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焰

qì yàn [ qi yan]
繁体 氣焰
注音 ㄑ一ˋ 一ㄢˋ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气焰 qìyàn

(1) 一种真的或假的优越感,表现为傲慢的样子或态度。比喻威风、气势(多含贬义)

气焰万丈
气焰嚣张
arrogance

词语解释

  1. 见“ 气燄 ”。

  2. 亦作“ 气焰 ”。原指开始燃烧、尚未成势的火焰。常以比喻人或其他事物的威势、声势。

    《左传·庄公十四年》:“人之所忌,其气燄以取之。”《新唐书·丘和传赞》:“帝王之将兴,其威灵气燄有以动物悟人者。”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吕公 神彩气燄略无少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 许爁 者名 坤 , 杭州 人,在京师颇有气燄。”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三章:“当时宗教之气燄极盛,生计制度一切皆受其影响。”

  3. 指诗文的气势和力量。

    宋 朱熹 《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四:“﹝ 寇準 ﹞好为诗,警策清悟,有 刘梦得 、 元微之 风格,其气燄奇拔,则又过之。”《朱子语类》卷一○六:“ 董仲舒 、 匡衡 、 刘向 诸人文字皆善弱无气燄。”

引证解释

⒈ 见“气燄”。亦作“气焰”。

⒉ 原指开始燃烧、尚未成势的火焰。常以比喻人或其他事物的威势、声势。

《左传·庄公十四年》:“人之所忌,其气燄以取之。”
《新唐书·丘和传赞》:“帝王之将兴,其威灵气燄有以动物悟人者。”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一:“吕公神彩气燄略无少亏。”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许爁者名坤,杭州人,在京师颇有气燄。”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三章:“当时宗教之气燄极盛,生计制度一切皆受其影响。”

⒊ 指诗文的气势和力量。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四:“﹝寇準﹞好为诗,警策清悟,有刘梦得、元微之风格,其气燄奇拔,则又过之。”
《朱子语类》卷一〇六:“董仲舒、匡衡、刘向诸人文字皆善弱无气燄。”

气焰的国语词典

比喻人的傲气和威风十分高涨。

气焰的网络释义

气焰

  • 气焰(qì yàn),汉语词汇,名词,
  • 拼音:qì yàn
  • 指一种真的或假的优越感,表现为傲慢的样子或态度。比喻威风、气势(多含贬义)
  • 气焰造句

    这个罪犯刚才还气焰嚣张,现在一见到我们出示的证据,顿时呆若木鸡,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们要打击车匪气焰嚣张的活动,确保旅客的安全。
    你要知道宇宙之中也就一个地球,可能还让你的气焰烤爆了。
    这伙犯罪分子同恶相求,气焰十分嚣张。
    这股匪徒气焰嚣张,四处横行。
    中国人民打败了气焰嚣张的侵略者。
    他演讲时那种不可一世的气焰,听得台下的人都嗤之以鼻。
    手无寸铁的群众硬是将气焰嚣张的歹徒抓住了。
    他已是个恶霸,再加上为虎作伥的一群保鏢,难怪他气焰嚣张。
    最近那些人又有些气焰嚣张了,看来我们又得管管了。
    犯罪分子气焰嚣张,必须依法严惩。
    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听从那气焰逼人的老板指使。
    敌人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在遭到了狠狠打击后,终于开始有所收敛。
    在公安机关的沉重打击下,车匪路霸收敛了嚣张一时的气焰。
    这些战犯刚入集中营时,仍是气焰嚣张,无所顾忌。
    这篇文章使他名噪一时,但他的高傲令读者忍无可忍,只是这种嚣张的气焰与文章的风格恰恰相得益彰。
    也不知是燕姐的威名起了作用,还是晁凤梧的语态很有男子汉气概,震慑住了铁女侠的嚣张气焰,总之,此言一出,铁女侠立即正色敛容,做低眉顺眼状。
    广东宏远可能在玩花招,耍态度,就像所有的代理人一样,但只不过想挫一挫雄鹿的气焰。
    等醒言斩将夺旗归来,这些本来溃败而回的鬼灵便士气大阵,现在真算得上是气焰熏天。
    他炽灼的气焰让在座的人敢怒而不敢言。

    汉字详情

    [qi]
    部首: 426
    笔画: 4
    五笔: RNB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MN
    四角: 800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词

    (1) 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英文翻译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方言集汇

    ◎ 粤语:he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5 [宝安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陆丰腔] hi5 [海陆丰腔] hi5 k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旣微開去聲開口三等khioih/qioykʰĭəi
    yàn [yan]
    部首: 414
    笔画: 12
    五笔: OQV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NHX
    四角: 9787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臽( xiàn)声。本义:火苗)

    (2) 同本义

    烟焰迷漫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烟焰雾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

    (3) 火光;辉光

    凿石有余焰,年命已凋颓矣。——晋· 葛洪《抱朴子》

    (4) 又如:焰红(火红);焰光(光焰;光华);焰然(鲜明貌)

    (5) 光亮

    雨昏陋巷灯无焰,风过贫家壁有声。——袁枚《随园诗话》

    (6) 比喻气势 。如:妖焰;气焰逼人

    动词

    (1) 燃烧

    俯而观之,其光自土而出,若焰薪火。——唐· 张读《宣室志》

    (2) 又如:焰蜡(正在燃烧的蜡烛);焰灰(物体燃烧后的余烬);焰腾腾(火势猛烈貌)

    (3) 照耀

    动鳞甲于鲸鱼,焰光芒于鸣鹤。——北周· 庾信《灯赋》

    野燎焰天。——清· 魏源《圣武记》

    英文翻译

    flame, blaze; glowing, blazing

    方言集汇

    ◎ 粤语:jim4 jim6
    ◎ 客家话:[梅县腔] jam5 liam5 [海陆丰腔] ram6 [东莞腔] jam3 [台湾四县腔] jam5 [宝安腔] jam3 [客语拼音字汇] yam4 [客英字典] jam5
    ◎ 潮州话:奄7 ,iam7(iām) [澄海]iang7(iā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五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以贍鹽A去聲開口三等鹽Ajemh/jemmjĭɛm