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援

qiú yuán [ qiu yuan]
注音 ㄑ一ㄡˊ ㄩㄢ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求援 qiúyuán

(1) 请求增援

request reinforcements

(2) 请求帮助

向朋友求援
ask for help

词语解释

  1. 请求援助。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下:“不逞之徒,因説 建德 送 萧皇后 及宫人,多齎金帛,重赂 突厥 ,市马而求援。” 清 龙启瑞 《何雨人家传》:“君闻变,先以老弱藏乡僻善处,而与族弟 进贤 急去省门求援。”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九章:“ 凤凰堡 的建社工作受到重重阻挠, 杨大妈 不得不到县里去求援。”

引证解释

⒈ 请求援助。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下:“不逞之徒,因説建德送萧皇后及宫人,多齎金帛,重赂突厥,市马而求援。”
清龙启瑞《何雨人家传》:“君闻变,先以老弱藏乡僻善处,而与族弟进贤急去省门求援。”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九章:“凤凰堡的建社工作受到重重阻挠, 杨大妈不得不到县里去求援。”

求援的国语词典

请求支援帮助。

如:「台风造成山区居民受困,只好向外界求援。」

求援的网络释义

求援

  • 求援,汉语词汇,
  • 拼音为qiú yuán,
  • 是指请求援助。
  • 求援的翻译

    英语: to ask for help
    法语: demander de l'aide

    求援造句

    他自己一筹莫展,你还向他求援,真是井中求火。
    他必定是走投无路了,才会委屈自己向我开口求援。
    他为了筹款挽救儿子的生命,四处奔走求援,但他富有的弟弟却隔岸观火,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
    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叶公好龙毫无差别。
    他对一切求援的呼吁充耳不闻。
    你可以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援信号。
    他请求援军来解亚特兰大之围.
    尼姆请求援救的电子邮件对A来说是危急存亡的事件,她感到有责任去帮助她。
    他们从着火的旅馆窗口惊叫求援.
    统治者决定不向其他国家求援.
    他跑到北京的中国农科院求援,经人介绍认识了著名农业生物技术科学家郭三堆。
    在客货车里睡一晚还是走上十英里求援,当时实在是进退两难.
    从前俄国的卫星国现在转向西方要求援助。
    这绝不是向一面之交的人们求援的时候,因为你还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结果哩。
    中午,缪拉派他的副官到拿破仑那儿请求援兵。
    如今的俄罗斯已不同于叶利钦年代,再不必为钱低声下气地向西方求援。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阿袁在外地学习。一天,他发现生活费已提前用完,便忙给家里拍电报求援。
    算命先生经卜卦后告之,这是一名神龟,因为有难,专程托梦来向你求援。
    阿袁外地学习,生活费用完,给家里拍电报求援。

    汉字详情

    qiú [qiu]
    部首: 434
    笔画: 7
    五笔: FIYI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JE
    四角: 43909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seek; demand, request; beseech

    方言集汇

    ◎ 粤语:kau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yuán [yuan]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EFC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QBME
    四角: 52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爰( yuán)声。本义:拉,引)

    (2) 同本义

    援,引也。——《说文》

    无然畔援。——《诗·大雅·皇矣》

    不援其所不及。——《礼记·缁衣》

    不援上。——《礼记·中庸》

    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手援非正。——《豆棚闲话》

    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左传》

    (3) 又如:援及(动起);援推(引之使来,推之使去)

    (4) 攀援

    猱蝯善援。——《尔雅》

    桃李之垂行者,莫之援也。——《吕氏春秋·下贤》

    夫为四邻之援。——《国语·鲁语上》

    猿猱欲渡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援系(犹攀附。旧谓求婚之谦词)

    (6) 擢拔,引进推荐

    某官异材秀出,博学名家,…今乃援而进之,论者惜其晚矣。——苏轼《答曾舍人启》

    (7) 又如:援进(提拔任用);援拾(提携收录)

    (8) 引用

    援赦减等。——清· 方苞《狱中杂记》

    (9) 又如:援纳(援例纳银捐官);援例(清朝规定捐一定数额的银子,可得到官职或监生资格);援例监(按照常规捐钱取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有例可援;援验(引证)

    (10) 拯救,相救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

    (11) 又如:抗美援朝;援手(伸手拉人一把以解救其困厄);援拯(援救,帮助);援应(声援接应)

    (12) 执持,持 。如:援旌(执旗);援桴三鼓(指擂鼓助威);援旌擐甲(执旗穿甲);援持(执持)

    名词

    (1) 助,救助

    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盖失强援。——宋· 苏洵《六国论》

    (2) 篱笆

    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之生植。——柳宗元《孤松》

    英文翻译

    aid, assist; lead; cit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n4 jyun6 wun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yan1 [台湾四县腔] jen2 jen1 [梅县腔] jan1 [海陆丰腔] ren2 ren1 [客英字典] jen1 [宝安腔] jen1 [东莞腔] j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雨元元合平聲合口三等yan/hvanĭw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