,管理轨守其时,有官天财。——《管子·山国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1 [海陆丰腔] gon1 kwan1 [梅县腔] gwon1 [台湾四县腔] gon1 kwan1 [客英字典] gwon1 kwan1 [东莞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guon1 [陆丰腔] gon1 [宝安腔] go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官 | 古丸 | 見 | 桓 | 平聲 | 寒 | 合口一等 | 桓 | 山 | kuan | kuɑ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威力;威风
威,畏也。——《说文》
威也者,力也。——《吕氏春秋·荡兵》
有而可畏谓之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之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孟子·公孙丑下》
威棱威乎邻国。——《汉书·李广传》
威振四海。——汉· 贾谊《过秦论》
为敛威去。——《明史》
(2) 又如:威风杀气(威风恶煞;盛气凌人);威弧(很有威力的弧矢);威折(以威力使之折服);威服(以威力慑服);威柄(威权,权力);威畏(以威势使之畏服);威约(威势为人制约);威凌(以威势相欺凌);威绥(以威力使之安定)
(3) 尊严,威严
畏威保位。——《明史》
吏惮其威。
(4) 又如:威荣(尊严与荣华);威法(威严的法令);威神(尊严的神灵);威裕(威严和宽仁);威敬(有威严,令人敬重);威光(威严的光芒);威棱(声势威仪);威德(威严与恩德);威锋(威德);威权(威势与权力);威灵(声势威仪);威声(威严的名声);威神(威仪的神灵);威化(声威德化)
(5) 虐害。通“畏”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
(6) 刑罚 。如:威威(处罚罪犯);威令(刑法或军政命令);威辟(重刑苛法)
(7)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百户为“威”,设中、前、后、左、右五所,每军百户曰威。——《南疆逸史》
形容词
〈方〉∶漂亮的
楹联贴好了,徐炳华得意地问众人:“威不威?” 傻子权竖起两个大拇指,大声说:“威呀”!—— 陈残云《香飘四季》
动词
(1) 畏惧。通“畏”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小雅·常棣》
威,畏也,可畏惧也。——《释名·释言语》
见怀思威。——《国语·晋语四》
(2) 震慑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战国策》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i1 wui1 [海陆丰腔] wui1 [客英字典] vui1 [台湾四县腔] wui1 [客语拼音字汇] vui1 [陆丰腔] wui1 [沙头角腔] wui1 [东莞腔] wui1 [宝安腔] w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威 | 於非 | 影 | 微合 | 平聲 | 微 | 合口三等 | 止 | 微 | ʔĭwəi | qyoi/vo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2) 同本义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3)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
(4) 法度;礼法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5)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仪令(法令);仪准(法度标准);仪则(法则);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6) 典范;表率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
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7)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仪象(以为模式);仪形(典范;楷模);仪型(楷模,典范)
(8) 礼仪。仪式;礼节
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
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仪部(礼部);仪文(礼仪的形式);仪位(礼仪、爵位);仪检(礼仪法式);仪台(行礼仪的高台);仪序(礼仪的秩序);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10) 仪仗
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
(11)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仪剑(仪卫所持之剑);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12)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
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
(13) 又如:寿仪;谢仪
(14)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 。如:爆燃仪;应变仪;子午仪
(15) 姓
动词
(1) 取法;效法
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
(2) 又如:仪式(取法)
(3) 拟想;推测;忖度
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4)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
(5) 匹配
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
丹朱凭身以仪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仪,匹也。”
帝体丽明,仪表作贰。——《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
(6) 又如:仪比(比拟;比匹)
(7) 测度 。如:仪天(测候天体);仪衡(测度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